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卷一百三十九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儒學下o邢文偉高子貢郎餘令路敬淳王元王紹宗韋叔夏祝欽明郭山惲柳衝盧粲尹知章孫季良附徐岱蘇弁兄袞冕陸質馮伉韋表微許康佐邢文偉,滁州全椒人也。少與和州高子貢、壽州裴懷貴俱以博學知名於江、淮間。咸亨中,累遷太子典膳丞。時孝敬在東宮,罕與宮臣接見,文偉輒減膳,上書曰:臣竊見《禮-戴記》曰:“太子既冠成人,免於保傅之嚴,則有司過之史,徹膳之宰。史之義,不得不司過;宰之義,不得不徹膳,不徹膳則死。”今皇帝式稽前典,妙簡英俊,自庶子已下,至諮議、舍人及學士、侍讀等,使翼佐殿下,以成聖德。近已來,未甚延納,談議不狎,謁見尚稀,三朝之後,但與內人獨居,何由發揮聖智,使睿哲文明者乎?今史雖闕官,宰當奉職,忝備所司,未敢逃死,謹守禮經,輒申減膳。

太子答書曰:顧以庸虛,早尚墳典,每政術,極意書林。但往在幼年,未閒將衞,竭誠耽誦,因即損心。比以來,風虛更積,中奉恩旨,不許重勞。加以趨侍含元,温清朝夕,承親以無專之道,遵禮以養為先。所以屢闕坐朝,時乖學緒。公潛申勖戒,聿薦忠規,敬尋來請,良符宿志。自非情思審諭,義均弼諧,豈能進此藥言,形於簡墨!撫躬三省,愧兼深!

文偉自是益知名。

其後右史缺官,高宗謂侍臣曰:“邢文偉事我兒,能減膳切諫,此正直人也。”遂擢拜右史。則天臨朝,累遷鳳閣侍郎,兼弘文館學士。載初元年,遷內史。

天授初,內史宗秦客以贓獲罪,文偉坐附會秦客,貶授珍州刺史。後有制使至其州境,文偉以為殺己,遽自縊而死。

高子貢者,和州歷陽人也。弱冠遊太學,遍涉《六經》,尤《史記》。與文偉及亳州硃敬則為莫逆之。明經舉,歷秘書正字、弘文館直學士。鬱郁不得志,棄官而歸。

屬徐敬業作亂於揚州,遣弟敬猷統兵五千人,緣江西上,將和州。子貢率鄉曲數百人拒之,自是賊不敢犯。以功擢授朝散大夫,拜成均助教。

虢王鳳之子東莞公融,曾為和州刺史,從子貢受業,情義特深。及融為申州,陰懷異志。令黃公撰結於子貢,推為謀主。潛謀密議,書信往復,諸王內外相應,皆出自其策。尋而事發,被誅。

郎餘令,定州新樂人也。祖楚之,少與兄蔚之,俱有重名。隋大業中,蔚之為左丞,楚之為尚書民曹郎。煬帝重其兄弟,稱為二郎。楚之,武德初為大理卿,與太子少保李綱、侍中陳叔達撰定律令。後受詔招諭山東,為竇建德所獲,脅以兵刃,又誘以厚利,楚之竟不為屈。及還,以年老致仕。貞觀初,卒,時年八十。

餘令父知運,貝州刺史;兄餘慶,高宗時萬年令,理有威名,京城路不拾遺,後卒於州都督。

餘令少以博學知名,舉進士。初授霍王元軌府參軍,數上詞賦,元軌深禮之。先是,餘令從父知年為霍王友,亦見推仰。元軌謂人曰:“郎氏兩賢,人之望也。相次入府,不意培塿而松柏成林。”轉幽州錄事參軍。時有客僧聚眾自焚,長史裴照率官屬往觀之。餘令曰:“好生惡死,人之也。違越教義,不近人情。明公佐守重籓,須察其詐,豈得輕舉,觀此妖妄!”照從其言,因收僧按問,果得詐狀。

孝敬在東宮,餘令續梁元帝《孝德傳》,撰《孝子後傳》三十卷,以獻,甚見嗟重。累轉著作佐郎。撰《隋書》未成,會病卒,時人甚痛惜之。

路敬淳,貝州臨清人也。父文逸。隋大業末,闔門遇盜,文逸潛匿草澤,晝伏於死人中,夜行避難。自傷窮梗,閉口不食。同侶閔其謹願,勸以不當滅,捃拾以食之,遞負之而行,遂免於難。貞觀末,官至申州司馬。

敬淳與季弟敬潛俱早知名。敬淳尤勤學,不窺門庭,遍覽墳籍,而孝友篤敬。遭喪,三年不出廬寢。服免,方號慟入見其,形容羸毀,不之識也。

後舉進士。天授中,歷司禮博士、太子司議郎,兼修國史,仍授崇賢館學士。數受詔修緝吉凶雜儀,則天深重之。萬歲通天二年,坐與綦連耀結,下獄死。

敬淳尤明譜學,盡能究其源枝派,近代已來,無及之者。撰《著姓略記》十卷,行於時。又撰《衣冠本系》,未成而死。神龍初,追贈秘書少監。

敬潛仕至中書舍人。

王元,濮州鄄城人也。少舉明經,累補博城縣丞。兗州都督、紀王慎深禮之,命其子東平王續從元受學。天授中,稍遷左衞率府錄事,兼直弘文館。是後則天親祠南郊及享明堂,封嵩嶽,元皆受詔共諸儒撰定儀注,凡所立議,眾鹹推服之。轉四門博士,仍直弘文館。元時雖年老,猶能燭下看書,通宵不寐。

長安三年,表上其所撰《尚書糾謬》十卷、《秋振滯》二十卷、《禮記繩愆》三十卷,並所注《孝經》、《史記》稿草,請官給紙筆,寫上秘書閣。詔令弘文、崇賢兩館學士及成均博士詳其可否。

學士祝欽明、郭山惲、李憲等皆專守先儒章句,深譏元掎摭舊義,元隨方應答,竟不之屈。鳳閣舍人魏知古、司封郎中徐堅、左史劉知幾、右史張思敬,雅好異聞,每為元申理其義,連表薦之。尋下詔曰:“王元,博聞強記,手不釋卷,老而彌篤。掎前達之失,究先聖之旨,是謂儒宗,不可多得。可太子司議郎,兼崇賢館學士。”魏知古嘗稱其所撰書曰:“信可謂《五經》之指南也。”中宗即位,以宮舊僚,進加朝散大夫,拜崇賢館學士。尋卒。

王紹宗,揚州江都人也,梁左民尚書銓曾孫也,其先自琅徙焉。紹宗少勤學,遍覽經史,尤工草隸。家貧,常傭力寫佛經以自給,每月自支錢足即止,雖高價盈倍,亦即拒之。寓居寺中,以清淨自守,垂三十年。文明中,徐敬業於揚州作亂,聞其高行,遣使徵之,紹宗稱疾固辭。又令唐之奇親詣所居之,竟不起。敬業大怒,將殺之。之奇曰:“紹宗人望,殺之恐傷士眾之心。”由是獲免。及賊平,行軍大總管李孝逸以其狀聞,則天驛召赴東都,引入中,親加撫,擢拜太子文學,累轉秘書少監,仍侍皇太子讀書。

紹宗淡雅,以儒素見稱,當時朝廷之士,鹹敬慕之。張易之兄弟,亦加厚禮。易之伏誅,紹宗坐以往見廢,卒於鄉里。

韋叔夏,尚書左僕安石兄也。少而通《三禮》。其叔父太子詹事琨嘗謂曰:“汝能如是,可以繼丞相業矣!”舉明經。調年,累除太常博士。後屬高宗崩,山陵舊儀多廢缺,叔夏與中書舍人賈太隱、太常博士裴守貞等,草創撰定,由是授官員外郎。則天將拜洛及享明堂,皆別受制,共當時大儒祝欽明、郭山惲撰定儀注。凡所立議,眾鹹推服之。累遷成均司業。久視元年,特下制曰:“吉凶禮儀,國家所重,司禮博士,未甚詳明。成均司業韋叔夏、太子率更令祝欽明等,博涉禮經,多所該練,委以參掌,冀弘典式。自今司禮所修儀注,並委叔夏等刊定訖,然後進奏。”長安四年,擢官侍郎。神龍初,轉太常少卿,充建立廟社使。以功進銀青光祿大夫。三年,拜國子祭酒。累封沛國郡公。卒時年七十餘。撰《五禮要記》三十卷,行於代。贈兗州都督、修文館學士,諡曰文。

子縚,太常卿。

祝欽明,雍州始平人也。少通《五經》,兼涉眾史百家之説。舉明經。長安元年,累遷太子率更令,兼崇文館學士。中宗在宮,欽明兼充侍讀。

二年,遷太子少保。中宗即位,以侍讀之故,擢拜國子祭酒、同中書門下三品,加位銀青光祿大夫,歷刑部、禮部二尚書,兼修國史,仍舊知政事,累封魯國公,食實封三百户。尋以匿忌,為御史中丞蕭至忠所劾,貶授申州刺史。久之,入為國子祭酒。

景龍三年,中宗將親祀南郊,欽明與國子司業郭山惲二人奏言皇后亦合助祭,遂建議曰:謹按《周禮》,天神曰祀,地祇曰祭,宗廟曰享。大宗伯職曰:“祀大神,祭大祇,享大鬼,理其大禮。若王有故不預,則攝位。凡大祭祀,王后不預,則攝而薦豆籩,徹。”又追師職:“掌王后之首服,以待祭祀。”又內司服職:“掌王后之六服。凡祭祀,供後之衣服。”又九嬪職:“大祭祀,後稞獻則贊,瑤爵亦如之。”據此諸文,即皇后合助皇帝祀天神、祭地祇,明矣。故鄭玄注《內司服》雲:“闕狄,皇后助王祭羣小祀之服。”然則小祀尚助王祭,中、大推理可知。闕狄之上,猶有兩服:第一禕衣,第二搖狄,第三闕狄。此三狄,皆助祭之服。闕狄即助祭小祀,即知搖狄助祭中祀,禕衣助祭大祀。鄭舉一隅,故不委説。唯祭宗廟,《周禮》王有兩服,先王袞冕,先公柷冕。鄭玄因此以後助祭宗廟,亦分兩服,雲:“禕衣助祭先王,搖狄助祭先公。”不言助祭天地社稷,自宜三隅而反。

且《周禮》正文:“凡祭,王后不預。”既不專言宗廟,即知兼祀天地,故云“凡”也。又《秋外傳》雲:“禘郊之事,天子親其牲,王后親舂其粢。”故代婦職但云:“詔王后之禮事”不主言宗廟也。若專主宗廟者,則內宗、外宗職皆言“掌宗廟之祭祀”此皆禮文分明,不合疑惑。

舊説以天子父天、母地、兄、姊月,所以祀天於南郊,祭地於北郊,朝於東門之外,以昭事神,訓人事,君必躬親以禮之,有故然後使攝,此其義也。《禮記-祭統》曰:“夫祭也者,必夫婦親之,所以備內外之官也。官備則具備。”又,“哀公問於孔子曰:‘冕而親,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而對曰:‘合二姓之好,以繼先聖之後,以為天地宗廟社稷之主,君何謂已重焉!’”又《漢書-郊祀志》雲:“天地合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地。天地合,夫婦判合。祭天南郊,則以地配,一體之義也。”據此諸文,即知皇后合助祭,望請別修助祭儀注同進。

帝頗以為疑,召禮官親問之。太常博士唐紹、蔣欽緒對曰:“皇后南郊助祭,於禮不合。但欽明所執,是祭宗廟禮,非祭天地禮。謹按魏、晉、宋及齊、梁、周、隋等歷代史籍,至於郊天祀地,並無皇后助祭之事。”帝令宰相取兩家狀對定。欽緒與唐紹及太常博士彭景直又奏議曰:《周禮》凡言祭、祀、享三者,皆祭之互名,本無定義。何以明之?按《周禮》典瑞職雲:“兩珪有邸,以祀地。”則祭地亦稱祀也。又司筵雲:“設祀先王之胙席。”則祭宗廟亦稱祀也。又內宗職雲:“掌宗廟之祭祀。”此又非獨天稱祀,地稱祭也。又按《禮記》雲:“惟聖為能享帝。”此即祀天帝亦言享也。又按《孝經》雲:“秋祭祀,以時思之。”此即宗廟亦言祭祀也。經典此文,不可備數。據此則欽明所執天曰祀,地曰祭,廟曰享,未得為定,明矣!又《周禮》凡言大祭祀者,祭天地宗廟之總名,不獨天地為大祭也。何以明之?按《爵人職》雲:“大祭祀,與量人授舉斝之卒爵。”屍與斝,皆宗廟之事,則宗廟亦稱大祭祀。又欽明狀引九嬪職:“大祭祀,後稞獻則贊瑤爵。”據祭天無稞,亦無瑤爵,此乃宗廟稱大祭祀之明文。欽明所執大祭祀即為祭天地,未得為定,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