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卷十七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八月壬寅朔。丙辰,鄜州水,溺居民三百餘家。太原柳公綽奏雲、代、蔚三州山谷間石化為面,人取食之。己未,宣歙觀察使於敖卒。甲子,內出綾絹三十萬匹,付户部充和糴。戊辰,幸梨園亭,會昌殿奏新樂。

九月壬申朔。丁丑,以大理卿裴誼檢校右散騎常侍,充江西觀察使,代沈傳師;以傳師為宣歙觀察使。內出綾三千匹,賜宥州築城兵士。戊寅,舒州太湖、宿松、望江三縣水,溺民户六百八十,詔以義倉賑貸。庚辰,吏部尚書王涯為右僕,依前鹽釒歲轉運使。壬午,以守司徒、平章軍國重事、晉國公裴度守司徒、兼待中,充山南東道節度使。以投來奚王茹羯為右驍衞將軍同正。丙戌,以前山南東道節度使竇易直為尚書左僕。戊子,吏部尚書致仕裴向卒。己丑,淮南天長等七縣水,害稼。丁酉,前豐州刺史、天德軍使渾鐵坐贓七千貫,貶哀州司馬。

冬十月壬寅朔。戊申,以東都留守崔元略檢校吏部尚書,兼滑州刺史、義成軍節度使,代李德裕;以德裕檢校兵部尚書,兼成都尹。充劍南西川節度使、檢校司空郭釗為太常卿,代崔羣為吏部尚書。丁卯,御史中丞宇文鼎奏:“今月十三,宰臣宣旨,今後羣臣延英奏事,前一進狀入來者。臣以尋常公事,不暇面論,但見表章,足以陳。儻臨時忽有公務,文字不足盡言,則咫尺天聽,無路聞達。更俟後坐,動逾數辰,處置之間,便有不及。伏乞重賜宣示,限以狀入者,並在卯前;如在卯後,聽不收覽。自然人各遵守,禮亦得中。”從之。

十一月辛未朔。是夜,熒惑近左執法。癸巳,以左丞康承宣為兗、海、沂、密等州節度使。淮南大水及蟲霜,並傷稼。十二月辛丑朔,滄州殷侑請廢景州為景平縣。己酉,義成軍節度使崔元略卒。壬子,以左金吾衞大將軍段嶷為義成軍節度使。癸丑,湖南觀察使韋辭卒。丙辰,以工部侍郎崔琯為京兆尹,代王璠為尚書左丞。癸亥,東都留守崔弘禮卒。以同州刺史高重為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湖南觀察使。甲子,左僕致仕楊於陵卒,贈司空。丙寅,以前河南尹馮宿為工部侍郎。戊辰,以太子賓客分司白居易為河南尹,以代韋弘景;以弘景守刑部尚書、東都留守。閏十二月辛未朔。壬申,太常卿郭釗卒,贈司徒。壬辰,廢齊州歸化縣地入臨邑縣。廢是州,其縣隸滄州刺史。是歲,京畿、河南、江南、荊襄、鄂嶽、湖南等道大水,害稼,出官米賑給。

五年正月庚子朔,以積陰浹旬,罷元會。丁巳,賜滄德節度使曰義昌軍。太原旱,賑粟十萬石。己未,詔方鎮節度觀察使請入觀者,先上表奏聞,候充則任進程,庚申,幽州軍亂,逐其帥李載義,立後院副兵馬使楊志誠為留後。癸亥詔端午節辰,方鎮例有進奉,其雜彩匹段,許進生白綾絹。己丑,以權知渤海國務大彝震檢校秘書監、忽汗州都督、渤海國王。

二月庚午朔。壬辰,以盧龍軍節度使、守太保、同平章事李載義守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載義失地入朝,賜第於永寧裏,給賜優厚。丙申,以桂管觀察使李諒為嶺南節度使。戊戌,神策中尉王守澄奏得軍虞候豆盧著狀,告宰相宋申錫與漳王謀反。即令追捕。庚子,詔貶宋申錫為太子右庶子。壬寅,左常侍崔玄亮及諫官等十四人伏奏玉階:“北軍所告事,請不於內中鞫問,乞付法司。”帝曰:“吾已謀於公卿矣,卿等且退。”崔玄亮泣涕陳諫久之,帝改容勞之曰:“朕即與宰臣商議。”玄亮等方退。癸卯,詔漳王湊可降為巢縣公,右庶子宋申錫開州司馬同正。初,京師忷忷,以宰相實聯親王謀逆,三四後,方知誣構。人士側目於守澄、鄭注,故諫官號泣論之。申錫方免其禍。己酉,敕以李載義入朝,於曲江亭賜宴,仍命宰臣百僚赴會。辛酉,以黔中觀察使裴弘泰為桂管經略使,以前安州刺史陳正儀為黔中觀察使。丁卯,紫宸奏事,宰相路隨至龍墀,僕於地,令中人掖之。翌,上疏陳退,識者嘉之。

夏四月己巳,甲戌,以新羅王嗣子金景徽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保,使持節雞林州諸軍事、雞林州大都督、寧海軍使、上柱國,封新羅王;仍封其母樸氏為新羅國太妃。丁亥,詔:“史官記事,用戒時常,先朝舊制,並得隨仗。其後宰臣撰時政記,因循斯久,廢墜實多。自今後宰臣奏事,有關獻替及臨時處分稍涉政刑者,委中書門下丞一人隨時撰錄,每季送史館,庶警朕闕,且復官常。”己丑,以李載義為山南西道節度,依前守太保、同平章事,代温造;以造為兵部侍郎。以幽州盧龍節度留後楊志誠檢校工部尚書,為幽州盧龍節度使。

五月戊戌朔,太廟第四室、第六室破漏,有司不時修葺,各罰俸。上命中使領工徒及以中修營材葺之。右補闕韋温上疏論曰:“宗廟不葺,罪在有司弛慢,宜加重責。今有司止於罰俸,便委內臣葺修,是許百司之官公然廢職。以宗廟之重,為陛下所私,則羣官有司便同委棄,此臣竊為聖朝惜也。事關宗廟,皆書史冊,苟非舊典,不可率然。伏乞更下詔書,復委所司營葺,則制度不紊,官業各修矣。”疏奏,帝嘉之,乃追止中使,命有司修奉。戊午,西川李德裕奏:南蠻放還先擄掠百姓、工巧、僧道約四千人還本道。辛酉,東都留守、刑部尚書韋弘景卒。丙寅,以京兆尹崔琯為尚書左丞。太常少卿龐嚴權知京兆尹。

六月丁卯朔。戊寅,以霖雨涉旬,詔疏理諸司繫囚。辛卯,蘇、杭、湖南水害稼。甲午,東川奏:玄武江水漲二丈,梓州羅城漂人廬舍。

秋七月丁酉朔。庚子,贈太子賓客李渤禮部尚書。辛丑,以兵部侍郎温造檢校户部尚書,為東都留守。甲辰,以太了少師分司、上柱國、襲徐國公蕭俯守左僕致仕。劍南東、西兩川水,遣使宣撫賑給。己未,以給事中羅讓為福建觀察使。

八月丙寅朔。庚午,武昌軍節度使、檢校户部尚書元稹卒。辛未,貶刑部員外郎舒元輿為著作郎。元輿累上表請自效,並進文章,朝議責其躁進也。壬申,以河陽三城懷州節度使楊元卿為宣武軍節度使,代李逢吉;以逢吉檢校司徒、兼太子太師,充東都留守,代温造;以温造為河陽三城懷州節度使。戊寅,以陝虢觀察使崔郾為鄂嶽安黃觀察使。甲申,以中書舍人崔鹹為陝州防禦使。詔陝州舊有都防禦觀察使額宜停,兵馬屬本州防禦使。丙戌,京兆尹龐嚴卒。庚寅,以司農卿、駙馬都尉杜忭為京兆尹。

九月丙申朔。甲辰,貶太子左庶子郭求為婺王府司馬,以其心疾,與同僚忿競也。翰林學士薛廷老、李讓夷皆罷職守本官。廷老在翰林,終酣醉無儀檢,故罷。讓夷常推薦廷老,故坐累也。己未,以左僕竇易直判太常卿。西川李德裕奏收復吐蕃所陷維州,差兵鎮守。

冬十月乙丑朔,以前綿州刺史鄭綽為安南都護。戊寅,蠻寇雋州,陷二縣。辛巳,滄州移清池縣於南羅城內置。

十一月乙未朔。庚戌,鳳翔節度使王承元來朝。己未,以承元檢校司空、青州刺史,充平盧軍節度使。癸亥,以尚書左僕、判太常卿事竇易直檢校司空,為鳳翔隴右節度使。十二月乙丑朔。戊寅,以左丞王璠兼判太常卿事。甲申,貶新除桂管觀察使裴弘泰為饒州刺史,以除鎮淹程不進,為憲司所糾故也。癸巳,以鄭州刺史李翱為桂管觀察使。是歲,淮南、浙江東西道、荊襄、鄂嶽、劍南東川並水,害稼,請蠲秋租。京師大雨雪。

六年正月乙未朔,以久雪廢元會。戊戌,振武李泳招收得黑山外契苾部落四百七十三帳。壬子,詔:“朕聞‘天聽自我人聽天視自我人視。’朕之菲德,涉道未明,不能調序四時,導和氣。自去冬已來,逾月雨雪,寒風尤甚,頗傷於和。念茲庶氓,或罹凍餒,無所假貸,莫能自存。中宵載懷,旰食興嘆,怵惕若厲,時予之辜。思弘惠澤,以順時令。天下死罪囚,除官典犯贓、故意殺人外,並降從已下遞降一等。應京畿諸縣,宜令以常平義他倉鬥賑恤。京城內鰥寡癃殘無告不能自存者,委京兆尹量事濟恤,具數以聞。言念赤子。視之如傷。天或警予,示此陰沴。扶躬夕惕,予甚悼焉。”羣臣拜表上徽號。甲寅,司徒致仕薛平卒。

二月甲子朔,以前義昌軍節度使殷侑檢校吏部尚書,充天平軍節度、鄆曹濮等州觀察使,代令狐楚;以楚檢校右僕,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戊寅,蘇、湖二州水,賑米二十二萬石。以本州常平義倉斛鬥給。庚辰,户部尚書、判度支王起請於邠寧、靈武置營田務,從之。己丑,寒食節,上宴羣臣於麟德殿。是,雜戲人孔子,帝曰:“孔子,古今之師,安得侮瀆。”亟命驅出。

三月甲午朔。辛丑,以武寧軍節度使、守太傅、同平章事王智興兼侍中,充忠武軍節度、陳許蔡觀察等使。以邠寧節度使李聽為武寧軍節度、徐泗濠觀察等使;以金吾衞大將軍孟友亮為邠寧節度使。以前河東節度使柳公綽為兵部尚書。辛酉,以前忠武軍節度使高瑀檢校右僕,充武寧軍節度、徐泗濠觀察等使。

夏四月癸亥朔。乙丑,兵部尚書柳公綽卒。戊寅,以新除武寧軍節度使李聽為太子太保。

五月癸巳朔。甲辰,西川修邛崍關城,又移雋州於台登城。壬子,浙西丁公著奏杭州八縣災疫,賑米七萬石。丁巳,以鹽州刺史王晏平檢校左散騎常侍、御史大夫,充靈鹽節度使。己未,興平縣人上官興因醉殺人而亡竄,官捕其父囚之,興歸,待罪有司。京兆尹杜忭、中丞宇文鼎以興自首免父之囚,其孝可獎,請免死。詔兩省參議,皆言殺人者死,古今共守,興不可免。上竟從忭等議免死,決杖八十,配靈州。庚申,詔:“如聞諸道水旱害人,疾疫相繼,宵旰罪己,興寢疚懷。今長吏奏申,札瘥猶甚。蓋教化未於蒸人,誠未格於天地,法令或,官吏為非。有一於茲,皆傷和氣。並委中外臣僚,一一具所見聞奏,朕當親覽,無憚直言。其遭災疫之家,一門盡歿者,官給兇器。其餘據其人口遭疫多少,與減税錢。疫疾未定處,官給醫藥。諸道既有賑賜,國費復慮不充,其供御所須及諸公用,量宜節減,以救凶荒。”六月壬戌朔。丙寅,京兆尹杜忭兼御史大夫。戊寅,右僕王涯奉敕,準令式條疏士庶衣服、車馬、第舍之制度。敕下後。浮議沸騰。杜忭於敕內條件易施行者寬其限,事竟不行,公議惜之。

秋七月辛卯朔。甲午,以諫議大夫王彥威、户部郎中楊漢公、祠部員外郎蘇滌、右補闕裴休並充史館修撰。故事,史官不過三員,或止兩員,今四人並命,論者非之。戊申,原王逵薨。癸丑,以前靈武節度使李文悦為兗、海、沂、密節度使。己未,以河中節度使李程為左僕;以户部尚書、判度支王起檢校吏部尚書,充河中晉、慈、隰節度使;以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宇文鼎為户部侍郎、判度支。

八月辛酉朔,吏部尚書崔羣卒。以駕部郎中、知制誥李漢為御史中丞。乙丑,以尚書右丞、判太常卿王璠檢校禮部尚書、潤州刺史、浙西觀察使。庚午,山南東道節度使裴度來朝。壬申,以前浙西觀察使丁公著為太常卿。甲戌,御史中丞李漢奏論僕上事儀,不合受四品已下官拜。時左僕李程將赴省上故也。詔曰:“僕上儀,近定所緣拜禮,皆約令文,已經施行,不合更改,宜準大和四年十一月十六敕處分。”九月庚寅朔,淄青初定兩税額,五州一十九萬三千九百八十九貫,自此淄青始有上供。庚子,以太傅趙宗儒守司空致仕。辛丑,涿州置新城縣,古督亢之地也。丁未,太常卿丁公著卒。庚戌,司空致仕趙宗儒卒。壬子,以右金吾衞將軍史孝章為鄜、坊、丹、延節度使。

冬十月庚子朔。甲子,詔魯王永宜冊為皇太子。壬午,以左金吾衞將軍李昌言檢校左散騎常侍,充夏、綏、銀、宥節度使。甲申,以諫議大夫王彥威為河中少尹,以其論上官興獄太徼訐故也。

十一月己丑朔。丁未,淮南節度使、檢校右僕崔從卒。乙卯,以荊南節度使段文昌為劍南西川節度使。依前檢校左僕、同平章事。十二月己未朔。乙丑,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檢校右僕、同平章事、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充淮南節度使。戊辰,內養王宗禹渤海使回,言渤海置左右神策軍事、左右三軍一百二十司,畫圖以進。以尚書右丞崔琯為江陵尹、荊南都團練觀察使。珍王諴薨。乙亥,昭義節度使劉從諫來朝。丁未,以前西川節度使李德裕為兵部尚書。責授循州司馬杜元穎卒,贈湖州刺史。

七年正月乙丑朔,御含元殿受朝賀。比年以用兵、雨雪,不行元會之儀。故書,吳蜀貢新茶,皆於冬中作法為之,上務恭儉,不逆其物,詔所供新茶,宜於立後造。甲午,加劉從諫同平章事。襄州裴度奏請停臨漢監牧,從之。此監元和十四年置,馬三千二百匹,廢百姓田四百餘頃,停之為便。乙亥,以太府卿崔珙為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壬子,詔:“朕承上天之睠佑,荷列聖之丕圖,宵旰憂勞,不敢暇逸,思致康乂,八年於茲。而水旱免費,疫疾作沴,兆庶艱食,札瘥相仍。蓋德未動天,誠未物,一類失所,其過在予。載懷罪己之心,深軫納隍之嘆。如聞關輔、河東,去年亢旱,秋稼不登,今作之時,農務又切,若不賑救,懼至亡。京兆府賑粟十萬石,河南府、河中府、絳州各賜七萬石,同、華、陝、虢、晉等州各賜十萬石,並以常平義倉物充。”以新除嶺南節度使崔珙檢校工部尚書,充武寧軍節度使;以右金吾衞將軍王茂元為嶺南節度使。丙辰,以前武寧軍節度使高瑀為刑部尚書。嶺南五管及黔中等道選補使,宜權停一二年。

二月己未朔。己巳,以吏部侍郎庾承宣為太常卿。癸酉,以宗正卿李詵為陝州防禦使,代崔鹹;以鹹為右散騎常侍。己卯,麟德殿對吐蕃、渤海、牂柯、昆明等使。辛巳,御史台奏:均王傅王堪男禎,國忌於私第科決罰人。詔曰:“準令,國忌飲酒、舉樂。決罰人吏,都無明文。起今後從有此類,不須舉奏。王禎宜釋放。”丙戌,詔以銀青光祿大夫、守兵部尚書、上柱國、贊皇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户李德裕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三月戊子朔。庚寅,以前户部侍郎楊嗣復為尚書左丞。壬辰,以左散騎常侍張仲方為太子賓客分司。仲方為郎中時,常駁故相李吉甫諡,德裕秉政,仲方請告,因授之。己亥,嶺南節度使李諒卒。辛丑,和王綺薨。復於埇橋置宿州,豁徐州符離縣蘄縣、泗州虹縣隸之,以東都鹽鐵院官吳季真為宿州刺史。癸卯,以京兆尹、駙馬都尉杜忭檢校禮部尚書,充鳳翔隴右節度。己酉,安南奏:蠻寇寇當管金龍州,當管生獠國、赤珠落國同出兵擊蠻,敗之。庚戌,出給事中楊虞卿為常州刺史,中書舍人張元夫汝州刺史。以太府卿韋長為京兆尹。丙辰,以散騎常侍嚴休復為河南尹。丁巳,以給事中蕭浣為鄭州刺史。

夏四月戊午朔。辛酉,九姓回紇可汗卒。癸亥,前鳳翔節度使、檢校司空竇易直卒。癸酉,以同州刺史吳士智為江西觀察使。以吏部侍郎高釴為同州刺史。庚辰,以工部侍郎李固言為右丞,中書舍人楊汝士為工部侍郎。壬子,以河南尹白居易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甲申,以江西觀察使裴誼為歙池觀察使,代沈傳師;以傳師為吏部侍郎。以右金吾衞將軍唐弘實使回紇,冊九姓回紇愛登裏羅汨沒施合句錄毗伽彰信可汗。

五月丁亥朔。丁酉,以李聽為鳳翔隴右節度使,依前檢校司徒、兼太子太保。癸卯,興元李載義來朝。癸丑,以前邛州刺史劉旻為安南都護。

六月丁巳朔。乙巳,以山南西道節度使李載義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依前守太保、同平章事。壬申,以御史中丞李漢為禮部侍郎,以工部尚書、翰林侍講學士鄭覃為御史大夫。甲戌,以刑部尚書高瑀為太子少保分司。乙亥,以中書侍郎、平章事李宗閔檢校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兼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丁丑,以左金吾衞將軍李從易為桂管觀察使。己卯,以右神策大將軍李用為邠寧節度使。河陽修防口堰,役工四萬,溉濟源、河內、温縣、武德、武陟五縣田五千餘頃。癸未,涇原節度使張惟清卒。乙酉,以前河東節度使令狐楚檢校右僕,兼吏部尚書。

秋七月丙戌朔。丁亥,以右龍武統軍康志睦為四鎮北庭行軍、涇原節度使。壬寅,以金紫光祿大夫、守尚書右僕、諸道鹽鐵轉運使、上柱國、代郡公、食邑二千户王涯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領使如故。甲辰,右丞李固言等奏狀,論僕省中上事,不合受四品已下拜。敕旨宜準大和四年十一月十六敕處分。乙巳,虢州刺史崔玄亮卒。以左丞楊嗣複檢校禮部尚書,充劍南東川節度使;以户部侍郎庾敬休為左丞。己酉,以旱,命京城諸司疏決繫囚。壬子,敕應任外官帶一品正京官者,縱不知政事,其俸料宜兼給。癸丑,以左僕李程檢校司空,兼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甲寅,以旱徙市。左降官開州司馬宋申錫卒,詔許歸葬。閏七月乙卯朔,詔曰:“朕嗣守丕圖,覆嫗生類,競業寅畏,上承天休。而陰陽失和,膏澤愆候,害我稼穡,災於黔黎。有過在予,敢忘咎責。從今避正殿,減供膳,停教坊樂,廄馬量減芻粟,百司廚饌亦宜權減。陰陽鬱堙,有傷和氣,宜出宮女千人。五坊鷹犬量須減放。內外修造事非急務者,並停。”時久無雨,上心憂勞。詔下數,雨澤霑洽,人心大悦。乙丑,以前宣武軍節度楊元卿為太子太保。戊戌,以給事中崔戎為華州刺史。癸未,以太子賓客李紳檢校左散騎常侍兼越州刺史,充浙東觀察使,代陸亙;以亙為宣歙觀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