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二十一章一封朝奏九重天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正是。”張騫乘此機會將遼東城之事説出“稟皇上,臣自匈奴亡歸,途中遇大霧,不辨方向,臣與堂邑父二人幸遇遼東城民搭救,故而得以進入遼東城。”

“遼東城乃是數年前關內之民,亡至遼東所建。幾年時間內建設的頗有些規模,近來關中各地免費的東北奇珍,正是來自此城。”張騫低頭説道“關外苦寒之地,兼有匈奴等外族欺凌,他們都希望能夠得到朝廷的庇佑,故而請臣獻上他們在遼東偶然製成的玻璃獻上。”

“玻璃?那是何物?”劉徹見張騫如此鄭重其事的介紹,也有了些興趣。

“此物由臣之胡奴堂邑父攜帶,正在殿外。”

“是嗎?來人,宣堂邑父。”劉徹對於堂邑父的事情,早已經從張騫送上的奏摺中知曉,他知道如果沒有這個胡奴,則張騫早已經葬身在西域。

“奴婢堂邑父叩見皇上!”堂邑父在來之前早被張騫嚴加訓練過,行禮也行得有模有樣。

“起來吧。”劉徹看着大塊頭的堂邑父柔聲説道“聽張大人説,有一樣名為玻璃的物什,在你手中?”

“正是。”堂邑父很是老實的點了點頭,他小心翼翼的打開一直捧在手中的木質箱子,裏面是層層疊疊的綢子。為了保管這些易碎的玻璃,陳嬌可説是費盡心思,最後以高價從行商們那裏得到了大量的絲綢墊在箱子裏面,以求減少路上的震盪。不過,即使如此,仍然有兩個杯子不慎破裂,昨晚檢查時讓張騫和堂邑父一陣痛。

堂邑父小心翼翼的開蒙在上面的絲綢,出了晶瑩剔透的玻璃。一股巨大的氣聲立馬響起,所有的人都盯着堂邑父拿出的那個玻璃杯子,臉上出了極度震驚的表情。即使見多識廣的各位皇親國戚也忍不住墊着腳,想要走得近一些看清楚一些。

“這…這是,”劉徹也不有些目瞪口呆。

“回皇上,這就是遼東城所獻的至寶,玻璃。”張騫看着眾人的表情,不由得想起了自己那見到玻璃時的錯愕。想起那個蒙面女子將這個箱子到自己手中時,那副志得意滿的樣子。

接着,堂邑父從箱子裏面接連拿出玻璃杯子,玻璃盤子,玻璃髮簪以及一條栩栩如生的玻璃龍,一一擺在地上,請朝廷公親們察看。眾卿無不嘖嘖稱奇,唯有公孫弘在旁看着眾公卿的姿態後,皺眉不語。

“這遼東城居然獻此奇珍異寶,看來亦非普通之地。”劉徹將那條玻璃制的龍放在手中自己把玩過後,如是想道。

“來人,張騫、堂邑父與大漢有奇功,朕今任張卿為太中大夫,拜堂邑甘父為奉使君。”劉徹的眼神漸漸定了下來,開口説道。

“臣謝主隆恩!”張騫和堂邑父同時下跪,謝恩,十年辛苦如今總算是走到了頭。

退朝之後,劉徹對着身邊的楊得意説道:“速傳詔令,命唐蒙與司馬相如立時起程,回京覲見。”

*******

“大人,有人拜訪。”張騫和堂邑父二人自打得了劉徹的封賞,便在京中置了宅子,暫時有了安穩的處所。不過,由於兩人十年在外,勢力基都很淺薄,雖然目前説得上是風光無限,但是朝中公卿和他們還是保持着相當的距離,府中向來是沒什麼人來的。最多是有些貪財的宦門子弟來此,招搖一番,然後問出去遼東的道路,派出奴僕到遼東尋玻璃去。所以現在聽到有人要來拜訪,他們就一陣頭痛,不過,人小力薄,在這京城裏隨便出來個誰,他們也拒絕不起。就像前幾,門前來了幾個破落子弟,號稱是堂邑侯府的少爺,門房看他是前皇后的兄弟,就沒怎麼理會。結果第二,館陶大長公主的狀就告到皇帝那裏了。

“開中門接。”張騫和堂邑父對視一眼,都無奈的嘆了口氣,也不問來人是誰,反正他們都得好好接。

從大門進來的是一個穿着便衣的中年男子,只見他臉上滿是驕傲之,看到張騫便隨意行了一禮,説道:“在下主父偃,見過張大人,堂邑大人。”雖然張騫已經久不在京城,但是經過幾天的打聽,對於這位男子還是有些瞭解。此人於元光元年上書闕下。朝奏,暮即入見。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當即拜為郎中。不久又遷為謁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遷四次,是武帝親口許之“公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這一評語的三人之一,如今更是在內朝備武帝顧問,且對新皇后衞子夫的拱立有大功,身份地位比張騫等人不知高上多少。

“下臣拜見主父大人!”張騫和堂邑父立刻下跪行大禮。主父偃的才華是著名的,可他的小氣量也是出名的,兩人人小力薄自然不敢得罪他,立刻獻上十二萬分的敬意。

“請起,請起。”主父偃笑眯眯的説道,此刻他看來十分和藹可親。

三人拉拉扯扯終於到了大堂坐下,張騫二人惴惴不安的看着主父偃,不知道他來此是為了什麼。而主父偃似乎也知道他們的不安,他笑着放鬆他們的戒心,説道:“兩位大人,本官此來是有一事相詢。”

“大人請問,大人請問。”

“本官想知道,那遼東城的具體位置到底在哪裏?”主父偃看着兩人有些不解的樣子,便從袖中拿出一方片,攤開便看到是一幅簡略的天下形勢圖“請張大人來指一下,遼東城的所在好嗎?”

“是,下官遵命。”張騫自然不敢猶豫,與他來説,這等朝廷重臣不是他能夠得罪的起的。上前只一指比劃之後,就將遼東城的大體位置説了出來。

“如此説來,此城離我大漢領域也是有些距離的,倒似和朝鮮更相近些?”主父偃問道。

“這個,倒也説不得如此。遼東一代地廣人稀,如此地、此地、此地”張騫在地圖上指出了幾個地方“雖然名義上為匈奴所有,實則荒無人煙,匈奴的大部分族人皆遷徙離去已久。而朝鮮雖然效我大漢建城牆以自守,然而朝鮮小國,力有不殆。實則,此處可算得上是無主之地。且遼東城乃是小城,其民不過數千,今來雖有邊民前去投奔,仍然是不過三百畝的小城罷了。所以,其周圍多是無人煙的不之地。”

“原來如此。”主父偃聽後點了點頭,對着張騫客氣的説道“如此,謝謝張大人了。本官向皇上的進言如能通過,絕不忘大人今的提醒。”説完,即飄然而去。讓張騫和堂邑父都有些摸不着頭腦。

如果,此時陳嬌在此的話,她應該能夠猜到主父偃所謂的進言是什麼。在歷史上,主父偃於元朔元年,請置遼東滄海郡,以備禦匈奴之東翼。而現在,遼東城非常榮幸的進入了這位縱橫家的眼中,成為了這個東翼防線的組成部分。

--------公孫弘任御史大夫本在數年之後,在此大家就當作是蝴蝶效應的結果吧。

另外,在這裏問一個問題,大家覺得主父偃這個人如何?我現在對於如何處理他還有些問題,因為這個人在歷史上也複雜的。到底要不要讓他如歷史上那樣死去,我還在猶豫。想聽聽大家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