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1章北約艦隊覆滅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美軍無法攔截頭頂上並不存在的伊敍聯邦衞星,唯有等待彈頭再入大氣層的時候,才有辦法確認真假彈頭,同時進行最後的彈道計算。
因為假彈頭畢竟是假的,主要是用以惑敵人的中距反導能力,並無法跟隨真正的彈頭再入大氣層。
此刻,所有的彈頭,距離目標全都修正到距離預定攻擊方位兩百公里,垂直高度保持在九十公里。
以此同時,美軍艦隊的平面警戒雷達全都關閉,確保不會和相控陣雷達發生相互的干擾動作。
並且軍艦上的水霧製造系統,也開始在軍艦的四周披上層層的水霧,試圖利用水霧的手段,來掩蓋自己的艦艇蹤跡。
這種手段確實是可以讓導彈引導系統的圖形匹配失靈,但是在導彈戰鬥部的微波掃描下,水霧如同虛設,完全無法影響到導彈戰鬥部的確制導。
微波掃描探測不受其他電信號的直接干擾,難以通過電子干擾手段進行對抗,大型軍艦體積龐大,長度在150-350米之間,是巨大的微波輻黑體,容易與水面區分,這些都為多模態微波遙制導創造了條件。
微波可能用於分析物體表面材料和温度,區分水面與船舶。還可以測量水面的表面張力波和重力波振幅,可能用於區分海面和艦艇尾。
微波高度計測量彈頭高度,彈載控制系統可據與目標的相對位置來對照參考發時裝填的目標初始位置,排除其他艦艇。
美軍雖然可採用艦艇噴霧技術來用水霧遮擋艦艇,但是即便如此,也無法模擬水面的表面張力波和重力波振幅,從而可以被微波所探測到。
然而對於美國海軍來説,接下來則是一場豪賭,一場對於即將到來之命運的豪賭。
導彈距離目標只有不到兩百公里了,而誘餌彈還在真正彈頭的身邊,可是美軍也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一枚枚標準-3攔截彈快速的升空,垂直爬升往上,朝着大氣層外面一百多個真假的目標飛去。
只有五分之一的彈頭是真的,如果想要確保真正的安全,以兩到三枚標準-3攔截一個彈頭為平均數,那想要徹底擊落天空中即將落下來的彈頭,美軍需要動用超過五百枚標準-3攔截彈。
別説美軍艦隊本沒有這麼多的標準-3攔截彈,就算是有,也不可能來得及全都一口氣發這麼多的導彈升空。
標準-3攔截彈的動能彈頭的固體軌控姿控推進系統的末段變軌能力約為三千米,也就是説第三級火箭發動機關機時必須將彈頭送入與預定攔截點誤差不大於三千米的軌道。
標準-3攔截彈一、二級火箭分別工作九秒和四十秒,將導彈加速到六馬赫,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在大氣層外啓動,採用指令修正外加gps制導,通過兩次點火將動能彈頭加速到十二馬赫並對準目標。由於火箭推力有限,標準-3攔截彈只能採用垂直爬升的方式到達一百公里以上高度,而這一爬升過程至少需要一分鐘。
這時候的北約印度洋艦隊,已經完全沒有時間了。
從發現誘餌彈目標到發導彈,整個過程必須不能費哪怕一秒鐘。
是不計成本的攔截,還是確攔截,都需要在一瞬間做出決定。
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儘可能的發最多的導彈,但是美軍相控陣雷達也不是零延遲,鎖定一個目標到計算之後發導彈,整個過程最少需要八秒的時間。
而且攔截這樣的目標,每一顆彈頭都需要進行目標計算。
同時跟蹤,同時鎖定高威脅的目標,這是相控陣雷達的基本功能,但是對於速度達到二十五馬赫的導彈戰鬥部來説,這樣的功能,也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因為攔截彈發後,相控陣雷達還需要繼續跟蹤目標。由於其在四百千米距離的橫向定位誤差高達將近二十千米,無法滿足攔截彈頭的制導修正的三千米需要,必需據連續獲得的目標數據來修正雷達誤差,從而減小目標彈道預測半徑。
因此當標準-3攔截彈爬升到大氣層外面,啓動第三。級火箭發動機,拋棄導罩,紅外探測器搜索目標時,反艦彈道導彈戰鬥部高度已經低於六十千米,標準-3攔截彈頭並不具備在大氣層內高速飛行的能力。
當軍艦上的美軍發現,所有的攔截彈全都連目標的影子都沒有看到時,所有人都很清楚,攔截已經失敗了。
這時候,就算是他們再不願意看到,也都要面對最後的攔截努力了。
此刻的導彈戰鬥部,也完全從美軍軍艦上的雷達消失了,不過所有的美軍士兵,也全都是屏住呼嚴陣以待。
這是狂風暴雨之前最後的寧靜。
戰勤中心的美軍士兵,都很清楚,導彈戰鬥部之所以從雷達上消失,並不是因為導彈被摧毀了,而是很自然的一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