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十六章亞細亞的風暴&mdash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故事進入元的時代,在敍述文天祥的命運之前,在此先對所謂的“正史”做一番整理。

當查閲《亞細亞歷史事典第五冊》中“正史”這一項目時,有着如下的説明:“中國以紀傳體所書寫的歷史書,相對於編年體或是所謂的別史、雜史。目前受到政府正式承認的,乃是特定的二十五史。”所謂的二十五史,就是從《史記》開始,一直到《明史》為止的二十五本史書。關於《清史》的方面,目前似乎還在做資料的蒐集整理,因此尚未完成。二十五史全部的書名於本書的冊末,主要參考文獻的部份有所記載,還請讀者參照閲讀。在二十五史之中,除去評論不佳的《新元史》,其他的就稱為二十四史。如果再除去《舊五代史》的話,則稱為二十三史。此外,也有所謂的二十二史或是十七史等的分法。

正如《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漢書》的作者班固一樣,著寫史書最初乃是個人的一大事業。而後到了唐代,在皇帝的敕命下編纂了《晉書》等,這種由多數的專家分擔執筆的形式,就讓著寫史書成了國家的事業。其後,新的王朝負責編纂前代的歷史書一事,就成了自己乃是繼承正統之王朝的表示。

也因為這樣的狀況,自然就會出現一些是否會將有關新王朝的那些不好的話都加以隱瞞的疑問,關於這個問題倒沒有過度懷疑的必要。像是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對元來説應該都是屬於惡人,然而在《宋史》之中卻都被善以記載。如果將這此事情加以曲解或是篡改的話,那是一定會被抖出來的,因此還不如用心而實在地寫會來得好些。畢竟只要對照多本史書,就能夠從各方面瞭解到一個真正的事實,也能夠看清一個人物。另外,由於是由多數的人分擔寫作,因此在同一本書中也可能會出現一些相互矛盾的情形,這時也應該要互相對照來加以判斷。像這樣的努力,乃是自正史中受惠的後世之人所理所當然應該要做的事情。

我曾想過,如果能夠將中國的二十五史全部翻譯成語版的話,那真是應該謝的一件事情,只是,從各出版社的出版事業上來看,應該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或許這件事情應該給文部省(譯註:本類似我國教育部的政府機關)來做,只要運用那些拿來救濟不良金融機構資金的百分之一就可以了!本真是一個幾乎都不太願意投資在文化上的國家。

好了,現在回到文天祥的命運上。在北京,忽必烈曾親自想要説服文天祥為自己所用,然而文天祥卻頑抗不願意答應,因此就被打入牢中,在酷暑、嚴寒之中渡過了四年的光陰。由於文天祥一直不願屈服,最後忽必烈也只有將其處死。在沙暴吹襲的刑場之上,據説文天祥還曾笑言道“我的事終於結束了。”相當地悲壯。

而那首有名的“正氣歌”則是文天祥於死之前在獄中所作的。

文天祥這個人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忠臣、義士,可説是中國的民族英雄。這個人的行為能夠動他人,倒不是因為他是個贏家,而是在於他不向強敵屈服,無論受到什麼苦都不曾變節、並未因一般的價值觀而改變其志向的這一點上。

那些從以前就對文天樣反的人,便認為本不需要做無謂的抵抗,還不如趕快投降,就不用再無謂的血了。他們這些有的沒的説法,重點就是在批評文天樣乃是個自我膨脹的自戀狂,然而要是文天祥只是這種沒用的人的話,那麼忽必烈也不會一直想要讓文天祥出仕於他了!關於這一點,其實在侮辱文天祥的同時,也侮辱了忽必烈。

忽必烈深知文天祥這人的價值,因此才會願意花上數年的時間説服,一直到最後知道不可行了,方才考慮:好吧,那就讓你就死吧!

百姓眼中的英雄如果要説是包拯的話,那麼,文天樣就可説是士大夫,也就是知識分子階級的英雄。所謂的忠,本來就是士大夫的德行,和一般的百姓並沒有關係。一般的民眾只要能夠按時納税、遵守法律就可以了,當朝廷滅亡的時候,要一同殉死的是士大夫。從這一點看來,在中國曆代的王朝之中,士大夫為朝廷殉死的數量也是以宋最多。據説光是在最後的崖山一處就有十萬人一同赴義,像這樣的例子可説是在宋之前之後都不曾見過,而元朝滅亡時,殉死的人總共也不超過十萬人。

由於宋的滅亡,全中國第一次被異民族的王朝統治。在此之前雖然也曾有過像遼或是金這樣的國家,或是再更以前的五胡十六國時代,然而最多也只不過是中國的北半部,並非整個中國都被納入異民族的支配之中。從這一層意義看來,大概就可以瞭解為什麼在宋滅亡之時會有十萬人以上殉死了,因為宋的滅亡所代表的意義,和其他王朝的滅亡可説是大不相同,是在中國人的記憶之中所殘留的最痛苦的一件事。

關於伯顏這個人,在前面一連串的敍述中似乎已經被遺忘,不過這個人在攻陷杭州臨安府的時候不過四十歲,還算是相當地年輕。本來他是忽必烈的弟弟夫拉可汗的部下,除了是名美男子外,也教養豐富、能言善道,讓忽必烈一眼見到就喜歡他,還曾經讓了自己的席位給他。在名單列表中,其名字下括弧裏的“八憐氏族”就是要與另外一個有相同名字的臣伯顏作為區分,而特別寫下其出身的。由於蒙古人並沒有姓,因此就只好以這樣的方式來加以分別。

接下是第七十九位的郭侃。這個人在時代上乃是比宋滅亡的時候略早一些,是以忽必烈弟弟——也就是夫拉可汗——的部下身份而參加遠征波斯的人。關於這個人在“私撰中國曆代名將百人”的文章之中也曾有所敍述,讀者可以對照閲讀。總之,他跟着夫拉可汗一同遠征波斯,攻陷了其都城巴格達,一直前進到地中海岸,其事蹟相當地驚人,是中國的武將中西行最遠的人。加上他的用兵非常厲害,因而有着“極西之神人”的稱號。他在與波斯、阿拉伯作戰之後,由於當時地中海沿岸正值十字軍進出之際,因此他也曾與十字軍的騎士作戰。這點在史書上確實有所記載,並不是幻想神話,而是個真實的歷史事件。

只不過,這雖然是在《元史》之上的記述,但是也有人對於《元史》本身到底值不值得信提出了懷疑。

像是蒙古軍會不會讓漢民族出身的武將來率領部隊就是一個問題,不過,光是從張弘範這個怎麼看都是漢民族的人所率領的部隊讓未在崖山之役滅亡這件事來看,應該就能夠充分地解答了。

説到郭侃這個人,他雖然是一直遠征到地中海沿岸再回到中國的,然而在他回來之後就在也沒有那麼活躍了,大概在攻陷杭州臨安府的時候就過世了。據説他在回到中國之後還曾經出戰,他的軍律嚴明,在不加害民眾方面也受到相當的讚譽。

總之呢,整個中國被元朝統治,一共過了數十個年頭。剛才也曾經説過,這乃是全中國初次被異民族統治。

同樣地,之前也曾經説過,忽必烈這個人在財政和經濟政策上可説是非常熱衷的,他建立了如南宋一般的海上貿易路途,積極地與海外進行易。在南宋滅亡後,他還強行地進行了第二次對本的遠征。

在這時,他讓許多宋降服而來的兵士參加這場遠征,形式上是採取志願募集的,但這倒不可盡信,事實上我想不太可能會有這麼多人是因為喜歡才去的。再怎麼説,誰都不知道如果不參加會發生什麼事,因此應該還是屬於強制的質。

正如大家所知,遠征的隊伍又再度遭到了暴風雨的襲擊而完全覆滅,對於本的遠征也就只好以失敗告終。關於蒙古遠征本的理由,雖然有不少專家提出自己的看法,但説不定其實只是因為第一次的遠征失敗,而就這麼不管的話,忽必烈的面子會掛不住的關係吧?

在艦隊全部覆滅之後,有數萬人以俘虜的身份落入本手中,其中的蒙古人及高麗人大多被殺,而南宋出身的兵士則全部被赦免。這應該是當時的本已經有了國際上的認知,南宋的人應該也是討厭侵略,而且也是因其屬於被害者之故,所以才有所區別的。當時的本與南宋之間的已深,也瞭解其背景,知道他們並不是因為喜歡才這麼做的。相對地,蒙古兵則是因為好戰,這是一般的認知。至於高麗方面,則是因為他們在第二次遠征之際已是積極地在為蒙古軍領路的緣故。只是或許是小國的悲哀,因為如果不聽從蒙古的話,也許會遭到不好的對待,因此還不如積極地為其做事吧!

關於這時期的事情,在井上靖先生所着作的《風濤》這本作品中有着詳細的記載,看了之後大概就能夠對受到大國壓迫的小國的悲哀能有真切的受了。

此外,再從舊南宋領土內所建造的元之軍艦,事實上沒受到什麼重大損害便因浸水而沉沒的這一點來看,以南宋的造船技術來説,這樣的事情應當不會發生才對,因此這應當也是故意偷工減料的結果吧。這也是舊南宋統領下的人民並不希望對本進行遠征的另一項證明。

在這樣的狀況下,本與元之間是不是就完全沒有往來了呢?事實上並不是這個樣子的,除了兩國間有着確實的貿易之外,本的和尚也會到元這邊來學習。兩國之間雖然因有過戰爭而沒有正式的外,但並不是就老死不相往來。因此鐵倉幕府認為因為曾發生過那樣的事,所以就沒有辦法回到和以前一樣友好的説法,其實也並不正確。就算是沒有正式的外,但是在貿易和文化的上還是得繼續進行的。

再説到元朝統治中國,其實大家都知道這是非常奇特的狀況,但在政治上這並不是極端不好的。對元來説,只要能夠納入舊南宋,也就是江南的富裕就好了,因此並沒有特別對其有什麼干涉,百姓的生活也幾乎完全沒有任何改變。其實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知識分子。由於科舉消失了,因此他們便無法藉此獲得在朝廷出仕的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不滿的情緒便逐漸地升高。

忽必烈當然對中國的文化有所理解,不過他並不耽溺。而就算把蒙古人和目人都給加起來,人口大概也只有二百萬人左右,相對地舊南宋的人口卻有六千萬人之多,因而必須要以少數的民族來統治多數的民族。然而這事本身的結構就有所矛盾,因此元朝的統治自然不可能長久,但就算如此,還是必須要以極少數的蒙古人、以及作為其手足來作動的目人,來統治這些無論在文化上或經濟上均高度發展的多數民族。

科舉這件事情在當時也是一種非常先進的制度,像歐洲當時就正處於惟有貴族才有可能獲得出仕機會的狀態。只不過,就算是形骸,也比完全破滅要來得好些。以蒙古來説,如果能夠確立一種取代科舉的制度的話,那當然是最好的,可是結果卻沒有,因此最後也只能再讓科舉復活。

科舉再度復活的時候,就依據蒙古人、目人、漢人、以及南人的區別——所謂的漢人,指的是舊金國領土內的漢民族;而所謂的南人,指的則是舊南宋國內的人上一而分為四個組別,四組的錄取數量是相同的。也就是説,如果光是靠實力來取決的話,那麼錄取者大概全部都是南人,因此必須要加以區別。此外,蒙古人的‮試考‬科也簡單許多,這對統治世界的蒙古帝國來説,其所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小家子氣了。

然而,讓科舉重新復活這件事情本身,就代表着本來要拿來取代舊有中國製度的元之制度有着相當的破綻。此外,以目人擔任各地方的長官來執行行政工作這件事也有着不同的問題,基本上就算目人本身能力強好了,然他們並不見得會愛這片土地,就算短時間之內要他們建立績業,大概也只會造成嚴重的壓榨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