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縣三平陽,(上。)臨武,(中。)藍山。(下。)茶陵州,(下。)唐為縣,隸南雲州。宋隸衡州,升為軍,復為縣。元至元十九年,升為州。户三萬六千六百四十二,口一十七萬七千二百二。
耒陽州,(下。)唐、宋皆為縣,隸湘東郡。元至元十九年,升為州。户二萬五千三百一十一,口一十一萬一十。
常寧州,(下。)唐為縣,隸衡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九年,升為州。户一萬八千四百三十一,口六萬九千四百二。
廣西兩江道宣使司都元帥府(大德二年,廣西兩江道宣司都元帥府言:“比者黃聖許叛亂,逃竄趾,遺棄水田五百四十五頃,請募溪徭、獞民丁,於上、忠州諸處開屯耕種,緩急則令擊賊,深為便益。”從之。)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司靜江路,(上。)唐初為桂州,又改始安郡,又改建陵郡,又置桂管,又升靜江軍。宋仍為靜江軍。元至元十三年,立廣西道宣撫司。十四年,改宣司。十五年,為靜江路總管府。元貞元年,並左右兩江宣司都元帥府為廣西兩江道宣司都元帥府,仍分司邕州。户二十一萬八百五十二,口一百三十五萬二千六百七十八。領司一、縣十。
錄事司。
縣十臨桂,(上。倚郭。)興安,(下。)靈川,(下。)理定,(下。)義寧,(下。)修仁,(下。)荔浦,(下。)陽朔,(下。)永福,(下。)古縣。(下。)南寧路,(下。)唐初為南晉州,又改邕州,又為永寧郡。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撫司。十六年,改為邕州路總管府兼左右兩江溪鎮撫。泰定元年,改為南寧路。户一萬五百四十二,口二萬四千五百二十。領司一、縣二。
錄事司。
縣二宣化,(下。)武緣。(下。)梧州路,(下。)唐改蒼梧郡,又仍為梧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梧州路總管府。户五千二百,口一萬九百一十。領縣一:蒼梧。(下。)潯州路,(下。)唐改潯江郡,又仍為潯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為總管府。户九千二百四十八,口三萬八十九。領縣二:桂平,(下。)平南。(下。)柳州路,(下。)唐改龍城郡,又改柳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柳州路總管府。户一萬九千一百四十三,口三萬六百九十四。領縣三:柳城,(下。倚郭。)馬平,(下。)洛容。(下。)慶遠南丹溪等處軍民安撫司,唐為龍水郡,又改粵州。宋為慶遠府。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慶遠路總管府。大德元年,中書省臣言:“南丹州安撫司及慶遠路相去為近,所隸户少,請省之。”遂立慶遠南丹溪等處軍民安撫司。户二萬六千五百三十七,口五萬二百五十三。領縣五:宜山,(下。)忻城,(下。)天河,(下。)思恩,(下。)河池。(下。)平樂府,唐以平樂縣置樂州,復改昭州,又為平樂郡,又仍為昭州。宋因之。元改為平樂府。户七千六十七,口三萬三千八百二十。領縣四:平樂,(下。倚郭。)恭城,(下。)立山,(下。)龍平。(下。)鬱林州,(下。)唐為南尹州,又改貴州,又為鬱林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仍行州事。户九千五十三,口五萬一千五百二十八。領縣三:南,(下。)興業,(下。)博白。(下。)容州,(下。)唐改銅州為容州,又改普寧郡,又置管內經略使。宋為寧遠軍。至元十三年,改安撫司。十六年,改容州路總管府。户二千九百九十九,口七千八百五十四。領縣三:普寧,(下。)北,(下。)陸川。(下。)象州,(下。)唐改為象郡,又改象州。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撫司。十五年,改象州路總管府。户一萬九千五百五十八,口九萬二千一百二十六。領縣三:陽壽,(下。)來賓,(下。)武仙。(下。)賓州,(下。)唐以嶺方縣地置南方州,又為賓州,又改安城郡,又改嶺方郡,又仍為賓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下路總管府。户六千一百四十八,口三萬八千八百七十九。領縣三:嶺方,(下。倚郭。)上林,(下。)遷江。(下。)橫州,(下。)唐初為簡州,又改南簡州,又改橫州,又為寧浦郡。元至元十四年,立安撫司。十六年,改總管府。户四千九十八,口三萬一千四百七十六。領縣二:寧浦,(下。倚郭。)永淳。(下。)融州,(下。)唐初為融州,又改融水郡,後仍為融州。宋為清遠軍。元至元十四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融州路總管府。二十二年,改散州。户二萬一千三百九十三,口三萬九千三百三十四。領縣二:融水,(下。)懷遠。(下。)藤州,(下。)唐改義郡,後仍為藤州。宋徙州治於大江西岸。元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户四千二百九十五,口一萬一千二百一十八。領縣二:鐔津,(下。)岑溪。(下。)賀州,(下。)唐改臨賀郡,後仍為賀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户八千六百七十六,口三萬九千二百三十五。領縣四:臨賀,(下。倚郭。)富川,(下。)桂嶺,(下。)懷集,(下。宋屬廣州,至元十五年,以隸本州。)貴州,(下。)唐改懷澤郡,後仍為貴州。元至元十四年,領鬱林縣。大德九年,省縣,止行州事。户八千八百九十一,口二萬八百一十一。(貴州地接八番,與播州相去二百餘里,乃湖廣、四川、雲南喉衿之地。大德六年,雲南行省右丞劉深徵八百媳婦,至貴州科夫,致宋隆濟等糾合諸蠻為亂,水東、水西、羅鬼諸蠻皆叛,劉深伏誅。)左江。(左江出源州界,至合江鎮與右江水合為一,入橫州號鬱江。)思明路,户四千二百二十九,口一萬八千五百一十。
太平路,户五千三百一十九,口二萬二千一百八十六。
右江。(右江源出峨利州,與大理大盤水通。大盤在大理之威楚州。)田州路軍民總管府,户二千九百九十一,口一萬六千九百一。
來安路軍民總管府。
鎮安路。(以上並闕。)海北海南道宣司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司(至元三十年立。)雷州路,(下。)唐初為南合州,又更名東合州,又為海康郡,又改雷州。元至元十五年,平章政事阿里海牙南征海外四州,雷州歸附,初置安撫司。十七年,即此州為海北海南道宣司治所,改安撫司為總管府,隸宣司。户八萬九千五百三十五,口一十二萬五千三百一十。(本路屯田一百六十五頃有奇。)領縣三:海康,(中。)徐聞,(下。)遂溪。(下。)化州路,(下。)唐置羅州、辯州。宋廢羅州入辯州。復改辯州曰化州。元至元十五年,立安撫司。十七年,改總管府。户一萬九千七百四十九,口五萬二千三百一十七。(本路屯田五十五頃有奇。)領縣三:石龍,(下。)吳川,(下。)石城。(下。)高州路,(下。)唐為高涼郡,又為高州。宋廢高州入竇州,後復置。元至元十五年,置安撫司。十七年,改總管府。户一萬四千六百七十五,口四萬三千四百九十三。(本路屯田四十五頃。)領縣三:電白,(下。)茂名,(下。)信宜。(下。)欽州路,(下。)唐為甯越郡,又為欽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五年,置安撫司。十七年,改總管府。户一萬三千五百五十九,口六萬一千三百九十三。領縣二:安遠,(下。)靈山。(下。)廉州路,(下。)唐為合浦郡,又改廉州。元至元十七年,設總管府。户五千九百九十八,口一萬一千六百八十六。(本路屯田四頃有奇。)領縣二:合浦,(下。倚郭。)石康。(下。)乾寧軍民安撫司,唐以崖州之瓊山置瓊州,又為瓊山郡。宋為瓊管安撫都監。元至元十五年,隸海北海南道宣司。天曆二年,以潛邸所幸,改乾寧軍民安撫司。户七萬五千八百三十七,口一十二萬八千一百八十四。(本路屯田二百九十餘頃。)領縣七:瓊山,(下。倚郭。)澄邁,(下。)臨高,(下。)文昌,(下。)樂會,(下。)會同,(下。)定安。(下。)南寧軍,唐儋州,改昌化郡。宋改昌化軍,又改南寧軍。元至元十五年,隸海北海南道宣司。户九千六百二十七,口二萬三千六百五十二。領縣三:宜倫,(下。)昌化,(下。)恩。(下。)萬安軍,唐萬安州。宋更為軍。元至元十五年,隸海北海南道宣司。户五千三百四十一,口八千六百八十六。領縣二:萬安,(下。倚郭。)陵水。(下。)吉陽軍,唐振州。宋改崖州,又為朱崖郡,又改吉陽軍。元至元收附後,隸海北海南道宣司。户一千四百三十九,口五千七百三十五。領縣一:寧遠。(下。)八番順元蠻夷官。(至元十六年,潭州行省遣兩淮招討司經歷劉繼昌招降西南諸番,以龍方零為小龍番靜蠻軍安撫使,龍文求卧龍番南寧州安撫使,龍延三大龍番應天府安撫使,程延隨程番武盛軍安撫使,洪延暢洪番永盛軍安撫使,韋昌盛方番河中府安撫使,石延異石番太平軍安撫使,盧延陵盧番靜海軍安撫使,羅阿資羅甸國遏蠻軍安撫使,並懷遠大將軍、虎符,仍以兵三千戍之。是年,宣使塔海以西南八番、羅氏等國已歸附者,具以來上,寨凡千六百二十有六,户凡十萬一千一百六十有八。西南五番千一百八十六寨,户八萬九千四百。西南番三百一十五寨,大龍番三百六十寨。二十八年,從楊勝請,割八番蠻,自四川行省隸湖廣行省。三十年,四川行省官言:“思、播州元隸四川,近改入湖廣,今土人願仍其舊。”有旨遣問,還雲,田氏、楊氏言,昨赴闕廷,取道湖廣甚便,況百姓相鄰,驛傳已立,願隸平章答剌罕。)羅番遏蠻軍安撫司。
程番武盛軍安撫司。
金石番太平軍安撫司。
卧龍番南寧州安撫司。
小龍番靜蠻軍安撫司。
大龍番應天府安撫司。
木瓜犵狫蠻夷軍民長官。
韋番蠻夷長官。
洪番永盛軍安撫司。
方番河中府安撫司。
盧番靜海軍安撫司。
盧番蠻夷軍民長官。
定遠府。
桑州。
章龍州。
必化州。
小羅州。
下思同州。
朝宗縣。上橋縣。新安縣。麻峽縣。甕蓬縣。小羅縣。章龍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