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楊恭懿楊恭懿,字元甫,奉元人。力學強記,數千言,雖從親逃亂,未嘗廢業。年十七,西還,家貧,服勞為養。暇則就學,書無不讀,尤深於《易》、《禮》、《秋》,後得朱熹集註《四書》,嘆曰:“人倫用之常,天道命之妙,皆萃此書矣。”父沒,水漿不入口者五,居喪盡禮。宣撫司、行省以掌書記闢,不就。
至元七年,與許衡俱被召,恭懿不至。衡拜中書左丞,於右相安童前稱譽恭懿之賢,丞相以聞。十年,詔遣使召之,以疾不起。十一年,太子下教中書,俾如漢惠聘四皓者以聘恭懿,丞相遣郎中張元智為書致命,乃至京師。既入見,世祖遣國王和童勞其遠來,繼又親詢其鄉里、族氏、師承、子姓,無不周悉。十二年正月二,帝御香殿,以大軍南征,使久不至,命筮之,其言秘。侍讀學士徒單公履請設取士科,詔與恭懿議之。恭懿言:“明詔有謂:士不治經學孔孟之道,為賦詩空文。斯言誠萬世治安之本。今取士,宜敕有司,舉有行檢、通經史之士,使無投牒自售,試以經義、論策。夫既從事實學,則士風還淳,民俗趨厚,國家得才矣。”奏之,帝善之。會北征,恭懿遂歸田裏。
十六年,詔安西王相敦遣赴闕。入見,詔於太史院改歷。十七年二月,進奏曰:“臣等遍考自漢以來歷書四十餘家,思推算,舊儀難用,而新者未備,故行盈縮,月行遲疾,五行周天,其詳皆未察。今權以新儀木表,與舊儀所測相較,得今歲冬至晷景及躔所在,與列舍分度之差,大都北極之高下,晝夜刻長短,參以古制,創立新法,推算成《辛巳歷》。雖或未,然比之前改歷者,附會曆元,更立法,全踵故習,顧亦無愧。然必每歲測驗修改,積三十年,庶盡其法。可使如三代官,世專其職,測驗良久,無改歲之事矣。”又《合朔議》曰:行歷四時一週,謂之一歲;月逾一週,復與合,謂之一月;言一月之始,月相合,故謂合朔。自秦廢曆紀,漢太初止用平朔法,大小相間,或有二大者,故食多在晦或二,測驗時刻亦鮮中。宋何承天測驗四十餘年,進《元嘉歷》,始以月行遲速定小余以正朔望,使食必在朔,名定朔法,有三大二小,時以異舊法罷之。梁虞廣刂造《大同歷》,隋劉焯造《皇極曆》,皆用定朔,為時所阻。唐傅仁均造《戊寅歷》,定朔始得行。貞觀十九年,四月頻大,人皆異之,竟改從平朔。李淳風造《麟德歷》,雖不用平朔,遇四大則避人言,以平朔間之,又希合當世,為進朔法,使無元之食。至一行造《大衍曆》,謂“天事誠密,四大三小何傷。”誠為確論,然亦循常不改。臣等更造新曆,一依前賢定論,推算皆改從實。今十九年曆,自八月後,四月並大,實月合朔之數也。
詳見《郭守敬傳》。是,方列跪,未讀奏,帝命許衡及恭懿起,曰:“卿二老,毋自勞也。”授集賢學士,兼太史院事。
十八年,辭歸。二十年,以太子賓客召;二十二年,以昭文館學士、領太史院事召;二十九年,以議中書省事召。皆不行。三十一年,卒,年七十。
王恂王恂,字敬甫,中山唐縣人。父良,金末為中山府掾,時民遭亂後,多以詿誤繫獄,良前後所活數百人。已而棄去吏業,潛心伊洛之學,及天文律歷,無不究,年九十二卒。恂穎悟,生三歲,家人示以書帙,輒識風、丁二字。母劉氏,授以《千字文》,再過目,即成誦。六歲就學,十三學九數,輒造其極。歲己酉,太保劉秉忠北上,途經中山,見而奇之,及南還,從秉忠學於磁之紫金山。
癸丑,秉忠薦之世祖,召見於六盤山,命輔導裕宗,為太子伴讀。中統二年,擢太子贊善,時年二十八。三年,裕宗封燕王,守中書令,兼判樞密院事,敕兩府大臣:凡有諮稟,必令王恂與聞。初,中書左丞許衡集唐、虞以來嘉言善政,為書以進。世祖嘗令恂講解,且命太子受業焉。又詔恂於太子起居飲食,慎為調護,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恂言:“太子天下本,付託至重,當延名德與之居處。況兼領中書、樞密之政,詔條所當遍覽,庶務亦當屢省,官吏以罪免者毋使更進,軍官害人,改用之際,尤不可非其人。民至愚而神,變亂之餘,吾不之疑,則反覆化為忠厚。”帝深然之。
恂早以算術名,裕宗嘗問焉。恂曰:“算數,六藝之一,定國家,安人民,乃大事也。”每侍左右,必發明三綱五常,為學之道,及歷代治忽興亡之所以然。又以遼、金之事近接耳目者,區別其善惡,論著其得失,上之。裕宗問以心之所守,恂曰:“許衡嘗言:人心如印板,惟板本不差,則雖摹千萬紙皆不差;本既差,則摹之於紙,無不差者。”裕宗深然之。詔擇勳戚子弟,使學於恂,師道卓然。及恂從裕宗撫軍稱海,乃以諸生屬之許衡,及衡告老而去,覆命恂領國子祭酒。國學之制,實始於此。
帝以國朝承用金《大明曆》,歲久浸疏,釐正之,知恂於算術,遂以命之。恂薦許衡能明歷之理,詔驛召赴闕,命領改歷事,官屬悉聽恂闢置。恂與衡及楊恭懿、郭守敬等,遍考曆書四十餘家,晝夜測驗,創立新法,參以古制,推算極為密,詳在《守敬傳》。十六年,授嘉議大夫、太史令。十七年,歷成,賜名《授時歷》,以其年冬頒行天下。
十八年,居父喪,哀毀,飲勺水。帝遣內侍諭之。未幾,卒,年四十七。初,恂病,裕宗屢遣醫診治,及葬,賻鈔二千貫。后帝思定歷之功,以鈔五千貫賜其家。延祐二年,贈推忠守正功臣、光祿大夫、司徒、上柱國、定國公,諡文肅。
子寬、賓,並從許衡遊,得星曆之傳於家學。裕宗嘗召見,語之曰:“汝父起於書生,貧無貲蓄,今賜汝鈔五千貫,用盡可復以聞。”恩恤之厚如此。寬由保章正歷兵部郎中,知蠡州。賓由保章副累遷秘書監。
郭守敬郭守敬,字若思,順德邢台人。生有異,不為嬉戲事。大父榮,通五經,於算數、水利。時劉秉忠、張文謙、張易、王恂同學於州西紫金山,榮使守敬從秉忠學。
中統三年,文謙薦守敬習水利,巧思絕人。世祖召見,面陳水利六事:其一,中都舊漕河,東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歲可省僱車錢六萬緡。通州以南,於蘭榆河口徑直開引,由蒙村跳梁務至楊村還河,以避浮雞氵甸盤淺風遠轉之患。其二,順德達泉引入城中,分為三渠,灌城東地。其三,順德灃河東至古任城,失其故道,沒民田千三百餘頃。此水開修成河,其田即可耕種,自小王村經滹沱,合入御河,通行舟筏。其四,磁州東北滏、漳二水合處,引水由滏陽、邯鄲、洺州、永年下經雞澤,合入灃河,可灌田三千餘頃。其五,懷、孟沁河,雖澆灌,猶有漏堰餘水,東與丹河餘水相合。引東,至武陟縣北,合入御河,可灌田二千餘頃。其六,黃河自孟州西開引,少分一渠,經由新、舊孟州中間,順河古岸下,至温縣南復入大河,其間亦可灌田二千餘頃。每奏一事,世祖嘆曰:“任事者如此,人不為素餐矣。”授提舉諸路河渠。四年,加授銀符、副河渠使。
至元元年,從張文謙行省西夏。先是,古渠在中興者,一名唐來,其長四百里,一名漢延,長二百五十里,它州正渠十,皆長二百里,支渠大小六十八,灌田九萬餘頃。兵亂以來,廢壞淤淺。守敬更立閘堰,皆復其舊。二年,授都水少監。守敬言:“舟自中興沿河四晝夜至東勝,可通漕運,及見查泊、兀郎海古渠甚多,宜加修理。”又言:“金時,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盧溝一支東,穿西山而出,是謂金口。其水自金口以東,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頃,其利不可勝計。兵興以來,典守者懼有所失,因以大石之。今若按視故跡,使水得通,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廣京畿之漕。”又言:“當於金口西預開減水口,西南還大河,令其深廣,以防漲水突入之患。”帝善之。十二年,丞相伯顏南征,議立水站,命守敬行視河北、山東可通舟者,為圖奏之。
初,秉忠以《大明曆》自遼、金承用二百餘年,浸以後天,議修正而卒。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遂以守敬與王恂率南北官,分掌測驗推步於下,而命文謙與樞密張易為之主領裁奏於上,左丞許衡參預其事。守敬首言:“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今司天渾儀,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與此處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極,約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復欹側。”守敬乃盡考其失而移置之。既又別圖高地,以木為重棚,創作簡儀、高表,用相比覆。又以為天樞附極而動,昔人嘗展管望之,未得其的,作候極儀。極辰既位,天體斯正,作渾天象。象雖形似,莫適所用,作玲瓏儀。以表之矩方,測天之正圜,莫若以圜求圜,作仰儀。古有經緯,結而不動,守敬易之,作立運儀。有中道,月有九行,守敬一之,作證理儀。表高景虛,罔象非真,作景符。月雖有明,察景則難,作窺幾。曆法之驗,在於會,作月食儀。天有赤道,輪以當之,兩極低昂,標以指之,作星晷定時儀。又作正方案、丸表、懸正儀、座正儀,為四方行測者所用。又作《仰規覆矩圖》、《異方渾蓋圖》、《出入永短圖》,與上諸儀互相參考。
十六年,改局為太史院,以恂為太史令,守敬為同知太史院事,給印章,立官府。及奏進儀表式,守敬當帝前指陳理致,至於晏,帝不為倦。守敬因奏:“唐一行開元間令南宮説天下測景,書中見者凡十三處。今疆宇比唐尤大,若不遠方測驗,月食分數時刻不同,晝夜長短不同,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即目測驗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測景。”帝可其奏。遂設監候官一十四員,分道而出,東至高麗,西極滇池,南逾朱崖,北盡鐵勒,四海測驗,凡二十七所。
十七年,新曆告成,守敬與諸臣同上奏曰:臣等竊聞帝王之事,莫重於歷。自黃帝推策,帝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爰及三代,歷無定法,周、秦之間,閏餘乖次。西漢造《三統曆》,百三十年而後是非始定。東漢造《四分曆》,七十餘年而儀式方備。又百二十一年,劉洪造《乾象曆》,始悟月行有遲速。又百八十年,姜岌造《三紀甲子歷》,始悟以月食衝檢宿度所在。又五十七年,何承天造《元嘉歷》,始悟以朔望及弦皆定大小余。又六十五年,祖沖之造《大明曆》,始悟太陽有歲差之數,極星去不動處一度餘。又五十二年,張子信始悟月道有表裏,五星有遲疾留逆。又三十三年,劉焯造《皇極曆》,始悟行有盈縮。又三十五年,傅仁均造《戊寅元歷》,頗採舊儀,始用定朔。又四十六年,李淳風造《麟德歷》,以古歷章蔀元首分度不齊,始為總法,用進朔以避晦晨月見。又六十三年,一行造《大衍曆》,始以朔有四大三小,定九服食之異。又九十四年,徐昂造《宣明歷》,始悟食有氣、刻、時三差。又二百三十六年,姚舜輔造《紀元歷》,始悟食甚泛餘差數。以上計千一百八十二年,歷經七十改,其創法者十有三家。
自是又百七十四年,聖朝專命臣等改治新曆,臣等用創造簡儀、高表,憑其測實數,所考正者凡七事:一曰冬至。自丙子年立冬後,依每測到晷景,逐取對,冬至前後差同者為準。得丁丑年冬至在戊戌夜半後八刻半,又定丁丑夏至在庚子夜半後七十刻;又定戊寅冬至在癸卯夜半後三十三刻;己卯冬至在戊申夜半後五十七刻半;庚辰冬至在癸丑夜半後八十一刻半。各減《大明曆》十八刻,遠近相符,前後應準。二曰歲餘。自《大明曆》以來,凡測景、驗氣,得冬至時刻真數者有六,用以相距,各得其時合用歲餘。今考驗四年,相符不差,仍自宋大明壬寅年距至今八百一十年,每歲合得三百六十五二十四刻二十五分,其二十五分為今歷歲餘合用之數。三曰躔。用至元丁丑四月癸酉望月食既,推求躔,得冬至躔赤道箕宿十度,黃道箕九度有奇。仍憑每測到太陽躔度,或憑星測月,或憑月測,或徑憑星度測,立術推算。起自丁丑正月至己卯十二月,凡三年,共得一百三十四事,皆躔於箕,與月食相符。四曰月離。自丁丑以來至今,憑每測到逐時太陰行度推算,變從黃道求入轉極遲、疾並平行處,前後凡十三轉,計五十一事。內除去不真的外,有三十事,得《大明曆》入轉後天。又因考驗食,加《大明曆》三十刻,與天道合。五曰入。自丁丑五月以來,憑每測到太陰去極度數,比擬黃道去極度,得月道於黃道,共得八事。仍依食法度推求,皆有食分,得入時刻,與《大明曆》所差不多。六曰二十八宿距度。自漢《太初曆》以來,距度不同,互有損益。《大明曆》則於度下餘分,附以太半少,皆私意牽就,未嘗實測其數。今新儀皆細刻周天度分,每度分三十六分,以距線代管窺,宿度餘分並依實測,不以私意牽就。七曰出入晝夜刻。《大明曆》出入夜晝刻,皆據汴京為準,其刻數與大都不同。今更以本方北極出地高下,黃道出入內外度,立術推求每出入晝夜刻,得夏至極長,出寅正二刻,入戌初二刻,晝六十二刻,夜三十八刻。冬至極短,出辰初二刻,入申正二刻,晝三十八刻,夜六十二刻。永為定式。
所創法凡五事:一曰太陽盈縮。用四正定氣立為升降限,依立招差求得每行分初末極差積度,比古為密。二曰月行遲疾。古歷皆用二十八限,今以萬分之八百二十分為一限,凡析為三百三十六限,依垛疊招差求得轉分進退,其遲疾度數逐時不同,蓋前所未有。三曰黃赤道差。舊法以一百一度相減相乘,今依算術句股弧矢方圜斜直所容,求到度率積差,差率與天道實吻合。四曰黃赤道內外度。據累年實測,內外極度二十三度九十分,以圜容方直矢接句股為法,求每去極,與所測相符。五曰白道周。舊法黃道變推白道以斜求斜,今用立渾比量,得月與赤道正,距秋二正黃赤道正一十四度六十六分,擬以為法。推逐月每二十八宿度分,於理為盡。
十九年,恂卒。時歷雖頒,然其推步之式與夫立成之數,尚皆未有定稿。守敬於是比次篇類,整齊分杪,裁為《推步》七卷,《立成》二卷,《歷議擬稿》三卷,《轉神選擇》二卷,《上中下三歷注式》十二卷。二十三年,繼為太史令,遂上表奏進。又有《時候箋註》二卷,《修改源》一卷。其測驗書,有《儀象法式》二卷,《二至晷景考》二十卷,《五星細行考五十卷》,《古今食考》一卷,《新測二十八舍雜坐諸星入宿去極》一卷,《新測無名諸星》一卷,《月離考》一卷,並藏之官。
二十八年,有言灤河自永平挽舟逾山而上,可至開平;有言瀘溝自麻峪可至尋麻林。朝廷遣守敬相視,灤河既不可行,瀘溝舟亦不通守敬因陳水利十有一事。其一,大都運糧河,不用一畝泉舊原,別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經甕山泊,自西水門入城,環匯於積水潭,復東折而南,出南水門,合入舊運糧河。每十里置一閘,比至通州,凡為閘七,距閘裏許,上重置斗門,互為提閼,以過舟止水。帝覽奏,喜曰:“當速行之。”於是復置都水監,俾守敬領之。帝命丞相以下皆親畚鍤倡工,待守敬指授而後行事。先是,通州至大都,陸運官糧,歲若干萬石,方秋霖雨,驢畜死者不可勝計,至是皆罷之。三十年,帝還自上都,過積水潭,見舳艫敝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賜守敬鈔萬二千五百貫,仍以舊職兼提調通惠河漕運事。守敬又言:於澄清閘稍東,引水與北霸河接,且立閘麗正門西,令舟楫得環城往來。志不就而罷。三十一年,拜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事。
大德二年,召守敬至上都,議開鐵幡竿渠,守敬奏:“山水頻年暴下,非大為渠堰,廣五七十步不可。”執政吝於工費,以其言為過,縮其廣三之一。明年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沒人畜廬帳,幾犯行殿。成宗謂宰臣曰:“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七年,詔內外官年及七十,並聽致仕,獨守敬不許其請。自是翰林太史司天官不致仕,定著為令。延祐三年卒,年八十六。
楊桓楊桓,字武子,兗州人。幼警悟,讀《論語》至《宰予晝寢章》,慨然有立志,由是終身非疾病未嘗晝寢。弱冠為郡諸生,一時名公鹹稱譽之。中統四年,補濟州教授,後由濟寧路教授召為太史院校書郎,奉敕撰《儀表銘》《歷序》,文辭典雅,賜楮幣千五百緡,辭不受。遷秘書監丞。至元三十一年,拜監察御史。有得玉璽於木華黎曾孫碩德家者,桓辨識其文,曰“受天之命,既壽永昌”乃頓首言曰:“此歷代傳國璽也,亡之久矣。今宮車晏駕,皇太孫龍飛,而璽復出,天其彰瑞應於今乎!”即為文述璽始末,奉上於徽仁裕聖皇后。
成宗即位,桓疏上時務二十一事:一曰郊祀天地;二曰親享太廟,備四時之祭;三曰先定首相;四曰朝見羣臣,訪問時政得失;五曰詔儒臣以時侍講;六曰設太學及府州儒學,教養生徒;七曰行誥命以褒善敍勞;八曰異章服以別貴賤;九曰正禮儀以肅宮庭;十曰定官制以省內外冗員;十一曰講究錢穀以裕國用;十二曰訪求曉習音律者以協太常雅樂;十三曰國子監不可隸集賢院,宜正其名;十四曰試補六部寺監及府州司縣吏;十五曰增內外官吏俸祿;十六曰父子骨、奴婢相告訐者;十七曰定婚姻聘財;十八曰罷行用官錢營什一之利;十九曰復笞杖以別輕重之罪;二十曰郡縣吏自中統前仕宦者,宜加優異;二十一曰為治之道宜各從本俗。疏奏,帝嘉納之。
未幾,升秘書少監,預修《大一統誌》。秩滿歸兗州,以貲業悉讓弟楷,鄉里稱焉。大德三年,以國子司業召,未赴,卒,年六十六。
桓為人寬厚,事親篤孝,博覽羣籍,尤篆籀之學。著《六書統》、《六書溯源》、《書學正韻》,大抵推明許慎之説,而意加深,皆行於世。
楊果楊果,字正卿,祁州蒲陰人。幼失怙恃,自宋遷亳,復徙居許昌,以章句授徒為業,寓轗軻十餘年。金正大甲申,登進士第。會參政李蹊行大司農於許,果以詩送之,蹊大稱賞,歸言於朝,用為偃師令。到官,以廉幹稱,改蒲城,改陝,皆劇縣也。果有應變材,能治煩劇,諸縣以果治效為最。
金亡,歲己丑,楊奐徵河南課税,起果為經歷。未幾,史天澤經略河南,果為參議。時兵革之餘,法度草創,果隨宜贊畫,民賴以安。世祖中統元年,設十道宣撫使,命果為北京宣撫使。明年,拜參知政事。及例罷,猶詔與左丞姚樞等赴省議事。至元六年,出為懷孟路總管,大修學廟。以前嘗為中書執政官,移文申部,特不署名。以老致政,卒於家,年七十五,諡文獻。
果聰,美風姿,工文章,尤長於樂府,外若沉默,內懷智用,善諧謔,聞者絕倒。微時,避亂河南,娶羈旅中女,後登科,歷顯仕,竟與偕老,不易其初心,人以是稱之。有《西庵集》,行於世。
王構王構,字肯堂,東平人。父公淵,遭金末之亂,其兄三人挈家南奔,公淵獨誓死守墳墓,伏草莽中,諸兄呼之不出,號慟而去,卒得存其家,而三兄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