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哲學類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揚雄晚年又老又窮,喜歡喝酒。"有好事者,載酒從遊學",傳下他的名著《太玄》和《法言》。他七十一歲時死去。

揚雄努力的方向,在使儒家與道家合,使陰陽家靠邊站。西漢思想在初期是道家與陰陽家合,中期是儒家與陰陽家合,鬧出一片讖緯災異之學,搞得烏煙瘴氣。揚雄有鑑於此,乃著書立説,想把主帶入新方向,他的用心,是很難能的;他的努力,是很可憐的。

揚雄也是辭賦家,但他晚年鑑於辭賦無用,反對起來了。

桓譚:《新論》桓譚(前二三?~五六),字君山,江蘇徐州人。他父親是漢成帝時候的太樂令,他在音律方面,因此就很內行。他"嗜倡樂,簡易不修威儀,而憙非毀俗儒,由是多見排抵"。除了音樂以外,他又"博學多通,遍習五經,皆詁訓大義,不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學"。

在王莽篡漢的時候,"天下之士,莫不竟褒稱德美,作符命以求容媚",但是桓譚"獨自守,默然無言"。玉莽給了他不説話的自由,讓他做掌樂大夫。

漢光武當政後,桓譚上疏請求改革政治,請求止"富商大賈"

"中家子弟"放高利貸,請求注意"同罪異論"

"刑開二門"的司法黑暗。後來又上疏請求不要信讖緯。漢光武是信訟緯的,發怒要殺他,他"叩頭血",才得免死。此後忽忽不樂,不久就死了。

桓譚在那種馬與愚昧的時代裏,敢於不講話,也敢於講話,的確是位了不得的前進思想家。可惜他的遺著《新論》二十九篇失傳了。這篇"形神"是非常難得的一篇劫餘,其中討論"人死如燈滅"的哲理,直接影響到後來的範縝。在中國的思想家裏,桓譚的確是最優秀的一位。

王充:《論衡》王充(二七~一oo),字仲任,浙江上虞人。他是後漢的大學生,家裏很窮,買不起書,很多書,都是站在書店裏看來的。

王充的時代,思想都是儒家的一統局面,他能在這一統的局面裏,穎而出,寫出《論衡》來表示異議,實在是很優秀的。

王充是中國漢朝思想界的明星,正如宋恕在《六齋卑儀》中所稱道的"曠世超奇出上虞,論衡處古今無"。王充的偉大,在於他風格獨具,思想不遵傳統的繩墨,勇於疑古論今。

王充的思想,在《論衡》裏完全傳下來。例如在《奇怪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懷疑稷母履大人跡而生,而説:"貴人之氣,更稟賤物之,安能微?"又在《論死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論死生,則以死者現神,必著殮時之衣;人即有鬼,豈衣服之仍形?他如《書虛篇》中疑孔顏同登泰山、以望閶門之事;《虛篇》中疑杞梁之哭城城崩之偽;《語增篡》中疑武王伐紂、兵不血刃之有問題;《譴告篇》中疑災異之無關人事;《商蟲篇》中明言蟲災之生,乃因人謀不臧;並更明言當時學風的妖妄。…這些驚世駭俗的許多卓見,都是《論衡》中的不凡的思想,值得我們特別重視。

王符:《潛夫論》王符(約八三~一七o),字節信,甘肅鎮源人。他是姨大太生的,他的家鄉"俗鄙庶孽"(有看不起姨太太生的風俗),從小就被人輕視。他"少好學,有志",長大後又"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進"。他在不得意中,"隱居著書三十餘篇,以譏當時失得。不彰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論》。"《潛夫論》這部書,完整的傳到今天。

王符是信時代裏的一個反對"妖妄"的人。他努力提倡"以人為重"的哲學,他説:"凡人吉凶,以人為主。…在於天者,不可知也。"又説:"書稱天工人其代之。王者法天而建官,故明主不敢以私授,忠臣不敢以虛受。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偷天官以私己乎!以罪犯人,必加誅罰,況乃犯天,得無咎乎?"比起那時代的信大霧來,這些都是進步的天人思想。

王符生當東漢黨銅的亂世,對政治的黑暗情形,他有烈的抨擊。他説:"今漢上之廣博,而曾無一良臣。"在一個良臣都沒有的局面下,"其官益大者,罪益重;位益高者,罪益深。"統治者"任其私智,竊君威,反戾天地,欺誣神明"。這些大膽的言論,千載之下,還令我們崇敬。

仲長統:《昌言》仲長統(一七九~二二o),字公理,山東鄒縣人。"少好學,博涉書記,贍於文辭。"二十歲後在各地遊學,跟他朋友的,"多異之。"那時袁紹的外甥高幹禮賢下士,很拉攏他,他卻説:"君有雄志而無雄才,好士而不能擇人,所以為君深戒也!"不久,高幹垮台,大家都説仲長統有眼光。

仲長統"俶儻,敢直言,不矜小節,默語無常,時人或謂之狂生"。他自述人生的大願是:安神閨房,思老氏之玄虛;呼和,求至人之彷彿。

與達者數子,論道講書,俯仰二儀,錯綜人物。彈"南風"之雅,發清商之妙曲。消搖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間。

不受當時之責,永保命之期。如是,則可以陵霄漢、出宇宙之外矣!豈羨夫入帝王之門哉!

可見他的抱負和境界。仲長統的著作有《昌言》三十四篇,十多萬字,可是大部分失傳了。他的思想主要在"人事為本,天道為未"。在信的大霧中,顯然是前衞的。

柳宗元:《柳河東全集》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山西解縣人,被稱做河東先生。

柳宗元二十一歲就中了唐朝進士,被派管理中央圖書;五年後又考取博學宏詞科,又整理中央珍藏(做集賢殿校書郎),所以他博覽羣書,功力很不錯。

後來他做了監察御史、禮部員外郎,正要得君行道時,唐順宗病倒,傳位給唐憲宗,他就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在山瘴裏一過十年,再轉到廣西的柳州,過了四年,以四十六歲的年紀,死在柳州。柳州人懷念他,為他立了廟。

柳宗元是很有正義的人,他在政治上垮台,和他贊助太學生的活動,以及"內抑宦官,外製方鎮"的立場有關。他在居廟堂之高的時候,曾經止宮市和苛捐雜税;他在處江湖之遠的時候,曾在柳州解放奴婢,為奴婢訂出可以贖身的辦法。從他寫的《捕蛇者説》等文字裏,我們可以看到他對苦難人民的同情和對黑暗政治的憤恨。

此外,柳宗元的思想也極為開明,他反對信。他的遊記,又寫得簡淡雋永,是中國文章中的典範之作。

周敦頤:《周子通書》周敦頤(一o一七~一七o三),字茂叔,人稱濂溪先生,湖南道縣人。他的舅父鄭向把他帶大,鄭向是宋朝大官,所以周敦頤也有官做。三十八歲那年,他為了一件冤獄同王逵爭執,他説:"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就辭職不幹了。

三十歲後他繼續做官,程珦見到他,覺得他"氣貌非常人",遂叫兩個兒子(十五歲的程顥、十四歲的程頤)拜他為師。他晚年退隱林泉,築室在廬山下的小溪旁,名濂溪書堂。

周敦頤的主要著作是《太極圖説》。《太極圖説》胎於宋朝初年道士陳轉的《無極圖》,是儒道混合的作品,以道家的內衣,披上儒家的外套。再加上他的主敬理論又是佛家的法門,所以周敦頤的思想,是典型的三教混同思想。朱熹後來為周敦頤辯護,説周敦頤是純儒家的,這是朱熹自覺的或不自覺的曲解。事實上,宋朝的理學家,都是這種"三不像"的產物。周敦頤在這方面,由於朱熹的刻意加工,成了這種"三不像"的最佳人選。朱熹在《伊洛淵源錄》和《近思錄》中把周敦頤放在第一,其"理"在此。

張載:《張子全書》張載(一o二o~一o七七),字子厚,人稱橫渠先生。他原籍河南開封,因父親在四川做官,未能歸葬,就在陝西鳳翔落籍;成為郿縣橫渠鎮人。

張載是宋朝進士。做過縣太爺,也做過京官。五十六歲時候,因為在太常禮院與人議禮不合,就辭職了。在回陝西的路上,就發病死了。

張載年輕時候,曾經學習軍事,有志收復失土。他十八歲那年,去見范仲淹,范仲淹卻告訴他:"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顯然勸他走"偃武"的路子。他此後走向"修文",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

在輩分上,張載是程顥、程頤的表叔,但他卻覺得自己對《周易》的研究,趕不上二程,他在講學之時,公開告訴人們:"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輩可師事之。"他這種氣度,頗有古印度人士的服善之道。

張載在宋儒中,不是最聰明的,但卻是最用功的,朱熹説他"苦心力索之功深"。在"苦心力索"之下,他主張"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種民胞物與的心懷,比起他在理學上的許多莫名其妙來,值得我們特別欣賞。

程顥·程頤:《二程全書》二程是程灝和程頤,河南洛陽人。程顥(一o三二~一o八五),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宋朝進士,一生小官做了不少。他在政治上是反對王安石的守舊分子,並且"新法之初,首為異論"的,就是他。由於先登巴士反對王安石,大大提高了他的知名度。王安石説:"公之學如上壁,言難行也。"可見這種道學家的水平,實在不怎麼樣。比他小一歲的弟弟程頤(一o三三~一一o七),字正叔,人稱伊川先生,後來被找去做宋哲宗的老師,他要求坐着講課,"以養人主尊儒重道之心"。但是當宋哲宗大了,他被趕走,以六十四歲的年紀,送到四川去編管;宋徽宗時候,甚至查他的著作。他只好遷居,並且停止講學。他對學生説:"尊所聞,行所知,可矣!不必及吾門也!"二程在格上小異,哥哥温和,弟弟嚴厲;在思想上大同,並沒什麼本的歧義。《二程全書》中的語錄,大部分都不分是哥哥説的還是弟弟説的。可見大同的情況,已經難解難分。

朱熹雖然沒見過二程,但他真的是他們的好學生。他把他們發揚光大,成為所謂正統,通吃五百年!

胡宏:《知言》胡宏(一一o二~一一六一),字仁仲,福建崇安人。他是名儒胡安國的兒子,是程頤學生的學生。胡安國在政治派系上和秦檜接近,因為他"頗重秦檜之大節"。但當秦檜當權的時候,胡安國家的老大胡寅、老二胡宏,都對秦檜表現了不合作主義。胡宏為反對秦檜,不肯做官,不但寫措詞嚴厲的情緒秦檜,還"優遊衡山下餘二十年,玩心神明,不捨晝夜"。他上書宋高宗,説廷臣"不能對揚天心"、"皆為身謀",以致大家不努力把被金人俘虜的宋徽宗、宋欽宗接回來。但他不知道:這本就是宋高宗自己的原案啊!——那兩位前任皇帝若回來,宋高宗自己,又怎麼做皇帝呢?

胡宏在政見上懸格甚高,但在學説上,卻比宋朝道學家開通得多。他反對二分法"天理"與"人慾",也反對二分法"聖人"與"眾人",這種前進思想,難怪要遭到朱熹的大力攻擊。朱熹寫"鬍子知言疑義",一方面從八大段攻擊胡宏,他方面又斷章取義,這種作風,正反證了胡宏學説中真的有了道學家討厭的成分。翻出《朱子大全》一對照,倒真是一件妙事。

陸九淵:《象山全集》陸九淵(一一三九~一一九三),字子靜,自號象山翁,人稱象山先生,江西金溪人。他的祖父好佛老,爸爸卻是個儒家禮儀的熱心推廣者。陸九淵三十四歲中進士,在家鄉講學。三十七歲時候,呂祖謙約他和朱熹會於鵝湖寺,大開辯論,"論辨所學多不合。"過了五年,朱熹請他到白鹿書院講學,他"講君子小人喻義利一章,聽者至有泣下"的。四十九歲以後,在象山五年,有幾千人去拜訪他。五十五歲死去。

陸九淵在中國思想家中,有罕見的大氣魄,他沒有專書留下來,有人勸他寫書,他説:"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又説:"學苟知道,六經皆我註腳。"這種大氣魄,是很難能可貴的。

他又説:"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西海、南海、北海有聖人出,亦莫不然。千百世之上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於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此心此理,亦光不同也。"就憑這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認識,他認為歷史上的聖人,只有孟子和他在神上是相應的。他把孟子發揚光大,最後成就了"心學"。在中國思想史上,自成一獨特影之陳亮:《龍川文集》陳亮(一一四三~一一九四),字同甫,人稱龍川先生,浙江永康人。出身農家,"生而目光有芒,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在宋朝與金人議和,大家都口氣的時候,他始終是鷹派。他一再上書,要求振作。他認為皇帝"今乃委任庸人,籠絡小儒,以遷延大有為之歲月",令他"不勝憤悱"。這種説真話,給他惹來不少的後遺症。

陳亮前後下獄三次。第一次被人檢舉喝醉酒説錯話,被捕後,辦案人員"笞掠〔陳〕亮無完膚,誣服為不軌"。被宋孝宗知道了,説了一句"秀才醉後妄言,何罪之有?"才算免了牢獄之災。另外兩次都是莫名其妙的被牽連。《宋史》説他"自以豪俠屢遭大獄,歸家益厲志讀書,所學益博"。

陳亮很看不起"天下之士",他説他們"爛委靡,誠可厭惡"。他自己要"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不妨為一世英雄"。陳亮一生,雖然沒有事功,但他的際遇之慘之奇,卻是古今罕見的。

葉適:《水心集》葉適(一一五o~一二二三),字正則.人稱水心先生,浙江永嘉人。二十九歲中進士,在金人的高壓下,他力勸宋朝皇帝收復失土,他説:"二陵之仇未報,故疆之半未復,而言者以為當乘其機、當待其時。然機自我發,何彼之乘?時自我為,何彼之待?非真難真不可也,正以我自為難、自為不可耳。於是力屈氣索,甘為退伏者於此二十六年。"這種鷹派思想,影響了韓傭胄的北上用兵,結果仗打敗了,他雖然反對韓侂冑的冒進,但是仍然洗不清,被奪職去官。

葉適在政治上是好戰的,在思想上也是好戰的。陳振孫説他除了"孔子之外,古今百家,隨其淺深,無得免者"。可見他的議論之多!

葉適在思想上最采的,是他拆穿了朱熹之對道統的捏造,他不承認"曾子——子思——孟子"的繼承孔子説法,他説:"曾子不在四科之目,…舍孔子前宗孟軻,則於本統離矣!"他又攻擊朱熹他們都是"出入佛老甚久"的非儒家,例如"程氏誨學者必以敬為始",就"非孔氏本旨",這種議論,真是痛快痛快。

劉基:《誠意怕文集》劉基(一三一~一七五),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他是元朝進士,在江西高安做縣太爺。他為人正直,惠愛百姓,"發摘伏,不避強御。"他看不起統治者,他寫《賣柑者言》説統治者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説他們"民困而不知救,…坐糜廩粟而不知恥",因此惹得官也做不成了,閒居在家,他五十歲時候,加入朱元璋的革命陣營,朱元璋對他禮賢下士,稱他為"老先生"。他對明朝開國的功勞,最像漢朝開國的張良。一三七o年,明朝封他為"誠意伯"。第二年,他六十一歲了;告老回鄉,但是猜忌成的新統治者又不放過他,使他不能隱居。六十五歲那年,還是不明不白的死了。劉基死後,他的兒子劉璟説他"以生民休慼為憂喜,以大道晦明為榮辱";《明史》説他"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很可看出他的心和抱負。

劉基因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象緯之學",後來變成了傳説中的陰陽術數的大箭垛,許多信的書,都冒他的名做的。其實正好相反,劉基是一個反對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