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哲學類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秋時候(前五七o左右),一位"名耳,字聃,姓李氏"的哲人,被稱為老子。

英國哲學家羅素到中國來的時候,有人向他介紹"老子",並翻譯了幾段給他聽,他聽了大為驚歎,幾乎不相信中國古代思想家竟有這樣的奇妙言論!

《老子》言論的奇妙,有思想史常識的人,都一致同意。但是《老子》一書,行文大古奧,造句大離奇。其中許多高深的哲理,都藴藏在這種古奧與離奇之內,想要對哲理登堂人室,必得先通過這一關不可,這下子就難倒許多人,使許多人望而卻步,不得其門而入。

歷來想打破這一關的人很多,有的從文字學入手、有的從訓詁學入手、有的從校勘學入手、有的從文法學入手、有的從箋註入手、有的從義理入手。…各類解老、喻老、説老之書,歷朝各代都有。但真能適合現代人讀,且用新方法加以闡述者,倒不多見。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到一九七四年初,中國大陸出土了書《老子》兩種,提供了極好的幫助。它們證明了過去的許多校勘學、訓詁學,都錯了,這倒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孔丘:《論語》孔丘(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字仲尼,山東曲人。他被尊為孔子。

《論語》主要是記錄孔丘言行的一部書,也附帶記錄他的弟子的言行。它的成書,不在一時,也不成於一人。班固《漢書》藝文志説《論語》是"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而來的;趙翼《陔餘叢考》説:"語者,聖人之遺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先秦古書中引孔丘的話,引就引了,但不提《論語》。《論語》兩字的出現,是以後的事。崔述《洙泗考信錄》列舉《論語》累積成書的證據,是可信的。

《論語》傳到西漢時候,已經有三種本子,就是"古論語"、"齊論語"、"魯論語"。後來前兩種失傳了,"魯論語"也殘缺了。最早的《論語》本子,已經如此,後代本子的失出失入,當然更不消説了。

《論語》既然不過是孔丘的語錄、孔門師徒的談話錄,所以它的形諸文字,就不可只就字面上拘泥,而該想到談話當時的情況。當然那種情況我們不能深知,記錄也容易有錯誤,所以我們讀《論語》、研究《論語》,應該帶着閒適的心情去看它的真與偽、它的一致與矛盾,而不該抱着嚴重的讀經態度,去想"道貫"它。

列禦寇:《列子》列禦寇,被稱為列子,是秋後期人,比孔子晚七八十年。比莊子早一百年。他住在鄭國,鄭國宰相子陽曾送他吃的,他不要,後來子陽為人所殺。他好像是跟當道不合作的。

《漢書》藝文志中有《列子》八篇,但是現在傳下來的《列子》八卷,卻不是《漢書》藝文志着錄的,而是魏晉的人偽造的。當然偽造的時候,也會據一些傳下來的古代材料,所以它的內容,就是一部"大鍋炒"。在它裏面,有先秦各家的思想、有秦漢時代的名物,甚至還有一點佛書故事,很是駁雜,但它的主調還是老莊思路。它在《楊朱篇》中所表現出來的楊朱思想,甚至比《孟子》中的"為我"、比《呂氏秋》中的"貴己"、比《淮南子》中的"全生保真"還烈,已經超出《莊子》盜蹠篇之上,所以《列子》在瞭解中國思想,尤其是魏晉思想上,有它重要的地位。

《列子》被歸入道家,道教把它統戰成自己的經典。唐朝時候,尊稱為《沖虛真經》;宋朝時候,又加尊稱為《沖虛至德真經》,其實《列子》只是《列子》,它不該是道教的宣傳品。

莊周:《莊子》莊周(約前三六九~?)被稱為莊子。

《莊子)一書,《漢書)藝文志説有五十二篇,如今所存,只有三十三篇。中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

《莊子》哲學的特是它的"出世主義"。這種出世,雖與世俗處,卻"獨與天地神往來。…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一派超然物外的狀態。

在人生哲學方面,《莊子》中的意見是"達觀主義"。對人生一切壽夭、生死、禍福、是非、善惡、得失、貧富,一概達觀、一概歸到命定。而這種達觀的獲得,則倚靠超出"形骸乏外"的"出世主義"。這種主義,使人雖在人世,卻如同不在人世一樣,這樣放大眼光,可達到"萬物與我為一"的效果。所謂·,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未,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這種物我一致的極致,就是《莊子》思想的極致。就文體而言,《莊子》的文字極為優美波譎,是古文中的珍品。

荀況:《荀子》荀況(約前三一五~約前二三六)被稱為荀卿、荀子。

荀況是戰國晚期的大思想家,他生在趙國,住在齊國與楚國,做的是祭酒和蘭陵縣(山東庫縣)的縣太爺,後來終老在那地方,活了八九十歲。

荀況有兩個有名的學生——韓非和李斯;一部有名的書——《荀子》。這書共有三十二篇,它最早是漢朝劉向整理出來的,取名《孫卿書);再由唐朝楊倞重新整理,定名《荀子》。書雖然體大思,可是一直很倒楣,在孟軻做為孔丘接班人的標準下,和荀況自己的兩位不討人喜歡的接班人的影晌下,它一直被冷落。結果只看到思想糙的《孟子》一路風光,思想湛的《荀子》卻沒取得應有的重視。這對荀況是非常不公平的。

兩千年後,我們重新檢定荀況的地位,發現他真不愧是給先秦百家齊放思想集大成的人。他寫《非十二子篇》,從社會賢達陳仲、史鰍,到墨家的墨翟、宋鈃,到法家的慎到、田駢,到名家的惠施、鄧析,到儒家的子思、孟軻,他都一個個點名批判。此公的氣魄,於此可見。至於他在《天論》中的進步見解,那種戡天、參天的氣魄,更是空前絕後的。

呂不韋:《呂氏秋》呂不韋(?~前二三五)是戰國後期的大商人,是"陽翟大賈"(陽翟在河南禹縣)。他經商到趙國的邯鄲,正巧碰到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立刻用生意眼判定這個公子"奇貨可居",便燒他的冷灶。後來這公子繼位,就是秦莊襄王,呂不韋投機成功,當了丞相。莊襄王死後,秦始皇繼位,繼續請他做丞相,前後掌權十多年,食客三千人,家僮萬人。

《呂氏秋》是呂不韋的食客為他編的書,有二十六卷,一百六士篇,二十萬字,內容是把先秦各家的思想綜合,變成一套拼盤式的學説系統。先秦各家的思想,本來是各搞各的,經呂不韋這樣一統戰,就全部變成他的"思想食客"了,他自然得意非凡。他把書掛在城門上,懸賞能夠改一字的,贈千金,由此可見他的氣派。在哲學派別上呂不韋屬於雜家,一部書什麼都一網兜收,當然要雜啊!

呂不韋自認這書"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而它"備"的方法,卻很有技巧。它經常是用許多寓言、故事、歷史來把理論帶進場,以反覆設喻來引人入勝。《呂氏秋》實在是一部妙書。

劉安:《淮南子》劉安(前一七九~前一二二),江蘇沛縣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劉邦在打韓王信的時候,經過趙,趙王張敖獻上美人,過夜留下"龍種"。一年後,趙王被誣謀反,美人被連累,關在牢裏。大概這時候生下私生子劉長,美人轉託審食其轉告劉邦,劉邦不理,美人自殺。劉邦就把他最小的兒子劉長封做淮南王,當時只有兩歲。後來劉邦死了,漢文帝即位,二十二年後,又搞誣人謀反的把戲,抓了劉長,把劉長關在囚車裏,劉長自殺。劉長死後十年,他的長子當了淮南王,就是劉安。劉安做淮南王做到五十九歲,漢武帝又搞誣人謀反的把戲,於是劉安又自殺。這三世蒙冤、三代自殺的史實,是中國帝王政治、宮廷黑暗中的一大悲劇。不幸跟帝王之家有生殖器關係的人,遭遇真太不公平了!

這種三代自殺的不公平,最後傳到民間,民間就傳説劉安不是自殺的,而是得道昇天了。不但他昇天,他家的雞狗都昇天了。"一人得道,雞犬同升"的傳説,就來源於此。

劉安是學問很好的人,"為人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他和他的門客著了一部包羅萬象的大書,就是《淮南鴻烈》,就是後來的(淮南子)。

揚雄:《太玄》揚雄(前五三~一八),字子云,四川成都人。他"少而好學","博覽無所不見",文筆雖好,口才不行。因為他口吃。

揚雄四十歲後,到了京師做官。王莽當政,揚雄"求免於禍",寫過《劇秦美新》的馬文章。但他雖然決心避禍,禍還是到了家門。在劉歆兒子劉棻的案子裏,終於被牽連到。治安人員來抓他的時候,他在天祿閣樓上校書,乃跳樓自殺,差點摔死。後來查出他只不過教劉棻寫過字,並未涉案,乃不了了之,而他自己,白白摔得鼻青眼腫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