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類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歐陽修在文章上,開宋朝的先河。他上承韓愈,主張文章要有"明道"、"致用"的功能,認為"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他筆下的才能,是多方面的,舉凡散文、驕文、史傳、詩詞,都有很高超的成就,影響到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和後代的文風。他又敢於運用中文、擴大中文,他寫《醉翁亭記》,連用二十一個"也"字,其氣魄可想!文章刻石後,他要把"泉冽而酒香"改成"泉香而酒冽",要重新刻過才罷休,其認真可想!
歐陽修還做過大使,出使契丹,契丹破格派四位貴臣陪他,以示對他的敬重。
蘇軾:《東坡七集》蘇軾(一o三七~一一o一),字子瞻,號東坡居上,四川眉山人。
蘇軾二十一歲時候,到京中試考,他的文采震驚了主考官歐陽修,中了進士,分別在"廟堂之高"和"江湖之遠,,做官。後來因為寫詩,被人以汕謗朝廷告發,給關進監獄。幸虧他的朋友範縝上書救他,宋神宗本來對他印象也好,就死裏逃生,在獄四個月零十二天後,被派到湖北黃州,限制居住,不準離開。
宋神宗死後,他重回中央,做翰林學士兼侍讀,起草八百道詔令,為宋哲宗講書,大大走紅。後來又被人誣告,又説他寫詩汕謗,乃去杭州做官,再回中央,最後下放到廣東的惠州和瓊州(海南島)。直到宋徽宗即位,才被調回。六十六歲死在常州(因為他陰曆十二月十九出生,所以實際只活了六十蘇軾是中國傑出的文學家,不論詩、詞、散文,他都有超人的表現,詞在他手裏,完成了獨立的文體,不再是樂曲歌詞的附麗,並且內容解放豪放,自成大家。
蘇軾雖是達者,但他的思想水準只是超級文人式的,最高境界止於《赤壁賦》,並沒有思想家式的細膩與深入。又摻人佛、道及民間信,行為上搞求雨、煉丹,境界有低段出現。他的政治觀點尤其舊派,比王安石差多了,真所謂"汝唯多學而識之,望道而未見也"了。
文天祥:《文山先生集》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江西吉安人。他二十一歲中進士,並且得了第一名。二十四歲上書請求改革政治,沒有結果。因小人賈似道當道,一度免職在家。後來又做官,做到丞相,但那十足是亡國丞相,因為宋朝已經亡國在即了。但文天祥不灰心,他説:"父母有疾,雖不可為,無不用醫藥之理。"所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文天祥一度被俘,逃掉後再來;又被俘,蒙古人千方百計盼他投降,答應他高官厚爵、鼓動他親朋敦勸,但他執意不肯。他在北京牢裏,被關了三年多,以正氣為歌,始終不屈。最後蒙古人成全他,在鼓樂聲中,把他殺在柴市,年四十六歲(實際是四十六歲)。
文天祥臨刑時候,留下衣帶贊,説:"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真是千秋凜然。他死後,他的敵人忽必烈説他是"真男子"!元朝進士許有壬《文丞相傳序》説:"收宋三百年養士之功者,公一人耳!"中國歷史上,志士仁人慷慨赴義於先,從容就死於後,沒人比文天祥表現得更偉大了。
宋濂:《宋文憲集》宋濂(一三一o~一三八一),字景濂,浙江金華人。
宋濂是苦學成功的一位學者。他家裏很窮,只好向別人借書來抄,手指頭都凍壞了;又跑去求學,拖着破鞋,走到深山大谷,腳趾頭都凍壞了。
元朝順帝請他做翰林院編修,他不肯幹,隱居在龍門山,埋頭寫書。十多年後,明朝太祖聘他做江南儒學提舉,並做太子老師,《明史》説:"濂傅太子先後十餘年,凡一言動,皆以禮法諷勸,使歸於道,至有關政教及前代興亡事,必拱手曰:"當如是,不當如彼。皇太子每斂容嘉納,言必稱師父雲。"此外宋濂又負責修《元史》。最後做到翰林學士,承旨,知制浩(替皇上寫詔書),六十八歲時候退休。
不料退而不休。明大祖興大獄,在整肅胡惟庸的事件裏,扯進宋濂的長孫宋慎。於是全家被放逐到四川,走到半路,宋濂就病死了。
明朝武宗時候,追諡文憲,所以他的遺著,就叫《宋文憲集》。
宋濂是明朝初年第一大文豪,同時又是制定明朝禮樂制度的人。他被"推為開國文臣之首",最後兔死狗烹的下場,還是免不掉的。
歸有光:《震川文集》歸有光(一五o七~一五七一),字熙甫,是明朝最會作文章的。曾講學在嘉定的安亭江上,人稱震川先生。他是江蘇崑山人。
有科舉的時代裏,歸有光一直考運不佳。他中舉人時已三十五歲,但再考進士,就怎麼也考不上,一直拖拖拉拉二十五年,才當了六十歲的老進士。
中了進士,他去做長興知縣。但他是"用古教化為治"的,審判官司,只訓話,不判刑。一"每聽訟,引婦女兒童案前,刺刺作吳語。斷訖遣去,不具獄。"(張廷玉《明史》文苑傳)上頭説這樣怎麼成?要他照法律判,他不聽,結果被拉下馬,改做順德通判,專管馬政。明朝從開國以來,從來沒有進士管馬的,所以他倒媚倒得拉上馬了。
到了六十五歲,他被大學士高拱、趙貞吉提拔,去編《世宗實錄》,做了一年,就死了。
歸有光是一個漂亮多情的人,他的散文寫父子、寫夫婦、寫朋友、寫生離死另別,都很動人。明朝從李夢陽、何景明提倡摹仿秦漢古文後,大家都學得歪七扭人變成了偽古文體,歸有光的文章卻沒這種病。
袁宏道:《袁中郎集》袁宏道(一五六八~一六一o),湖北公安人。《明史》説他"年十六為諸生,即結社城南,為之長。閒為詩歌古文,有聲裏中。舉萬曆二十年進士。歸家,下帷讀書,詩文主妙悟。選吳縣知縣,聽斷決,公庭鮮事。與士大夫談説詩文,以風雅自命。已而解官去。起授順天教授,歷國子助教,、部主事,謝病歸。久之,起故宮。尋以清望擢吏部驗封主事,改文選。尋移考功員外郎,立歲終考察羣吏法…。遂為定製。遷稽勳郎中,後謝病歸,數月卒。"中國近代文壇上有三個"幽靈"雖死猶生,他們的作品常常傳誦人口,並且常常被賦予新的意義。他們的名字是-袁宏道、龔定盦和蘇曼殊。龔定盦的神是反抗與奔放,蘇曼殊的神是傷與超,袁宏道的神則是靜觀世相、發為清新雋永的幽默文學,直觸靈深處。
袁宏道的偉大與不朽就在這裏,他是中國知識分子中風華絕代的一個。他最有個,他痛恨"依憑古人之式樣,取潤聖賢之餘沫"的腐儒,所以他謙沖又驕做的寫道:"寧今寧俗,不肯拾人一字!"這是何等決絕、何等氣派!
袁宏道的哥哥宗道、弟弟中道,都有才氣,時稱三袁。他們都反對當時摹仿秦漢的偽古文,而提倡清新的文體。這種文體,被稱為公安體。
呂留良:《呂晚村先生文集》呂留良(一六二九~一六八三),字莊生,又名光輪,字用晦,號晚村,浙江崇德人。他是一個遺腹子,八歲就能作文章,十二歲就組織徵書社。十六歲時候,明思宗殉國,明朝完了。十七歲到十九歲,他連年逃難。後來從事選文、賣文、家教維生。三十八歲時候,他避不應試,被革去秀才。後來他的排滿思想漸濃厚,以行醫和編書做主要工作。四十五歲以後,他的夷夏之防的立論,愈來愈明確,他打着朱熹的旗號,宣傳民族思想。他在南京開設書坊,出售自己編刻的書籍。五十二歲時候,清朝政府徵聘天下隱士,他只好剃光頭髮穿上憎衣,力持不合作主義。再過三年,他就死了。
在他死後四十六年,發生了一場大文字獄。湖南人曾靜以叛亂被捕,供詞中提到他受了呂留良評選時文的影響,於是清廷追究死人,把呂留良"戮屍肖示",家屬殺的殺、發做奴隸的發做奴隸,他的學生也一樣待遇。這一場大文字獄鬧了七個省,前後將近四十年,死人無算。當然呂留良的書也被毀被,如今傳下來的,只是風麟角了。
劉獻廷:《廣陽雜記》劉獻廷(一六四八-一六九五),字繼莊,別號廣陽子,北京人。他上了清初,在亂肚中,全力研究學術、考察山川、訪問遺老忐士,生平"志在利濟天下後世,造就人才,而身家非所計"。
劉獻廷在史地與音韻方面,功力尤深。《清史稿》説他:其學主經世,自象蚌、律歷、音韻、險、財賦、軍政,以逮歧黃、釋老之書,無所不究習。與梁溪顧培、衡山王夫之、南昌彭士望為師友,而復往來崑山徐乾學之門。
議論不隨人後、萬斯同引參《明史》館事,顧祖禹、黃儀亦引參《一統志》事。獻廷謂:"諸公考古有餘,實用則未也。"虧來他到了湖南,正結合同志,著書立説,竟突然死去,年僅四十八歲。
劉獻廷除了博學外,思想明通、氣象開廓,也是清朝少見的。他死後,王源寫《劉處士墓表》,説:"生死無關於天下,不足為天下士;既為天下士,不能與古人爭雄長,亦不足為千古之士。若處士者,其生其死,固世運消長所關,而上下千百年中不數見之人也。"檢查劉獻廷的一生,正中如此。
鄭燮:《鄭板橋集》鄭燮(一六九三~一七六五),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他十七歲中秀才,三十歲前落拓揚州,賣畫度,"賣百錢,以代耕稼,實救困貧,託名風雅。"四十歲中舉人,四十四歲中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