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類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司馬相如:《司馬文園集》司馬相如(約前一七九~前二一七),字長卿,原名犬子,後來他因佩服商相如,改名相如,四川成都人。
司馬相如年輕時候,喜歡讀書擊劍。他在梁孝王那裏做食客,寫了《子虛賦》,傳到皇宮裏,漢武帝看到了,很欣賞。慨説:"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後來得知是同時,便召見他。他為遊獵寫賦,得漢武帝歡心,就紅起來了。
司馬相如落魄時候,勾引到卓王孫的女兒-十七歲的小寡婦卓文君,演出了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私奔。卓王孫杯葛小夫,小夫就在附近賣酒,"與庸保雜作,滌器於市中。"卓王孫是家有八百多傭人的大户,丟不起這個人,遂屈服,"分文君僮百人,錢百萬。"於是小夫闊起來了。他後來變心,最後得糖病死去,死前一直是御用文人。
賦本是"被之管絃"的《詩》和"合於樂舞"的《楚辭》以後的一種新文體,它是"不歌而誦"的,但是堆砌辭句、偏尋奇字、窮搜典故,最後得"於辭則易為藻飾,於義則虛而無徵",全是空架子。司馬相如的賦,就是此中翹楚。在中國文章史上,他有所創例,也是一個罪魁。
蔡邕:《蔡中郎集》蔡邕(一三二~一九二),字伯喈,河南杞縣人。他是漢未的大孝子,他的家族也是中國家族的模範——"與叔父從弟同居三世,不分財,鄉黨高其義。"蔡邕對辭章、數術、天文、音樂、文字都很在行,尤其在訂正古書與文字上,他的功績更是可觀,是中國第一碑銘聖手。蔡邕四十六歲時候被權臣構陷下獄,死裏逃生,"與家屬髠鉗徙朔方",全家放邊區做罪犯,第二年赦回。不久又被構陷,説他在放時有怨言。他"乃亡命江海",路到江蘇避難,一連十二年。董卓掌權後,很欣賞他,強迫他再回中央,他想"自慝"于山東,沒有成功。王允殺董卓後,蔡邕嘆了口氣,王允認為這口氣嘆得思想有問題,把他下獄,要殺他。他請求用刺臉砍腳來換得一命,以便完成漢史,王允不肯,遂被殺,年六十一歲。蔡邕一生三次逃離政治的漩渦,最後仍死在漩渦裏,可見這是何等不公平。更不公平的是:後來的野史戲曲中,竟把這忠孝仁愛的蔡邕,"滿村爭説"成無情絕義、見利背信的小人,這更是不公平了。
孔融:《孔北海集》孔融(一五三~二o八),字文舉,山東曲人。他是孔子第二十世孫子,他"幼有異才",十歲時登門見李膺,口才驚四座,李膺誇他"高明必為偉器"。
孔融十六歲就坐了牢,為的是通緝犯張儉到孔家來避難,孔融替哥哥孔褒作主,收留了張儉。事發後,孔融説他該負責;孔褒説:"彼來求我,非弟之過。"他該負責;他們母親説她是家長,她該負責。鬧得"一門爭死"(一家人個個爭着要去死),俠義人。後來皇帝決定由孔褒負責,孔融就出了獄。
孔融是勇敢的人。他做青州刺史,被袁譚圍攻,自至夏,守城的只剩下幾百人了,危在旦夕,但是他"隱兒讀書,談笑自若"。城陷之夜,他子被俘,他得以逃出。
孔融反對恢復刑,反對曹丕私納袁紹兒媳婦,反對曹酒。…演變得跟曹不合。小人郗慮從中搞鬼,最後由路粹羅織孔融罪名,説他"招合徒眾,規不軌",説他"謗訕朝廷"、"不遵朝儀"、"大逆不道"。了是孔融又第二次入獄。最後全家被殺,全無完卵,年五十六歲。
孔融的遭遇,是亂世中一個真人的悲劇。
陸機:《陸士衡集》陸機(二六一~三o三),字士衡,因做過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江蘇上海人。陸機的祖父是陸遜,父親是陸抗,他是三國時吳國世家之子。在他二十歲的時候,吳國被滅,他閉門讀書,一連十年。最後寫了《辯亡論》兩篇,作為對故國興亡的一番檢討。
陸機後來在晉朝做官,不幸捲入晉室內爭,一度下獄論死,遇赦生還。晉惠帝時候,晉室又內爭,陸機帶兵戰敗,為人所構陷,成都王穎誤認他圖謀倒戈,派人去抓他,他説:"今受誅,豈非命也!"又説:"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遂被殺。他的弟弟陸雲、陸耽,和兒子陸蔚、陸夏,同時被害。死時只四十三歲。因為這是一場冤獄,他"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涕"。李白詩説"陸機雄才豈自保",正是指此。
陸機是多種文體的作者,現在《陸士衡集》有詩三卷、賦四卷、雜著一卷、文二卷。張華對陸機説:"人之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由此可看出他"天才秀逸,辭藻宏麗"的一面。
陸機的《文賦》最能代表他的文學論,也可看出那個時代的文藝水平。
陶潛:《陶淵明集》陶潛(三七二~四二七),字淵明、元亮,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江西九江)人。死後溢號靖節先生。他是東晉的政治家陶侃的曾孫,做過彭澤縣縣長,因為對督察的官架子討厭,不願為五斗米折、不願"束帶見之",就辭職不幹了。他的不合作主義,很早就表現出來了。
陶潛生值東晉未年的亂世,看到現實政治的黑暗,決心棄官歸隱。他的時代的文風是清談的、雕飾的,但他卻是清淡的、自然的。他寧願過窮困的子,可是卻自適其適,穿着破鞋子,在山裏雲遊,與現實政治概不合作。
陶潛的唯一過分了的嗜好是他喜歡喝酒,並寫了大多的和酒有關的詩。在他一百一十四首的五言古詩裏,酒字出現三十一次、醉字七次、醒字三次、酣字三次、酌字三次、醇字一次。他的兒子都是笨蛋,沒有一個能"臣得其酒"式的繼承他的一切。他在六十三歲時死去,死前寫自祭文,説:"匪貴前譽,孰重後歌。"表示對生前死後的聲名都不在乎。這種曠達,在他擬輓歌辭裏也如出一轍:"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江淹:《江文通集》江淹(四四四~五o五),字文通,河南蘭考人。他十三歲就做了孤兒,家裏很窮,"常採薪以養母"。長大後在南北朝時代的宋朝做官,但並不得志,二十三歲時候,且因郭彥文案受牽累被誣拿了黑錢,因而下獄。經他在獄中上書宋建平王劉景素,有以自明,才被放出來。
江淹後在齊朝做了大官,又到粱朝做了大官,在歷事三朝,擇木而棲。六十二歲死的時候,梁武帝為他素服舉哀。他生逢亂世,得在營擾中保持創作,寫出《恨賦》、《別賦》等作品,表現出對時代的抗議,也算很不容易了。
江淹作品的大缺點,是個不強。他寫《雜詩三十首》.模仿漢魏以來三十家的詩體,兩千七百字,品藻淵,可以亂真。足見他功力深厚,但是個不強;只是高級學樣而已。
江淹五十四歲時候,傳説一夜夢到一個"美丈夫",自稱郭璞,對他説:"吾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江淹就把五筆還出來了,自此"江郎才盡",就沒有好作品了。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
駱賓王:《駱賓王文集》駱賓王(約六四o~約六八四),浙江義烏人。他年輕時就會寫文章,尤其幹五言詩,"嘗作《帝京篇》,當時以為絕唱。"唐高宗時候,"為長安主簿,坐贓,左遷臨海丞,怏怏失志,棄官而去。"徐敬業起兵討武則天,他參加了,代徐敬業主持宣傳與軍中書檄,最有名的《討武曌檄》,就出於他的手筆。傳説武則天剛看到這篇罵她的妙文時候,滿不在乎,並且還嘻嘻哈哈的,但是讀到其中"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兩句時,睜着眼睛説:"誰寫的廣左右告訴她駱賓王寫的,武則天埋怨説:"宰相安得失此人!"(宰相怎麼把這樣的人才給丟了!)徐敬業起兵失敗後,《新唐書》説"賓王亡命,不知所之",《舊唐書》説"伏誅",顯然是被殺了。
駱賓王死後,武則天找人尋訪他的作品,找到了十卷"盛傳於世"。
駱賓王任侍御史時入獄,寫了《在獄詠蟬》五律一首,説"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他死後,絕沒想到"表"他"心"的,竟是他的頭號政敵——武則天!這位女皇帝的度量,真不簡單了!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九八九~一o五二),字希文,江蘇吳縣人。兩歲時死了父親,母親帶着他改嫁姓朱的,長大之後,知道了身世,便哭着告別了母親,不肯再姓朱了、恢復姓範。
范仲淹到戚同文的書院裏讀書,窮得每天煮一鍋粥,粥冷凍後,就切開三塊,每餐一塊,在窮苦中力學不輟。二十六歲後,他中了進士,便把母親接回來奉養,顯然有歸於范家的意味。
范仲淹帶兵防禦西夏時候,就有"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的時諺,可見他威望之隆。後來做到宰相,主持"慶曆變法",遭到守舊派和保持既得利益的權貴的反對,沒有成功。
范仲淹做秀才時候,就説他的志願是"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風範,影響了當代和後代中國的許多知識分子。
范仲淹愛護人才,救濟貧困。他把做官的薪水,大都用來資助窮困的讀書人;又籌設"義莊",供養族中的貧户。他這種"仁人之心",得力於他的師長戚同文的影響很大。戚同文一生不蓄私財,捨己為人,范仲淹也是如此。
歐陽修:《歐陽文忠集》歐陽修(一oo七~一o七二),字永叔,四十歲就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江西吉安人。他從小死了父親,家裏很窮,買不起紙筆,他母親用蘆草莖畫在地上教他,苦學而成。二十四歲中進士,在地方和中央做官、浮沉,編過《崇文總目》、《新唐書》等學術著作。
歐陽修為人剛正,排佛老,主節義,但晚年趨於保守。王安石變法時候,他因反對而歸隱,第二年就死了,活了六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