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五講何去何從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東漢末年的政治腐敗使曹做不了能臣,接下來的天下大亂又讓他面臨新的選擇。身處亂世,是苟全命還是身而出?如果要有所作為,是做英雄,還是做梟雄,或者是做雄?曹該怎麼做,又是怎麼做的呢?《易中天品三國之何去何從》即將播出,敬請關注。

在《能臣之路》節目當中,易中天先生從曹到底是“治世之能臣”還是“亂世之雄”展開了多方位的分析。在易中天先生看來,曹本來的志向是想做一個“治世之能臣”可是在那個亂世年代,隨着中央政權失控,軍閥割據一方,曹的能臣之路肯定是走不下去了。這時,他的人生道路就面臨着新的選擇,那麼曹的選擇是做什麼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將從當代視角為我們彩品讀三國——何去何從。

易中天:我們知道曹再一次被朝廷招回來的時候,靈帝已經死了。靈帝死了以後,朝局大亂,董卓入京把持了朝政。董卓入京以後他也很明白一個道理,他自己帶來的西北軍,那是一羣土匪,搞破壞可以,搞建設是不行的。要搞建設,要得天下,還得依靠東漢王朝原來的那些官員和將領。於是董卓他也拉攏人才,集中就包括曹,董卓任命曹為驍騎校尉。這個時候曹的政治遠見、政治鋭和政治眼光就表現出來了,曹一眼就看穿了,追隨董卓的結果只能是禍國殃民和自取滅亡。於是曹就從京城裏逃了出來,準備逃回老家。

走到陳留,陳留就在現在開封市的東南面,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他在這個地方停下來了。為什麼呢,他得到陳留一個叫衞茲的人贊助,這個衞茲大概是家裏很有錢的,贊助了曹一大筆錢財,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歷來不太被人注意。就是三國時代的那些英雄,比方説曹,比方説劉備,他們能夠起兵,能夠成為一方諸侯,都是得到財團贊助的,而且這個地方財團通過資助他們認為的英雄人物來參與政治,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個政治傳統。那麼曹得到了衞茲的贊助以後就在當地招兵買馬,最後公開打出旗號,要成立義軍討伐董卓,這是曹成為“亂世英雄”做的第一件事情:“首倡義兵”曹的這個倡議得到了天下英雄的響應,各路諸侯各路豪傑紛紛起兵,舉起義旗,要討伐董卓,匡復漢室。

公元190年,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遣、濟北相鮑信同時起兵,組成聯軍,並公推袁紹為盟主。這支軍隊由於他們的駐地都在函谷關以東,因此被稱為“關東義軍”也叫“關東聯軍”簡稱“關東軍”而董卓的部隊則叫做“西北軍”曹被“關東盟軍”的盟主袁紹任命為“奮武將軍”*曹欣然接受了“奮武將軍”的稱號,因為據易中天先生分析,曹從公元174年出山,到公元189年起兵,他一直是向做能臣的。這次,曹接受這個稱號,本來是想為國家、為民族做點大事,可是就在他準備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赴湯蹈火的時候,卻到了報國無門。那麼,曹究竟看到了什麼而使他如此失望呢?

首先是“關東軍”的盟主首領袁紹徒有其表。袁紹這個人被推為盟主也是有道理的,第一,袁紹出身高貴,他的家族號稱“四世三公”什麼叫“四世三公”呢?就是他這個家族有四代人連續地擔任了“三公”的職務,我們知道在漢代“三公”這個職務的地位是很高的,僅次於皇帝的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袁家一連四代人,就是袁紹以上太祖、高祖、祖、父這四輩都有出任這樣官職的人,那在官場上是炙手可熱的顯赫家族啊。第二,袁紹自己一表人才,長得非常漂亮,聰明伶俐能説會道,也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和當時的名、士大夫都有來往。更重要的是袁紹因為反對董卓,而聲名大振。

董卓進京以後就琢磨着換皇帝,他要廢掉當時的皇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因此找袁紹商量。為什麼找袁紹商量呢,因為袁紹的叔叔當時是太傅,於是董卓就想讓袁紹傳話給他的叔叔,請他的叔叔來支持一下這個事情。當場遭到袁紹的拒絕,這個皇帝怎麼能隨便換呢,皇帝就是你換的嗎?董卓這個土匪然大怒,就罵袁紹,臭小子,豎子,天下的事難道不是我説了算嗎?你以為我董卓的刀不快嗎?當時袁紹是軍官,按照制度軍官開會是可以帶刀的,董卓把刀拔出來這麼一罵,袁紹唰一把把刀拔出來,一把橫過來橫在前,刀刃對外刀背對內,説天底下難道只有董大人的刀是快的嗎?然後後退,退出會場,連夜逃出京城。那麼這件事情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注的時候認為這不是事實,《三國志》的記錄也不是這樣的,《三國志》的記錄是袁紹對這個董卓説,那我回去跟叔叔説説,然後就跑掉了。反正袁紹確實是反對了董卓的,這個是事實。所以讓他來做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的盟主還是有道理的。

但是袁紹這個人沒有政治頭腦。董卓是怎麼入京的,就是他袁紹來的。因為當時漢靈帝去世以後,士人集團和宦官集團在一個問題上發生衝突,就是誰來坐下一任的皇帝。漢靈帝是想立劉協的,就是小兒子,而且把這個事情待給了當時西園八軍的上軍校尉蹇碩。而劉辯是漢靈帝的皇后何皇后所生,何皇后當然是希望他的兒子來當皇帝,而何皇后的哥哥,就是當時的大將軍何進。大將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三公”那個時候已經是名譽職務了,掌實權的是大將軍。所以這兩個集團就為這個事情打將起來,那麼第一回合,士人集團取勝,上軍校尉蹇碩被何進殺掉,何進接管了上軍。這個時候袁紹就給何進出了一個主意,説既然如此我們乘勝追擊,把所有的太監統統殺個一乾二淨,從此天下太平。這個何進是有點動心的,因為何進是什麼出身呢,屠夫,本來就是個殺豬的。但是何進的妹妹何太后不同意,何太后為什麼不同意呢,因為當年何太后毒殺了劉協的生母王美人,就是那個小兒子是一個叫王美人的這麼一個級別地位比較低的女人生的,生了以後何太后給她送了一杯酒給王美人喝,王美人喝了就死了。漢靈帝然大怒要廢皇后,是宦官們跪下來求情才保住了何太后的皇后地位,所以何太后就不願意對太監下手。這時候袁紹又給何進出了一個主意,説那就請董卓進京,讓董卓來嚇唬一下何太后。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餿主意,老百姓都知道請神容易送神難,何況你請來的還是凶神。

這個事情當時曹得到消息以後,哈哈大笑,曹是非常喜歡笑的。曹呵呵呵呵,哈呀,犯得着嗎?不就是幾個太監嗎,幾個宦官嗎?太監和宦官為什麼能夠得勢?那是皇上寵信他們,皇上不寵信他們他們能怎麼樣啊?當然不錯了,有幾個太監是很壞的,是要整治整治的,派一個刑事警察去就夠了“何必紛紛召外將乎”?我們從這個事情就可以看出來這個曹和袁紹這兩個人的政治水平了,曹的觀點很簡單吶,殺雞焉用牛刀,何況這把刀還不在你的手上,兵者兇器也,刀是不能隨便出鞘的,刀出鞘,就要見血,沒有雞殺就要殺牛。何進、袁紹這是該着被殺的,犟牛,蠢牛,結果怎麼樣呢?董卓還沒有進京,何進就先被太監殺了,何進被太監殺了以後袁紹再帶着軍隊打過去再去殺太監,殺得一塌糊塗以後,董卓這個虎、這個狼就來了。再來殺他們。

是的,政治鬥爭是要先下手為強,那不等於到處樹敵呀!最嚴重的打擊只能施於最頑固和最兇殘的敵人。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首惡必辦,脅從不問。你怎麼能把太監統統殺光呢?再説太監裏面也有好人嘛。但是袁紹是怎麼殺的呢,袁紹下一道命令,凡是沒長鬍子的就殺,得洛陽城裏面那些還沒來得及長出鬍子的小夥子見了袁紹的軍隊就褲子驗明正身。所以曹碩我預見他一定會失敗。

這個盟主是這樣一個人,其他的人呢,也不咋地。比方説孔伷,是個誇誇其談的,史書上的説法説他是“噓枯吹生”什麼叫“噓枯吹生”呢,就是能把死的説成活的,能把活的説成死的,反正是特能説,可惜不能幹。又比方説濟州牧韓馥,那是個沒注意的,當時橋瑁寫信給韓馥,説曹那邊已經起了義兵,我們也準備起義兵,大家聯合起來去對付董卓。一封信寫到韓馥這裏,韓馥居然拿出來問大家説,你看,這個董卓和袁紹他們要打起來了,我們是幫董卓啊還是幫袁紹啊?居然問這樣的問題。結果他手下一個謀士叫做劉子惠的,馬上就頂回去説,我們起兵是為了國家,怎麼要問是為了袁紹還是董卓呀!一句話説得這個韓馥滿臉通紅“那為之奈何”啊,劉子惠就跟他出了個主意説,按兵不動“兵者兇器也,不可為首”啊,做人不要為天下先,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是先爛的,我們看一看人家怎麼樣,人家動咱也動,人家不動咱也不動。看來這個劉子惠也不咋的,但這個話韓馥他聽進去了,因為韓馥他最怕的是丟地盤,因為韓馥是在冀州,冀州這個地方是很富庶的在當時,據説冀州當時的糧食足夠吃十年的,所以韓馥最怕人家來牆他的地盤,尤其怕袁紹。

袁紹從這個京城裏逃出來的時候,董卓準備是要追殺袁紹的,這個時候京城裏面有幾位名士跟袁紹關係很好,就去勸董卓。説大人不要這樣,這個袁紹他是個年輕人,他不懂事,他不識大體,一不小心得罪了您老人家他又害怕,他當然要跑嘛,他沒有別的意思,但是袁氏家族的“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您不如任命他做一個太守,他必然會恩戴德,袁紹如果對董大人您恩戴德,那麼太行山以東不都是閣下的了嗎?哎董卓説這有道理啊,好,任命他做渤海太守,就任命袁紹做渤海太守。袁紹當時逃出來以後逃到哪兒,逃到冀州,韓馥馬上就緊張了,袁紹來了,還是渤海太守,怎麼辦呢,搶我地盤來了。韓馥馬上派兵把袁紹看起來,直到最後“關東聯軍”成立,袁紹當了盟主,韓馥才把袁紹放出去讓他行動。韓馥就是這麼一個玩意,你説他怎麼回去打頭陣?

其他人也差不多,他們雖然組織了一直聯軍,誰也不願意衝鋒陷陣,都在觀望。曹看不下去了,曹對他們説了這樣的話:“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就是説我們成立這樣一支義軍,而且已經聯合起來了,你們還有什麼可懷疑的?而且曹跟大家説,現在是消滅董卓最好的時候,為什麼呢?這個時候董卓已經把洛陽城燒了,然後把皇上西遷到長安。曹説了,如果過去董卓還在洛陽京城的時候,手上有皇上,我們去打他不大講得過去;但是他現在已經把我們的首都都燒燬,把皇上都劫持了,按現在的話説那就可以定位為恐怖組織了,已經天下震動了,不得人心了。這個時候我們只要跟他決一死戰,一戰而天下可定。但是沒有人聽他的,曹説好吧,好吧,你們不打我自己去吧,自己帶了一支部隊西進。這個時候只有張邈表示同情,派了一支小部隊也隨着曹西進。但是這個時候曹的實力是非常的弱小,本不是董卓那個“西北軍”的對手,所以一敗塗地,曹自己本人差一點陣亡,是他的堂弟曹洪把馬讓給曹,曹才逃出來。當時最緊急的時候曹洪跟曹説,天下可以沒有我曹洪,不能沒有哥哥你,騎上我的馬,走吧!曹才逃回了他們的大本營,大本營在酸棗。

等曹帶着一身的塵土、一身的血污回到酸棗大營的時候,看見大營裏面的各路諸侯在幹什麼呢?

置酒高會,不圖進取”也就是説整天都在開party,泡酒吧,打電子遊戲!曹實在是忍無可忍,説國家民族已經到了這個份上,你們還居然天天都在喝酒!曹悲憤地説:“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我為你們這些人到恥辱!還是沒有人聽他的,曹再一次到了報國無門。

*曹為什麼再一次到報國無門?因為曹已經看出,當時那些割據一方的諸侯都是一些自私自利、膽小怕事、無所作為的人。東漢王朝已經不可救藥,天下大亂已不可逆轉。即使不亂,腐朽的朝廷和官場也不需要什麼“治世之能臣”所以曹不得不重新選擇他的人生道路。那麼,曹做後選擇了一條什麼路呢?

的選擇是自己幹。

實際上對於曹人生道路的選項歷來是有兩種説法,一種是大家比較悉的許劭説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雄”;另一種説法見於《世説新語》,據説是橋玄説的,説法是“亂世之英雄,治世之賊”所以當曹處於亂世的時候,他其實是有兩個選項的:一個是英雄,一個是雄。但是我認為至少,從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這十年當中,曹不愧為“亂世之英雄”因為只有曹才用自己微弱的一己之軀擔負起天下的興亡。如果説還有人的話,那就是孫權的父親孫堅,但是孫堅的謀略顯然不如曹

那麼在這十年間曹幹了些什麼事呢?三件事:一是略地,二是募兵,三是屯田。這三件事情都與黃巾起義有關係,那麼黃巾起義我們知道是地地道道的官民反,但是在曹他們看來,卻是必須予以剿滅的反賊。在這個天下大亂的時候,黃巾軍趁着帝國的官僚、將領、諸侯們爭權奪利的時候發展壯大起來了,於是在公元192年聚集在青州的黃巾軍進入了兗州,兗州刺史劉岱不聽鮑信的勸告,結果被黃巾軍所殺。這個時候鮑信和陳宮就請曹來代理兗州牧,曹代理兗州牧以後就跟黃巾軍作戰,最後戰敗了黃巾軍,黃巾軍向曹投降。這個黃巾軍是個奇怪的軍事組織,它並不是一個純粹的部隊,它還有隨軍的家屬和農民,就是當時的青州的黃巾軍戰鬥員是三十萬,隨軍家屬和農民加起來一共是一百萬,而且還帶着農具和耕牛。那麼曹接受了黃巾軍投降以後,就把當中能打仗的人把他編成一隊,叫做“青州兵”代理了兗州牧,曹就有了據地;收編了青州軍,曹就有了戰鬥隊。

但是曹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麼多人你如何安置,如何養活?這個時候他的一個重要的謀士叫做玠,就向他提出了一個戰略的意見。玠説:“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民生廢業,饑饉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國之志,難以持久。今袁紹、劉表雖士民眾強,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玠的這一段話,我認為可以稱之為曹版的“隆中對”他是從一個很高的角度對曹提出了一種戰略的意見。玠説現在國家的局勢是什麼樣的?天下大亂,四分五裂,國本動搖,皇帝被人劫持着走過來走過去,經濟崩潰,所有的老百姓都不能安居樂業,災難免費,又是天災又是人禍。那麼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最重要的就是做這樣一件事情:第一要把現任皇帝把他安定下來,國本就保住了,然後自己發展自己的實力。玠的這個曹版的“隆中對”世紀上講出了這樣兩個道理,就是在這樣一個動亂的時代你要成就一番事業,也就是他所説的霸王之業,必須有兩個條件:一是正義,二是實力。而實力當中首先是經濟實力,戰爭確實拼的是武力,但是戰爭武力比拼的背後是經濟實力的支撐,之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支持,你這場戰才能打得久,才能打得贏,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嘛,所以你必須修耕植、蓄軍資。除了經濟實力的比拼以外,戰爭作為政治的延續,還要比拼政治實力,政治實力靠什麼呢?靠正義的旗幟,你必須表現自己是師出有名,是堂堂正正的正義之師,至少你必須有一面正義的旗幟。

所以玠的這個建議是一個綱領的文件,包括三個內容:“奉天子”就是整治策略;“修耕植”就是發展農業生產,這是經濟策略;“蓄軍資”這是軍事策略。這番話説下來以後,曹非常地高興,《三國志》用了四個子,叫做“敬納其言”馬上實行。

公元196年,曹開始屯田,當時因為連年的戰爭,許多土地都已經沒有業主了,也沒有人耕種。曹説,好嘛,無主田畝收歸國有,統統收給他自己的政府所有。然後把這些田地拿出來一部分給自己的軍隊和黃巾軍投降的那些士兵去耕種,叫做軍屯,還有一部分招募了那些失地的農民,那些民來耕種叫民屯。耕牛和農具是由政府提供,然後軍人和農民向政府五成到六成的地租,這個就叫做屯田。屯的意思就是居住方式軍事化,耕作方式集體化。也就是説,曹建設了一個古代的生產建設兵團,曹的軍政府就變成了農場主。這是一個非常高明的政策,也是一筆非常合算的買賣:第一,土地是人家丟下來的,耕牛和農具是從黃巾軍那裏繳獲的,曹沒有一點本錢的投入,叫做無本生意;第二點,收五成到六成的地租,這是高利啊,因為漢代初年定下的地租是十五分之一,後來收得最少的時候甚至到了三十分之一,你現在變成了二分之一,暴利,但是對於士兵和農民來説現在有飯吃了,總比原來餓肚子好,所以大家也願意;第三,屯田制度是居住方式軍事化、耕作方式集體化,這就等於建設了一個軍民合一的新社會,和一支耕戰合一的新軍隊,這些人平時能幹,急時能戰,既是兵源,又是糧庫,豈不是一舉兩得,而且還解決了一個讓人頭疼的民問題,這豈不是一舉多得。

的屯田制,證明他不愧為一個深謀遠慮的政治家。曹在頒佈他的《屯田令》的時候説了這樣一句話,他説:“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就説怎樣才能平定天下呢?第一要強兵,第二要足食,兵不強、(食不足)你何以得天下?而其他的那些諸侯就沒有這個戰略眼光,後來《魏書》有這麼一段話:“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飢則寇略,飽則棄餘,瓦解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説在天下大亂、諸侯並起的時候,除了曹,沒有一支軍隊有一個長遠的打算。

“飢則寇略”肚子餓了就去搶老百姓的“飽則棄餘”吃飽了以後就把多餘的糧食都扔了。最後是什麼呢?最後是不攻自破,因為你如果斷了糧你就沒有戰鬥力了。實際上就在曹的軍隊豐衣足食的時候,袁紹的軍隊在河北吃桑椹,袁術的軍隊在江南吃河蚌,沒有桑椹和河蚌吃的,就吃人。我們去讀《三國志》可以多處發現這樣的字眼,大災人相食,蝗蟲起人相食,人飢相食,人吃人啊。那樣的軍隊怎麼可能會有戰鬥力呢?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和曹爭雄?和這樣的人相比曹又怎麼可能不是英雄?

從“首倡義兵”到“屯田備戰”曹在戰爭中已經由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將領成長為一個深謀遠慮的政治高手。其他那些和他一起起兵的那些人卻沒有什麼長進和出息,他們或者明哲保身、畏首畏尾,或者醉生夢死、得過且過,或者心懷鬼胎、混水摸魚,或者爭權奪利、自相殘殺。那邊西北軍還在肆,這邊關東軍已經火併;先是兗州刺史劉岱殺死了東郡太守橋瑁,後是渤海太守袁紹幹掉了冀州牧韓馥。那麼這個事情鬧完了以後,接下來就是袁紹和袁術兄弟兩個開始窩裏鬥,當時袁紹在北方,袁術在南方,袁術怎麼做呢?袁術聯絡更北方的公孫瓚來牽制袁紹;袁紹怎麼辦呢?袁紹聯絡更南方的劉表來對付袁術,兄弟兩個都“沅近攻”禍起蕭牆。不過實在地説起來,袁紹和袁術兄弟兩個最大的問題還不是窩裏鬥,也不是不懂得備戰備荒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他們兄弟兩個,包括董卓,都在一個重大政治問題上犯了嚴重的錯誤,那麼這個重大的政治問題是什麼呢?他們是怎樣犯錯誤的?曹在這個問題上又怎樣表現出自己的遠見卓識呢?請看下集,一錯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