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85章打得煙消霧散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记住【就要看書網】:91KS.ONLINE

在暗地裏鬧着意見,全是劉貴妃從中挑撥成功的。這劉氏原是後宮出身,她仗着太子是她的親兒子,便敢任意播,宮廷之內,不能容此小人。況當今太子,即經皇后認為親子,如何又留劉氏在宮。

太子覺悟,使皇后一番苦心,付諸東,便硬着把劉貴妃廢為庶人,打入冷宮。高宗又把武氏升為貴妃,與皇后只差一級,那蕭淑妃的位置,卻在武氏之下。

這武氏卻夜在高宗跟前,訴説蕭淑妃居心陰險,只因她生有皇子,卻在外面結黨營私,謀害太子,卻要把自己兒子立做太子。這句話蕭淑妃原也對高宗説過,高宗如今聽了武氏的話,卻也半信半疑。

武氏又暗暗地把這話去對皇后説了,皇后久已懷恨蕭淑妃了,便也在高宗跟前,説蕭淑妃如何如何包藏禍心。

劉貴妃既已廢黜,皇后跟前沒有親信的人,便把武氏認為心腹,朝晚商量如何謀陷蕭淑妃。便有正宮裏的內侍,悄悄地把這消息傳給蕭淑妃知道。蕭淑妃十分驚惶,打聽得武氏不在皇后的跟前的時候,便悄悄地趕到正宮去。

在王皇后跟前跪着求着,不住地叩頭哭着説道:“婢子原自己知道福薄,受不起萬歲的寵幸,無奈萬歲恩重如山,把婢子升做淑妃。

婢子也曾幾次勸萬歲不可冷落了娘娘,婢子也知道娘娘當時十分憤怒。婢子不該把萬歲的寵愛一個人霸佔着,但婢子終是一個愚昧女子,只知道承受着萬歲一人,時時刻刻怕失了萬歲的寵,天可鑑,那時婢子實不敢在萬歲跟前,進娘娘的讒言。

如今這武貴妃一進宮來,第一步便驅逐了劉貴妃。第二步便要驅逐婢子,婢子雖萬死不足惜,但婢子被逐以後,那武貴妃便要不利於娘娘。

那時娘娘左右沒有一個心腹,一任武貴妃欺着,再思及婢子今之言,悔之已晚。婢子今把一片真誠,奉勸娘娘,不如留着婢子,為娘娘做一個耳目,婢子願繳還皇帝的冊封,從此不回彩霞宮去,留在娘娘身旁,充一個忠心的奴僕,只求娘娘救我!”幾句悽悽切切的話,果然把王皇后勸醒,從此着着防着武貴妃的舉動,果然打聽出武貴妃的詭計來。

那武貴妃一面在高宗跟前進讒,又聯絡一班外官劉仁軌、岑長倩、魏玄同、劉齊賢、裴炎等,替武貴妃在外面招權納賄。皇后這才懊悔起來,常常召蕭淑妃進宮來商議抵制武貴妃的計策。

有一天高宗在正宮中用膳,王皇后和蕭淑妃兩人,一齊勸着皇帝,須防武貴妃權,須從早制裁。

勢力盛大,便難圖了。誰知高宗聽了,便然大怒,拿手指在蕭淑妃的臉上罵道:“全是你這賤婢,在中間搬是非。

前幾天皇后尚與朕説起你這賤婢,如何陰險,謀害太子的話,如何今又一變説起武貴妃的壞話來了,這顯系是你這賤婢,從中教唆。武貴妃原屢次對朕説:“須速把你這賤婢,趕出宮去。”還是朕顧念昔恩義,不忍下此毒手。今賤婢膽敢進武貴妃的讒言,這真是自作孽不可活了。”説着,便喝左右,把這賤婢立刻趕出宮。

蕭淑妃慌了,忙跪倒在皇帝膝前,連連叩頭求萬歲爺開恩!那王皇后也滿面淚,跪下來替蕭淑妃求着,外面走進四個內侍來,揪着蕭淑妃的衣領便往外走。

那蕭淑妃兩手緊緊地抱住皇帝的袍角不放,口頭只嚷着:“萬歲爺顧念昔恩情,饒婢子一條蟻命吧!”王皇后也上去勸,説蕭氏已生有皇子,為萬歲體面計,也不宜受辱。

高宗聽了這一句話,才喝令內侍們住手。蕭淑妃退回宮去候旨,第二天聖旨下來,貶蕭淑妃為庶人,打入後宮牢中。

凡是蕭淑妃的親族,都捉去棄軍到嶺南。不多幾天,武貴妃便產下一子,十分肥碩,高宗常常抱持在懷,取名弘字。這武貴妃生了皇子以後,愈覺驕貴。

但唐宮定製,貴妃的地位,最是高貴的了。高宗要討武氏的歡心,便在貴妃上又定了一個宸妃的名兒,封武氏為宸妃。一切起居服用,車馬儀仗,和皇后僅僅差了一級。武氏高貴到這個地位。

她又漸漸兒地不把皇后放在眼裏了。高宗又拜武宸妃的父親武士(錄蒦)為司徒,宸妃的哥哥元慶為宗正少卿。

為少府少監,宸妃的侄兒惟良為衞尉少卿,懷遠為太常卿。武士(錄蒦)原有妾二人,是相里,生子元慶、元二人,妾是楊氏,只生女子三人,長女嫁與越王府功曹賀蘭越石,次女便是宸妃,三女嫁與郭姓,又有武承嗣原是武宸妃的族侄,只因宸妃寵愛他,高宗便拜承嗣為荊州都督,一門富貴,內外煊赫。

王皇后看看自己勢力愈孤,宸妃權威愈盛,只因皇帝的寵愛全在武氏一人身上,不得不凡事忍讓些。武氏自從升宸妃以後。

也不守做妃子的規矩:六宮妃嬪遇有喜慶大節,都要到正宮裏去行着朝賀的禮,獨有這武宸妃,卻自恃寵愛,從不向皇后行過禮兒。有時皇后反到宸妃宮中去閒談,這宸妃和皇后説話之間,竟稱姐道妹起來,每值皇帝朝罷回宮,便駕幸宸妃宮中。

這宸妃便把朝廷大事,問個備細,有時還説皇帝某事處置失當,某事調理失宜,皇帝聽了,非但不惱,且稱讚宸妃是女中丈夫。

宸妃聽皇帝稱讚她,便又撒嬌撒痴的,要跟着皇帝一塊上殿聽政去,皇帝也歡喜,便傳諭內侍省,在太和殿上掛起簾子來。

在簾內照樣地設着寶座,第二天早朝,武宸妃也按禮穿着大服,用一半皇后的儀仗,坐着寶輦,率着內侍和宮娥,前呼後擁地和皇帝一齊上了太和殿,在簾內坐着,受百官的朝拜。

又見那班大臣,一個一個地上殿來奏事,皇帝又當殿傳旨,該準的準,該駁的駁,約摸一個半時辰,便鳴鼓退朝,從此卻成了例規,宸妃每天跟着皇帝垂簾聽政去,皇帝坐在簾外,宸妃坐在簾內,每遇有疑難的事,宸妃便在簾內低低地説着話,替皇帝解決下來,皇帝便也依着宸妃的話,傳諭下去。

子久了,便慢慢地成了習慣。高宗原是一個善於偷懶的人,每坐朝,和大臣們奏對,原也厭煩。

如今見百事有宸妃替他打主意,而且宸妃打的主意,説的話,也很冠冕得體,有時宸妃打的主意還勝過自己的。從此高宗皇帝,每天坐朝,也非武宸妃陪着他不可了。

王皇后在暗地裏留心着,實在有些看不過去了,有一天高宗和武宸妃正朝罷回宮,王皇后便手捧奏本,在宮門口候着。

見高宗駕到,便跪倒在地,雙手把奏本高高擎着,口稱臣妾有奏本在此,願吾皇過目,依臣妾所奏,從此免宸妃臨朝,實國家之大幸。高宗拿奏章看時。

那奏章上引着太宗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的話道:“牝雞司晨,家之窮也。”高宗看了,不覺動容,便把宸妃臨朝的事體罷免了。從此這武宸妃便把王皇后恨入心肺,在武氏做才人的時候,便蓄意將來要做一個獨攬朝綱的女主。

她明知這位高宗皇帝,是個懦弱無能的人,若能收服了他,將來便可以為所為,因此高宗在做藩王的時候,便百般勾引他上了手,又竭力幫助他設謀定計,急得了皇位。

第二次進宮來,她設法排去了劉貴妃和蕭淑妃二人,自己也掙扎到了宸妃的地位,慢慢地在朝中植黨,把持政權,好不容易自己能夠天天陪着皇帝垂簾聽政。

正想把朝廷的大權,攬在一個人手中,不料平空裏吃這王皇后上了一本,把她滿心的想望,打得煙消霧散,叫她心中如何不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