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便見一酒槽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李謩卻依舊追問道:“不知老丈因何來到這江南地方?”李龜年答道:“俺只為家亡國破,從死中逃生,來自江南地方,乞食度。”李謩道:“説了半天,不知老丈究是何人?”答道:“老漢姓李,名龜年的便是。”李謩道:“呀!原來是李教師,多多失敬了!”李龜年問了李謩名姓,才恍然道:“原來是吹鐵笛的李官人,幸會幸會!”李謩問:“那《霓裳》全譜,可還記得麼?”答道:“也還記得,官人為何問它?”答道:“不瞞老丈説,小生好音樂,向客西京,老丈在朝元閣演習《霓裳》之時,小生曾傍着宮牆,細細竊聽,已將鐵笛偷寫數段,只是未得全譜,各處訪求,無有知者。今幸遇老丈,不知肯賜教否?”李龜年落在江南。
正苦不遇知音,且找不得寓處。李謩便邀着龜年到家中,每天傳授《霓裳羽衣曲》去。這李謩年少風,跡四海,只因酷好音樂,便散盡黃金,尋覓知音。如今得了李龜年傳授妙曲,真樂得他廢寢忘食。李謩原不曾娶得小的,在家中便與李龜年抵榻而眠。
每至夢迴睡醒,便與李龜年細論樂理。李龜年自到得李公子家中,每天好酒好飯看待,身上也穿得甚是光鮮,因此他心中十分李公子的恩德,正苦無法報答,這一,正是清明佳節,李謩被幾個同學好友,邀去飲宴。
只留下李龜年一人在家中,獨坐無聊,便出東門找幽靜地方閒步去,在一帶柳陰下走着,忽然一陣風夾着雨點,撲面打來。
李龜年渾身被雨水打濕了,不由得慌張起來,急急找有房屋的所在躲去。抬頭只見前面一座道院,那橫額上寫道“女貞觀”三字。兩扇硃紅門兒,卻虛俺着。
李龜年卻也顧不得,便一納頭側着身兒挨進門去看,好一座莊嚴的大殿。殿中供着如來佛的丈六金身,鐘鼓魚磐,排列得十分整齊,那佛座下面又設着一個牌位,李龜年不由得走近去看時,見牌位上寫着一行字道:“唐皇貴妃楊娘娘靈位。”李龜年再低低地念了一遍,不由得兩行眼淚,撲簌簌地向腮兒上直下來。一面倒身下拜,口中説道:“哎喲!楊娘娘不想這裏顛倒有人供養。”拜罷起來。
只見裏面走出一個年輕女道士來,口中問:“哪個在這裏啼哭?”待走近看時,不覺一驚,道:“你好似李師父模樣,何由到此?”李龜年口中答應道:“我李龜年的便是。”細細看那女道士時,卻也大驚道:“姑姑莫非是宮中的念奴姐姐麼?”那女道士見了李龜年,卻只有悲咽的份兒,哭得説不出話來。龜年連問:“姐姐幾時到此?”念奴勉強抑住悲聲,説道:“我去年逃難南來,出家在此。師父因何也到此地?”龜年道:“我也因逃難落江南,前在鷲峯寺中遇着李謩官人,承他款留在家。不想今天又遇到姐姐。”念奴問:“哪個是李謩官人?”龜年道:“這人説起來也奇,當我與你們在朝元閣上演習《霓裳》,不想這李官人就在宮牆外面竊聽,把鐵笛來偷記新聲數段,如今要我傳授全譜,故此相留。”念奴道:“唉!
《霓裳》一曲,倒得傳。不想制譜之人,已歸地下!連我們演曲的,也都落他鄉,好傷人也!”念奴説着,止不住把羅袖拭着眼淚。
李龜年忙安着,又問:“那永清姐姐卻為何不見?”念奴見問,便又不覺嘆着氣道:“我們二人,原和姐妹相似,赤緊地不忍分離。誰知她身體單薄,受不住路上風寒,如今病倒在觀中。”説着,那觀主也出來了。
龜年看時,一位三十歲左右的婦人,氣度甚是雅淡。因聽他二人説得十分淒涼,便出來好言相勸,接着那道婆出來説:“永清姑姑喚呢。”念奴急急進裏屋看視,此時天已是晴霽,李龜年便也起身告辭。回到家中,把在女貞觀中遇到念奴的話,告訴李謩知道。
李謩聽説永清、念奴也是舊時朝元閣演曲的人,便喜得什麼似的,隔了幾天,便央着李龜年,帶他到女貞觀去拜見念奴。誰知念奴正淚光滿面的在那裏哭她的同伴永清。
原來永清恰於昨夜死了,此時正忙着收殮。李謩在一旁勸了幾句,又丟下十兩銀子,給永清超薦的,念奴千恩萬謝。李謩正要辭去,一眼見那觀主出來,原來正是去年在馬嵬坡同看襪的女道姑。今無意相逢。
那觀主便邀住李謩不放,擺上素齋來,李謩與李龜年二人胡亂吃了些。從此李謩心中卻撇不下這念奴,常常獨自一人瞞着李龜年到這女貞觀中來走動。
他一來果然也愛上了念奴的顏,二來也憐惜她的身世,又因她能演唱《霓裳》曲子,不覺也動了知音之。便是念奴到此時,身世飄零,卻有人來深憐熱愛,不覺全個兒心腸撲在這多情公子身上去。
後來還是李龜年成就了他們的好事,替他們做了一個月老。念奴便還俗出來,嫁與李謩,一雙兩好地過着子,這時太上皇已回京師,懷念天寶舊人,李謩夫二人,都被召進宮去,拜李謩為中書舍人。
只可憐李龜年在前幾天已病死在李謩家中,不及再見太上皇的顏了。太上皇回宮,肅宗皇帝便奉養在興慶宮中,朝夕與張皇后來宮中定省。所有昔天寶舊人,都撥入興慶宮中伺候太上皇。
這興慶宮,原是太上皇做太子時候住的,如今垂老住着,心中卻也歡喜。只因楊貴妃已死,宮中三千粉黛,俱已凋零,別無太上皇寵愛的人。
這時忽然想起那梅妃江采蘋,忙命高力士到翠華東閣去宣召,滿擬訴説相思,問亂離。誰知高力士去到東閣找尋梅妃時,早已人去樓空。問舊宮女,卻沒有一個在了。便在後宮中尋遍。
也不見有梅妃的蹤跡。沒奈何,只得空手回來復旨。太上皇聽了,不萬分傷心,想起梅妃的美麗婉戀,與她昔兩地相思的滋味,便愈覺得梅妃的可愛了,他疑是兵火之後,落在民間。肅宗皇帝,便下詔在民間察訪。如有尋得梅妃送還京師的,當給官三秩,賞錢百萬。
這樣的重賞,誰人不願。民間頓時熱鬧起來,家家户户,搜尋的搜尋,傳説的傳説,鬨動了多時,卻不見有梅妃的形跡。
太上皇又命道士飛神御氣,上升九霄,下察九洲,也不可見。太上皇因想念梅妃,又時時悲泣。肅宗皇帝暗令丹青妙手,畫一幅梅妃小像,令高力士獻與上皇。
太上皇看了嘆道:“畫雖極似,可惜不活。”便題詩一首在畫上道:“憶昔嬌妃在紫宸,鉛華不御得天真。霜綃雖似當時態,爭奈嬌波不顧人!”寫罷,不覺淚滴袍袖,命匠人把像刻在石上,藏在東閣中。
這時天氣漸漸暑熱,太上皇晝卧在竹林下納涼,矇矓睡去,彷彿見梅妃隔竹佇立,掩袖而泣。太上皇招以手,問妃子:“究居何處?”梅妃哽咽着説道:“往昔陛下蒙塵,妾死亂兵之手,憐妾者葬妾於池東梅樹旁。”太上皇大哭,一慟而醒,立傳高力士,命率眾內侍往太池發掘。掘遍池東梅樹下,卻毫無音響。
太上皇愈是悲傷,忽想到温泉湯池旁,亦有梅樹十多株。便親自坐小輦到温泉,見了華清池,又不覺想起往情形,十分慨。命內侍在梅樹下發掘,才一動手,便見一酒槽中,以錦裀裹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