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敲詐勒索利益至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這實際上是宋彪皇帝第一次同丘吉爾首相會晤,宋彪皇帝還拿丘吉爾首相做了個小實驗,將裕華皇儲也一起介紹給丘吉爾首相,開始逐漸的將自己的繼承人推向世界政治舞台。
當着裕華皇儲的面,宋彪皇帝充分展現了自己對大英帝國的同情,以及對國際政治的短視,同昨天夜裏的密談態度截然相反。
宋皇帝正是用他自己的親身示範。告訴裕華皇儲一個最為基本的道理國家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很多時候,短視一點。雞蒜皮的斤斤計較才能為帝國爭取更多的利益,而所謂的國家友誼純屬空談之資。
丘吉爾首相此次在華要訪問七天之久,其實就是想要同中國好好的談價,他也明白中國肯定會出兵。關鍵就是英國必須拿出很高的價碼才能讓中國參戰。
這對英國而言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因為中國即便參戰也是在為自己而戰,可現實永遠就是如此的令人噁心。
在隨後四天時間裏。丘吉爾首相同顧維鈞首相、蔣方震總參謀長又進行了兩次會談,將帝國對英戰略支援的問題談妥,英國沒有繼續開出更高的價碼,而帝國也沒有同意對德宣戰。
帝國不可能在這個時期就會暴自己的真實計劃和想法,因為這很可能會被英國單方面的利用,比如故意將情報和談判結果給德國。
真正的談判還沒有開始,現在只能説是維持現狀。帝國出錢出力,支持英國再打一段時間看看效果,與此同時,帝國也將繼續加快備戰的步伐,做好同納粹德國一決勝負的最終一戰。
同英國達成協議之後。帝國開始考慮着手在德國的三個方向加強軍事部署,除了增強對英國的軍事援助和在西班牙的駐軍規模外,在伏爾加河東畔也在不擴大軍事規模的情況下,加強軍事訓練和綜合作戰的部署,以及戰略物資的增儲。
為了避免德國主動將矛盾化,帝國在外層面也採取一種更為明確但不至於怒德國的政策,派遣外相郭泰祺訪問美國,通過聯合聲望要求歐洲各國儘快停止戰爭,避免對世界造成進一步的損害。
中美提出的斡旋條件是德國退出法國,恢復和談,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之後,德國進一步撤出比利時、荷蘭、丹麥和挪威,英國可以接受這個條件,但是德國絕對不可能接受,事實上,中美也未曾真正考慮給德國一個能接受的和談條件,所謂的斡旋不過是象徵意義的表明中美不太可能直接介入到戰爭中。
英國的整體實力在同中國的碰撞中被嚴重損耗,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隔着一道英吉利海峽,憑藉空軍和海軍的優勢力量,英國還是能夠對抗德國的入侵計劃。
中美在這個過程中同樣扮演了重要的角,陸續通過《租借法案》,向英國租借海軍船隻和飛機,向英國出售更多的驅逐艦和作戰飛機,幫助英國抵禦德國的軍事進攻。
鑑於英國在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研製上遠遠落後於德國,帝國也大規模的向英國出售早期型號的近程導彈,協助英國反擊德國的導彈攻勢。
在温斯頓。丘吉爾首相離開英國不久,新加坡海峽殖民地舉行公投表決,以接近90%的高票率通過了併入中華帝國的決議,在公投之前,裕華皇儲親自抵達新加坡推動投票,承諾給予新加坡直隸府的地位。
帝國對新加坡這一地區的謀劃已經是很長遠的事情,此前不斷以維護華人利益的緣由,通過和英國溝通談判,迫使英國在1931年設立了dúli的淡馬錫邦,以柔佛海峽為界限,總面積4600公里。
這些地方加上帝國在荷蘭劃分印尼期間分割的賓坦、巴淡羣島、廖內羣島、新及林加羣島就將是帝國新的新加坡直隸府,總面積1。2萬平方公里,轄區內華人佔8成比例,因其港口、地理和本地金融優勢,在東南亞將佔據絕對重要的特殊地位。
隨着新加坡府的併入,帝國在東南亞的整體佈局戰略也就徹底完全,在英國逐漸退出東南亞,帝國將馬來亞、印尼都成功削弱為更小的國家後,加之帝國在東南亞擁有新加坡府和加里曼丹自治省、蘇拉威西自治省,對整個東南亞的牽制作用已經極其牢固。
在此後的東南亞政策中,帝國將會正式的推進印尼、馬來亞、巴布亞三國dúli,同樣,帝國也會允許安汶、東帝汶dúli,在每一個問題上,帝國都將圍繞自身利益和長久的需求做出劃分,保證帝國在整個東南亞享有最高的特權,並且限制這些國家在未來有機會挑戰帝國的權威。
譬如在東汶共和國和印尼的劃分上,帝國在班達海東南側的圖阿爾海峽做出分界線,使得兩國都不能控制這一海峽,而這就意味着帝國在班達海擁有最高的實際控制權,帝國不僅在這裏擁有海軍艦隊駐軍和基地,也可以ziyóu出入班達海的兩個進出口。
帝國將西巴布亞併入整個巴布亞共和國,使得印尼的實際領土基本就被侷限在蘇門答臘和爪哇島,而對新的巴布亞共和國,帝國又將新不列顛羣島劃出來,將這一區域重新採取德治時期的名稱,改稱為波美尼亞羣島,同時也是帝國在東南亞地區的第三大的自治省。
實力就是不可爭議的強權。
不管是帝國是霸道,還是虛偽,實力保證帝國有足夠的權勢對東南亞作出有利於帝國的劃分,使得帝國對整個東亞地區都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同時,帝國也制定新的計劃援助東南亞國家發展經濟,簽訂ziyóu貿易協約,為他們援建基礎設施,建設道路和港口,鼓勵企業投資,從這些國家繼續進口資源,出口工業產品。
在整個東南亞的開發計劃中,華人依然是最為重要的推動力量,帝國在未來二十年裏仍然將每年保持100150萬的移民速度,以華人為經濟和政治主體,在東南亞國家重新建立新的秩序。
在帝國的對外移民的政策下,泰國在過去三十年間的華人比例已經超過50%,緬甸、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尼、馬來亞的華人比例都超過30%,在當地經濟中,華人華商也佔據着主體地位。
隨着這一政策推行了三十年,除了本,在整個東亞地區的資本家中,華商佔據着絕對的主體地位,東南亞的華人,超過一半的比例仍然持有着帝國的護照和雙重國籍,而在帝國的威懾下,除本之外的所有東亞國家也被迫承認雙重國籍,這使得帝國的人口擴張主義在1940年前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峯階段。
華人在這種人口擴張主義中,不僅為東南亞國家帶來了現代文化、資金、勞動力、產業,也帶來了人口的和混雜,華人和擁有華人血統的人口將逐步在整個東南亞佔據着主體地位。
在這個過程中,大陸的華人總量實際上在過去的三十年中並沒有很明顯的增長,整個帝國在1941年的總人口是5。8億,而本土常住人口約為4。5億,在整個東南亞地區就生活着超過一億華人及持有帝國國籍護照的國民實際上,泰人、馬來人、緬人通過婚姻關係獲取帝國護照,成為帝國國民的數量也不少,雖然絕大多數的人並沒有回到本土生活,但在帝國的人口統計中,這依然是必須納入計算的一部分。
這實際上已經成為帝國和東南亞國家之間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比如泰國,它大約1/4的人口持有中國護照,如果按照帝國現有的憲法,大約還有接近1500萬的人口有資格申請中國籍。
泰國的問題主要是它和帝國在經濟及人**上的問題確實過於緊密,泰國主要的金融機構和大中型企業,甚至70%以上的中小企業和超過1/2的土地資源都集中在華人手中,這對泰國來説也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
從長遠來看,這將是一個非常複雜和長期的人口問題,甚至會威脅到整個亞洲的安全和穩定,但在現階段,東南亞確實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和相對最為穩定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