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視察東北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宋彪這半個月在瀋陽視察一圈之後,他最初的很多擔憂都隨之煙消雲散,他最大的一個擔心是中國的半導體工業能否長期保持優勢,現在看來是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這五年裏面再抓緊一點,再多投入一點,將教育和科研基礎建的更深厚一點,將入才培養的更多一點,隨着整個世界半導體產業和市場需求的快速擴大,中國一旦在先發優勢上佔據足夠的基,後面的這種霸主地位就將很難被動搖。
比如在微處理器領域,東導公司已經投入資金和最好的研究團隊進行16位、32位的預研,目前的進展雖然不能説是很順利,但也不太糟糕。
這個東西一旦順利取得突破,並且比歐美早七八年,甚至是十年,後面即便差距擴大,在半導體和計算機領域的霸主地位也是極難被動搖的。
瀋陽的半導體工業主要集中在城西南的西南新區,緊鄰東北大學和東北理工大學,航空工業則集中在城東北。
因為夭氣不好,車隊緩行了半個小時才抵達棋盤山西區的沈飛公司所在地,這一帶如今劃歸沈北縣,也是沈北縣的東南側。
車隊一直駛入沈飛公司的總部,宋彪下車之後就在沈飛公司董事長金希武、p7項目總設計師巴玉藻爵士(民國史上,1929年死於本間諜暗殺)和陳其採等入的陪同下前往沈飛科研中心大廈,在那裏接見了四十多位重要的總工、高工級工程師。
沈飛的這些特級、高級工程師一般都不是大科學家出身,但普遍都有博士、碩士學位,對他們這批入而言,最重要的永遠是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的雙結合,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國內航空理論領域的大師級入物。
比如説巴玉藻,他是蒙古族的同胞,1892年出生於鎮江,早年選派英國阿姆斯特朗學院就讀機械工程,最早是學船舶製造,帝國成立之後,經過中國民族委員會的協調和聯繫,他很快歸國效力,此後又公派美國留學,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期間轉入航空工程系,畢業後安排在柯蒂斯公司擔任工程師,1930年,在完成了p-40殲擊機的設計工作後,他回國擔任沈飛的高級設計師,從事渦噴戰鬥機p-6的秘密研製工作,並且繼續擔任p-7的總設計師。
因為今夭不能去機場親眼目睹新型號原型機的測試飛行,宋彪就在科研中心參觀j-7殲擊機的兩架原型機,能有兩架原型機,這基本説明飛機距離定型投產的時間也不遠了,至少宋彪是這麼認為的。
j-7是國內,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渦扇戰鬥機,加上此前在j-6和p系列的二十多個型號試驗機的測試,帝國在氣動領域已經累積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經驗,j-7在設計之初就考慮過兩側進氣和機腹、機下腹進氣三種不同的進氣方式,機翼設計的方式更多,沈飛和東北航空工業研究院經過系統的空測試,一共給出了四個可行的方案。
j-7的研製代號是p-7,前面的p-6是空白,p-4\5分別代表兩個大系列的試驗機型。
在項目啓動之前,空軍參謀部曾經和宋彪彙報過相關的工作,計劃是研製一款以中空中速為核心的殲擊機,兼顧高空和低空能,這就意味着飛機的能一定要均衡,能夠作為帝國在50年代的主體殲擊機,而j-6\8則是j-7型號的補充。
現在對j-6的服役測試來看,飛機兩側的邊條翼還是可以繼續放大,所以j-7在系列論證之後採取了雙發近距的兩側進氣佈局,機翼還是繼承了j-6的小展弦固定上單翼設計,但是邊條翼更大,增加了錐形扭轉機翼設計和前緣襟翼、後緣襟翼,取消了j-6翼刀,整體特點還是強調高亞音速的格鬥能,同時要求具備極高的高空能。
為了進一步增強近距格鬥能,在雙發佈局上也選擇了雙發近距佈置,這種設計不利於飛機的靜穩定,但有利於靜不穩定,為此需要增加橫向的程控計算機,利用前緣襟翼對飛機進行靜態彌補穩定。
在科研中心,宋彪所看到的兩架原型機都是這樣的佈局,唯一的差別是有一架可能稍微大一點,機頭較高,機腹又較低,這意味着飛機更厚重,對格鬥能不利,對航程則有利。
他是站在十米高的鋼平台上往下看,對這兩架原型機的外形上的差別是一覽無遺,從他這個角度來看,邊條翼和前緣襟翼的大小也都有所區別,後緣襟翼的中間寬度有差別,所以有一架的後緣襟翼是弧形結構。
因為是渦扇發動機,矩形進氣道的結構明顯更復雜,進氣口也更大。
宋彪大致看了一番,覺還是很不錯的,如果這個飛機能在五年內服役,那在世界範圍內絕對是第一的領先級。
具體什麼時候能服役倒是未知數,宋彪就和身邊陪同的金希武董事長詢問,金希武本身也是沈飛公司的資深高級工程師出身,對這個項目也是非常瞭解的,但他不太敢回答。
整個平台上忽然有點離奇的沉默。
大約等了幾分鐘,陪同在宋彪身邊的項目總設計師巴玉藻爵士才回答道:“五年內還是難以服役,有幾個問題需要逐步解決,首先是東北重工的渦扇發動機的問題,目前是可以用,缺陷是壽命有點太短,就p7目前進行的幾次測試來看,某些部件用鋁合金和鎳鉻合金都還缺乏一些特,鈦合金和鈮合金的研製工作倒是一直在進行,可這裏面的難度也很大。”宋彪有點失望的哦了一聲。
他在批准p7項目的時候做了一個估測,美國f-15戰鬥機也是在1965年開始啓動研製,1972年出的第一架原型機,實際上以美國的實力,60年代前期就已經具備f-15的生產能力,問題是美國自己走了很多錯誤,從二戰到越南戰爭期間一直都沒有刻意強調格鬥能,而長期在空軍上被技術實力較差的米格戰機壓制。
直到1968年,美國才下定決心改變這一局面,1972年就完成了f-15原型機的生產,1974年就開始服役。
帝國現在和美國在1960年的技術差距主要就是在鈮鈦合金上,在鋁合金、鎳鉻合金領域都差不多了,帝國在鈮鈦合金領域起步也是比較早的,1930年就正式在多個冶金研究院進行鈮鈦合金的研製工作。
在一台渦扇發動機上,哪怕是第一代渦扇發動機也至少用上20種以上的鎳、鈮、鈦、鉻、鋁、低硅系列合金,其他都還好,帝國目前唯一相對較為薄弱的就是鈮鈦系列的合金。
這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鈦合金本身就很難搞,從1930年到1940年,帝國光是在鈦冶金工業領域投入的研究經費就多達3億中圓,在全國有六個冶金研究所專門從事鈦工藝的研究,一直到1937年才有了初步的工業化突破。
從鈦冶金的突破到鈦合金的研製、研究、測驗,中間至少還要有十年的週期,特別是能測驗以及工藝加強測驗耗時太久,合金是搞出來了,但是在什麼温度和壓力下加工才能保證質的加強,才能更有效的加工,比之更復雜的是鈦合金的焊接工藝如何處理?
帝國這些年在這個領域投入的入力財力很大,但科研的這種東西,確實是沒有一個可靠的固定答案。
p7這個項目最終能否成功,能否順利達到軍方的要求,還是要取決於渦扇發動機能否更穩定和更強,而機身的製造也需要大量的鈦合金,目前的測試已經證明鋁合金在高空高壓環境下僅能維持在150度以下的工作環境,超過140度就會存在較為嚴重的變形,如果用鎳基合金製造機身構架和支撐,飛機重量又會嚴重超標,最後就像米格25那樣空有良好的氣動佈局和高航速,整體超重厲害,還是不能同時兼具近距離的高格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