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尚武光復現代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1920年的中國已經有了很深的宋氏烙印。
皇帝個人的思想、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和影響着這個古老而重獲新生的帝國,荀子在中國的昇華和聖化,本身也是伴隨着皇帝在帝國之中的神化而同步進行的。
簡而言之,帝國有八字真訣——隆禮尊賢,重法愛民。
遵循禮教,崇拜聖賢,重視法律,愛護民眾。
此乃宋氏中華帝國之本,也簡單而可靠的改變着帝國,催生了新帝國的新文明。
廬山會議對於帝國的影響從1920年的8月份之後就開始逐步顯現,梁啓超、章炳麟、蔡元培、陳寶琛、嚴復等一大批社會名都是漢教的積極推崇者,帝國各省各府都開始有步驟地在建設天壇公園和地壇公園,平時是公園,節假則用於祭祀天地,祭天則同時祭拜炎黃帝,祭地則拜祭聖賢。
實際上,漢教是一種從儒教和道教中離出來的新宗教,但又缺乏宗教上的明確的神靈崇拜,乃是更為原始的天地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名義上,漢教也不是帝國所公開承認的宗教,它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稱謂,整套崇拜體系的是由祭天地、祭聖賢、祭先祖三個層次組成,這就將整個國家、民族、家族和個人都通過一種血緣上的關係聯合起來。
zhōngyāng宗教部不負責管轄漢教,而是由文教部負責。國家另外設立“中國漢文化委員會”的社會民間機構負責統籌,預計會是由梁啓超和章炳麟負責這些事務。
全國大部分的省都有了本省的國學院。推選一位本省籍的國學大師負責擔任院長,負責組織研究、改良和推廣國學。只是在方向上漸從孔子轉向了荀子和韓非子,國學講究正本清源,推《勸學》、《論語》、《孟子》為前三書,荀子的《勸學》是全國中學生的必修科目,初中生的國學課分期三年要讀完荀子的《勸學》和其他百章諸子名篇,高中生的國學課則必須要系統修讀《論語》、《孟子》、《孫子》。大學生的國學課必修《大學》、《韓非》、《中庸》,此為後三書。
其實真正能影響國學昌興與否的關鍵還是在公務員試考和科舉這樣的方式,在國家公考中,單獨設立國學科目考核。以《勸學》、《論語》、《孟子》、《大學》、《韓非》、《中庸》六書為應試範圍。
宋彪身為皇帝的一個最大的影響力就在於推動了《勸學》的地位,強硬而通徹的將“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定為國家之本國策,這種國策思想正是推動《限田法案》和《勞工保護法案》的源動力。
帝國的宋氏烙印也就在此,一方面是追求西化,積極學習西方,收西方思想、管理、科技和教育的優勢,一方面是遵循古典國學中的仁政思想,追求荀子的“重法愛民”的法政和仁政之兼濟。
宋彪執着於此的意義在於,非如此。帝國本不可能在二十年後同時與蘇德三國抗衡,雖然那是最糟糕的一種極端情況,但是身為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永遠都當考慮應對最壞的極端情況,只有這樣,國家和民族才能永遠昌盛不衰。
帝國不僅要在經濟和科技上強大,不僅要在軍事和外上強大,更在內部的思想文化、凝聚力和外部的影響力上無比強大。
只是在另一個方面,宋氏皇帝的烙印在廬山會議之後的1920年下半年也開始顯現。在他明確的支持東方正統教派後,帝國內閣總理唐紹儀率先從基督教徒轉變為東正教徒,帝國宗教部出資在京都縣修建聖馬可大教堂。
帝國之所以如此明確的支持東方正統教派,正在不管是天主教和新教都嚴格止圖像敬拜,而這和皇帝、漢教的衝突過於厲害,雙方本不可能兼濟,東方正統教派則是允許圖像敬拜。
天主教的教宗管制制度對帝國來説同樣是不可接受的,帝國宗教部必須有權指定自己的教區牧首,雖然帝國不會明確止天主教會,但是各種壓制措施還是在廬山會議後變得異常明顯,各地不得再增批天主教堂。
從唐紹儀之後,一直歸屬新教派的皇后和歐陽賡、張康仁也陸續成為東正教徒,並且從希臘正教會邀請牧首,用正教會擺西方教派——唐紹儀倒是被皇后着率先表態的,因為此事已經關係到皇權和神權之爭的問題,雖然説現代國家思趨普及,皇權和神權之間的競爭開始減弱,可在世界範圍內,皇權本身也在逐步被現代國家思弱化,帝國皇室自然是不惜一切要維持皇權的至高無上,先將宗教的世俗神權踩在腳下再説。
漢教和正教的同時發展,實際上就是帝國在未來宗教領域的一個主導方針,佛教的各宗派也得到了較多的支持,但在具體的政策上已經開始限制僧人數量,藏傳佛教在帝國疆域中的特殊地位,也決定了它的價值,但在具體的實權上,帝國皇帝擁有確認活佛轉世靈童的最終認定權。
宋氏烙印對帝國的另一大影響也體現於對民族尚武神復興的追求,太祖、形意、太極、八極被正式確定為四大國術,要求各地小學、中學、高中作為體育教程中特殊設立的國術教育,以太祖拳為基礎,逐步學到形意拳,太極、八極的學習則不在強制的要求類,屬於選修科目,並且在很大層面上廢除了傳統的師承製度,採用總教練體制,各省設立國術學校。
在帝國zhèngfu的能力範圍內,在經費可承受的範圍內。最為簡單的國術教育和初高中生的軍訓教育毫無疑問是最容易出效果的尚武復興,北方有條件的省份則可以自行在義務教育中增加騎、的科目。
為了增強對抗的尚武教育。帝國還將摔跤手博作為一種普遍的羣眾運動推廣,反過來取本柔術的一些現代進步之處。重新恢復本國的柔術,甚至連宋彪都踴躍的參與這種柔術運動中,因為規則上和本存在較多的區別,收了羅馬古典摔跤的一些原則,所以也稱作中式柔道和古典柔道。
隨着這一運動的恢復和逐步的推廣,宋彪考慮將柔術普及到初中教育中。從小鍛鍊學生的對抗意識,要不畏強敵,不畏對抗。
1920年。
看似平靜的皇帝宋彪實則一直處於某種波瀾不驚的巨大壓力之下,因為只有他明白帝國此時的輝煌和昌盛背後究竟隱藏着多少危機。
尚武。
尚武。
再尚武。
光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