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卷一下樑惠王章句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襄,諡也。魏之嗣王也,望之無儼然之威儀也。)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就與之言,無人君柄之威,知其不足畏。)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卒暴問事。不由其次也。問天下安所定?言誰能定之。)吾對曰:‘定於一。’(孟子謂仁政為一也。)‘孰能一之?’(言孰能一之者。)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嗜猶甘也。言今諸侯有不甘樂殺人者則能一之。)‘孰能與之?’(王言誰能與不嗜殺人者乎。)對曰:‘天下莫不與也?(孟子曰:時人皆苦政,如有行仁,天下莫不與之。)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氵孛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以苗生喻人歸也。周七、八月,夏之五、六月也。油然,興雲之貌。沛然下雨,以潤槁苗,則氵孛然己盛,孰能止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今天下牧民之君,誠能行此仁政,民皆延頸望歸之,如水就下,沛然而來,誰能止之。)[疏]“孟子見梁襄王”至“誰能御之”o正義曰:此章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貪殺人,人則歸之,是故文王視民如傷,此之謂也。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者,是孟子在梁見襄王,而語於人曰:遠望之襄王而不似人君,言無人君之威儀也;就而近之而不見所畏焉,言無人君柄之威也。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者,是孟子語於人,言襄王卒暴而問我,曰天下誰能定?

“吾對曰定於一”者,言我對之曰:定天下者,在乎仁政為一者也。

“孰能一之”是孟子言襄王又問誰能仁政為一。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者,是孟子言我復答之,唯不好殺人者能以仁政為一也。

“孰能與之”者,言襄王又問誰能與之不好殺人者。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言我對曰天下之人無有不與之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稿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氵孛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者,是孟子比喻而解王之意也。故問襄王曾知夫苗乎?言夫苗自七、八月之時,則乾旱而無水,苗於是枯稿,上天油然而起雲,沛然而降雨,則枯稿之苗又氵孛然興起而茂。其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有如此苗而興茂,誰能止之也。又言如有行仁,而天下莫不與之,誰能止之而不與也。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至“誰能御之”者,是孟子因比喻苗而解王之意,又以此復詳明之,使襄王即曉之也。言今天下為牧養人民之君,未有不好殺人者也。言皆好殺人,若有不好殺人者,則天下之人民皆延頸而望王以歸之矣。誠如此上言之者,則民皆歸之,亦若水之,自上而下,其勢沛然而來,誰能止之?言無人能止之也。o注“襄諡也”至“儀”o正義曰:案《世家》雲:“惠王在位三十六年卒,子赫立,是為襄王。襄王在位六年卒,諡曰襄。”《諡法》雲:“因事有功曰襄。”又曰:“闢土有德曰襄。”o注“周七、八月,夏之五、六月”o正義曰:周之時,蓋以子之月為正,夏之時,建寅之月為正,是知周之七、八月即夏之五、六月也。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宣,諡也。宣王問孟子,庶幾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孟子冀得行道,故仕於齊,齊不用,乃梁。建篇先梁者,以仁義為首篇,因言魏事,章次相從,然後道齊之事。)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孔子之門徒,頌述宓義以來至文、武、周公之法制耳,雖及五霸,心賤薄之,是以儒家後世無慾傳道之者。故曰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既不論三皇、五帝殊無所問,則尚當問王道耳,不使王問霸者之事。)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王曰:德行當何如而可得以王乎?)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保,安也。御,止也。言安民則惠,而黎民懷之,若此以王,無能止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王自恐德不足以安民,故問之。)曰:“可。”(孟子以為如王之,可以安民也。)曰:“何由知吾可也?”(王問孟子何以知吾可以保民。)曰:“臣聞之胡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鍾。’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鍾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胡,王左右近臣也。觳觫,牛當到死地處恐貌。新鑄鐘,殺牲以血塗其釁郄,因以祭之,曰釁。《周禮·大祝》曰:“墮釁,逆牲逆屍,令鍾鼓。”《天府》:“上,釁寶鍾及寶器。”孟子曰:臣受胡言王嘗有此仁,不知誠充之否?)曰:“有之。”(王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愛,嗇也。孟子曰:王推是仁心,足以至於王道。然百姓皆謂王嗇愛其財,臣知王見牛恐懼不趨死,不忍,故易之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王曰:亦誠有百姓所言者矣,吾國雖小,豈愛借一牛之財費哉!即見其牛哀之,釁鍾又不可廢,故易之以羊耳。)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異,怪也。隱,痛也。孟子言無怪百姓謂王愛財也,見王以小易大故也。王如痛其無罪,羊亦無罪,何為獨釋牛而取羊。)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王自笑心不然,而不能自免為百姓所非,乃責己之以小易大,故曰宜乎其罪我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解王自責之心,曰無傷於仁,是乃王為仁之道也。時未見羊,羊之為牲次於牛,故用之耳。是以君子遠庖廚,不見其生、食其也。)王説,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詩·小雅·巧言》之篇也。王喜悦,因稱是《詩》以嗟嘆孟子忖度知己心,慼慼然心有動也。寡人雖有是心,何能足以合於王也。)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復,白也。許,信也。人有白王如此,王信之乎?百鈞,三千斤也。)曰:“否。”(王曰:我不信也。)“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孟子言王恩及禽獸,而不安百姓,若不用力、不用明者也。不為耳,非不能也。)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王問其狀何以異也。)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孟子為王陳為與不為之形若是,王則不折枝之類也。折枝,案摩折手節解罷枝也。少者恥是役,故不為耳,非不能也。太山、北海皆近齊,故以為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老猶敬也,幼猶愛也,敬我之老,亦敬人之老;愛我之幼,亦愛人之幼:推此心以惠民,天下可轉之掌上。言其易也。)《詩》雲:‘刑于寡,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詩·大雅·思齊》之篇也。刑,正也。寡,少也。言文王正已,則八妾從,以及兄弟。御,享也。享天下國家之福,但舉己以加於人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大過人者,大有為之君也。善推其心所好惡,以安四海也。)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復申此,言非王不能,不為之耳。)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權,銓衡也,可以稱輕重。度,丈尺也,可以量長短。凡物皆當稱度乃可知,心當行之乃為仁。心比於物,尤當為之甚者也。使王度心如度物也。)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抑,辭也。孟子問王抑亦如是,乃快?)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也。”(王言不然,我不快是也,將以求吾心所大者耳。)曰:“王之所大,可得聞與?”(孟子雖心知王意,而故問者,令王自道,遂因而陳之。)王笑而不言。(王意大而不敢正言。)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孟子復問此五者,以致王所也,故發異端以問之也。)曰:“否,吾不為是也。”(王言我不為是也。)曰:“然則王之所大可知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蒞,臨也。言王意庶幾王者,臨蒞中國而安四夷者也。)以若所為,求若所,猶緣木而求魚也。”(若,順也。順向者所為,謂構兵諸侯之事,求順今之所蒞中國之願,其不可得,如緣喬木而求生魚也。)王曰:“若是其甚與?”(王謂比之緣木求魚為大甚。)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孟子言盡心戰鬥,必有殘民破國之災,故曰殆有甚於緣木求魚者也。)曰:“可得聞與?”(王知其害也。)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言鄒小楚大也。)曰:“楚人勝。”(王曰楚人勝也。)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固,辭也。言小、弱固不可以敵強、大。集會齊地,可方千里,譬一州耳,今以一州服八州,猶鄒敵楚也。)蓋亦反其本矣。(王服之之道,蓋當反王道之本耳。)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立於王之朝,耕者皆耕於王之野,商賈皆藏於王之市,行旅皆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慾疾其君者皆赴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反本道,行仁政,若此則天下歸之,誰能止之也。)王曰:“吾忄昏,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請嘗試之。”(王言我情思昏亂,不能進行此仁政,不知所當施行也。使孟子明言其道,以教訓之。我雖不,願嘗使小行之也。)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孟子為王陳其法也。恆,常也。產,生也。恆產,則民常可以生之業也。恆心,人常有善心也。惟有學士之心者,雖窮不失道,不求苟得耳。凡民迫於飢寒,則不能守其常善之心也。)苟無恆心,放辟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民誠無恆心,放溢辟,侈於利,犯罪觸刑,無所不為,乃就刑之,是由張羅罔以罔民者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安有仁人為君,罔陷其民,是政何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言衣食足,知榮辱,故民從之,教化輕易也。)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言今民困窮,救死恐凍餓而不給,何暇修禮行義乎?)王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矣。(又鳥)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其説與上同。八口之家,次上農夫也。孟子所以重言此者,乃王政之本、常生之道,故為齊、梁之君各具陳之。當章究義,不嫌其重也。)[疏]“齊宣王”至“未之有也”o正義曰:此章言典籍攸載,帝王道純,桓、文之事,譎正相紛,撥亂反正,聖意弗珍。故曰後世無傳未聞。仁不施人,猶不成德,釁鐘易牲,民不被澤,王請嘗試,踐其跡,答以反本,惟是為要。此蓋孟子不屈道之言也,無傳霸者之事也。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者,齊宣是齊威王之子闢︹是也,諡為宣。言齊宣王問孟子曰:齊威公小白、晉文公重耳二霸之事,可得而聞之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者,是孟子答齊宣王之言也。言自孔子之門徒,無有道及桓、文二霸者事,是以後世無傳焉,故臣於今未之曾聞知也。雲“臣”者,是孟子對王而言,故自稱己為臣也。

“無以,則王乎”者,孟子言無以問及宓犧以來至文、武、周公之法,尚當以王者之道為問耳。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者,齊宣又問孟子,言德當何如則可以為王。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者,孟子言當安民而為之王,則天下之民莫之能止御之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者,宣王又自問只如寡人之德,可以安民乎?王恐德不足以安民,故問之也。

“曰可”者,孟子言如王之德,可以安民也。

“曰何由知吾可也”者,宣王又問孟子何緣而知吾之德可以安民。

“曰臣聞之胡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王見之曰:牛何之”至“以羊易之”者,是孟子因胡之言而答宣王之問也。胡,王之左右近臣。言嘗聞胡曰王坐於廟堂之上,有牽牛自堂下而過者,王見之,而問牽牛者曰,其牛牽去何所?牽牛者,對之曰:“相將以為釁鐘也。王對牽牛者曰:捨去之,我不忍其牛之恐慄,若無罪之人而就於所死之地者也。牽牛者又對曰:如若王之所不忍,則廢去釁鍾之禮與?王復與牽牛者曰:塗釁祭鍾之禮,何可得而廢?以羊更易之而已。

“不識有諸”者,是孟子又未知齊宣王還是有此言,故問宣王曰不識有諸。

“曰有之”者,宣王答孟子,以為是有此言也。

“曰是心足以王矣”者,是孟子於此言知王有此不忍之心,故足以為王矣。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者,孟子言然百姓盡以王為愛財也,臣素知王有不忍之心,故如此也。

“王曰:然”者,宣王復亦自謂百姓是有此疑也。

“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者,宣王言誠有百姓以我為愛財者,齊國雖曰褊小狹隘,我亦何獨止愛其一牛?即是不忍見其牛之恐慄,如無罪而就於所死之地,又為釁鍾不可廢,故以羊更之也。宣王必以羊易牛者,以其羊之為牲,次於牛也,故以羊易之。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者,孟子對宣王,言王無怪百姓皆謂我為愛財也,以羊之小而易牛之大,彼百姓之人安知王以為不忍見其恐慄、又為釁鍾不可廢,故以羊易之之意也,彼必曰王若隱痛不忍見牛若無罪而就所死之地,則牛與羊何擇焉?言羊之與牛,是皆若無罪而就死也,何獨擇取其牛而以羊就死也。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者,是宣王自笑以其已之心不如是,故笑之也。笑而言曰:儻如此者,是何心哉!然我非愛其財,故以羊易牛也。雲此者,宣王又疑孟子亦以為然,故以此言復答之也,宜乎百姓不知我之意,而謂我愛財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是以君子遠庖廚也”者,孟子復解王之自責之意也。言如此亦無傷害於為王也,此亦為仁之一術耳。無他,是見其牛之觳觫,未見其羊之觳觫也。凡君子之於禽獸,見其生貌,則不忍見其就死;聞其鳴聲,則不忍食其。是以君子之人,凡於庖廚烹炙之事所以遠去之也。

“王悦,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者,是宣王見孟子解其已意,故喜悦之,而引《詩》之文而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