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章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漏壺,水有新舊滑濇則遲疾異,漏管有時時磷則緩急異。正漏之初,必於正午初刻。此刻一誤,靡所不誤。故壺漏特以濟晨昏陰晦儀晷表臬所不及,而非定時之本。

指南針,術人用以定南北,辨方正位鹹取則焉。然針非指正子午,曩雲多偏丙午之間。以法考之,各地不同。在京師則偏東五度四十分。若憑以造晷,冬至午正先天一刻四十四分有奇,夏至午正先天五十一分有奇。

若表臬者,即《考工》匠人置{埶木}之法,識出入之影,參諸中之影,以正方位。今法置小表於地平,午正前後累測影,以求相等之兩長影為東西,因得中間最短之影為正子午,其術簡甚。

儀者,本台故有立運儀,測驗七政高度。臣用以較定子午,於午前屢測太陽高度,因最高之度,即得最短之影,是為南北正線。

既定子午卯酉之正線,因以法分佈時刻,加入節氣諸線,即成平面晷。又今所用員石欹晷是為赤道晷,亦用所得正子午線較定。此二晷皆可得天之正時刻,所為晝測也。若測星之晷,實《周禮》夜考極星之法。然古時北極星正當不動之處,今時久漸移,已去不動處三度有奇,舊法不可複用。故用重盤星晷,上書時刻,下書節氣,仰測近極二星即得時刻,所謂夜測星也。

七年,督修曆法右參政李天經言:輔臣光啓言定時之法,古有壺漏,近有輪鍾,二者皆由人力遷就,不如求端於星,以天合天,乃為本法,特請制晷、星晷、望遠鏡三器。臣奉命接管,敢先言其略。

晷者,礱石為平面,界節氣十三線,內冬夏二至各一線,其餘行相等之節氣,皆兩節氣同一線也。平面之周列時刻線,以各節氣太陽出入為限。又依京師北極出地度,範為三角銅表置其中。表體之全影指時刻,表中之鋭影指節氣。此晷之大略也。

星晷者,治銅為柱,上安重盤。內盤鐫周天度數,列十二宮以分節氣,外盤鐫列時刻,中橫刻一縫,用以窺星。法將外盤子正初刻移對內盤節氣,乃轉移銅盤北望帝星與句陳大星,使兩星同見縫中,即視盤面鋭表所指,為正時刻。此星晷之大略也。

若夫望遠鏡,亦名窺筒,其制虛管層疊相套,使可伸縮,兩端俱用玻璃,隨所視物之遠近以為長短。不但可以窺天象,且能攝數里外物如在目前,可以望敵施炮,有大用焉。

至於晷、星晷皆用措置得宜,必須築台,以便安放。

帝命太監盧維寧、魏國徵至局驗試用法。

明年,天經又請造沙漏。明初,詹希元以水漏至嚴寒水凍輒不能行,故以沙代水。然沙行太疾,未協天運,乃以鬥輪之外復加四輪,輪皆三十六齒。厥後周述學病其竅太小,而沙易堙,乃更製為六輪,其五輪悉三十齒,而微裕其竅,運行始與晷協。天經所請,殆其遺意歟。

夫制器尚象,乃天文家之首務。然其術者可以因心而作。故西洋人測天之器,其名未易悉數,內渾蓋、簡平二儀其最者也。其説具見全書,茲不載。

▲極度晷影宣城梅文鼎曰:極度晷影常相因。知北極出地之高,即可知各節氣午正之影。測得各節氣午正之影,亦可知北極之高。然其術非易易也。圭表之法,表短則分秒難明,表長則影虛而淡。郭守敬所以立四丈之表,用影符以取之也。體甚大,豎表所測者體上邊之影,橫表所測者體下邊之影,皆非中心之數,郭守敬所以於表端架橫樑以測之也,其術可謂善矣。但其影符之制,用銅片鑽針芥之孔,雖前低後仰以向太陽,但太陽之高低每不同,銅片之欹側安能俱合。不合則光不透,臨時遷就,而已西移矣。須易銅片以圓木,左右用兩板架之,如車軸然,則轉動甚易。更易圓孔以直縫,而用始便也。然影符止可去虛淡之弊,而非其本。必須正其表焉,平其圭焉,均其度焉,三者缺一,不可以得影。三者得矣,而人心有細,目力有利鈍,任事有誠偽,不可不擇也。知乎此,庶幾晷影可得矣。

西洋之法又有進焉。謂地半徑居天半徑千餘分之一,則地面所測太陽之高,必少於地心之實高,於是有地半徑差之加。近地有清蒙氣,能升卑為高,則晷影所推太陽之高,或多於天上之實高,於是又有清蒙差之減。是二差者,皆近地多而漸高漸減,以至於無,地半徑差至天頂而無,清蒙差至四十五度而無也。

崇禎初,西洋人測得京省北極出地度分:北京四十度,(周天三百六十度,度六十分立算,下同。)南京三十二度半,山東三十七度,山西三十八度,陝西三十六度,河南三十五度,浙江三十度,江西二十九度,湖廣三十一度,四川二十九度,廣東二十三度,福建二十六度,廣西二十五度,雲南二十二度,貴州二十四度。(以上極度,惟兩京、江西、廣東四處皆系實測,其餘則據地圖約計之。)又以十二度度六十分之表測京師各節氣午正影:夏至三度三十三分,芒種、小暑三度四十二分,小滿、大暑四度十五分,立夏、立秋五度六分,穀雨、處暑六度二十三分,清明、白八度六分,、秋分十度四分,驚蟄、寒十二度二十六分,雨水、霜降十五度五分,立、立冬十七度四十七分,大寒、小雪二十度四十七分,小寒、大雪二十三度三十分,冬至二十四度四分。

▲東西偏度以京師子午線為中,而較各地所偏之度。凡節氣之早晚,月食之先後,胥視此。蓋人各以見出入為東西為卯酉,以中為南為午。而東方見早,西方見遲。東西相距三十度則差一時。(東方之午乃西方之巳,西方之午乃東方之未也。)相距九十度則差三時。(東方之午乃西方之卯,西方之午乃東方之酉也。)相距一百八十度則晝夜時刻俱反對矣。(東方之午乃西方之子。)西洋人湯若望曰:“天啓三年九月十五夜,戌初初刻望,月食,京師初虧在酉初一刻十二分,而西洋意大里雅諸國望在晝,不見。推其初虧在巳正三刻四分,相差三時二刻八分,以裏差計之,殆距京師之西九十九度半也。故定東西偏度,必須兩地同測一月食,較其時刻。若早六十分時之二則為偏西一度,遲六十分時之二則為偏東一度。(節氣之遲早亦同。)今各省差數未得測驗,據廣輿圖計裏之方約略條列,或不致甚舛也。南京應天府、福建福州府並偏東一度,山東濟南府偏東一度十五分,山西太原府偏西六度,湖廣武昌府、河南開封府偏西三度四十五分,陝西西安府、廣西桂林府偏西八度半,浙江杭州府偏東三度,江西南昌府偏西二度半,廣東廣州府偏西五度,四川成都府偏四十三度,貴州貴陽府偏西九度半,雲南雲南府偏西十七度。”右偏度,載《崇禎曆書》食歷指。其時開局修歷,未暇分測,度數實多未確,存之以備考訂雲。

▲中星古今中星不同,由於歲差。而歲差之説,中西復異。中法謂節氣差而西,西法謂恆星差而東,然其歸一也。今將李天經、湯若望等所推崇禎元年京師昏旦時刻中星列於後。

分,戌初二刻五分昏,北河三中;寅正一刻一十分旦,尾中。清明,戌初三刻十三分昏,七星偏東四度;(昏旦時或無正中之星,則取中前、中後之大星用之。距中三度以內者,為時不及一刻,可勿論。四度以上,去中稍遠,故紀其偏度焉。)寅正初刻二分旦,帝座中。穀雨,戌正一刻七分昏,翼偏東七度;寅初二刻八分旦,箕偏東四度。立夏,戌正三刻二分昏,軫偏東五度;寅初初刻十三分旦,箕偏西四度。小滿,亥初初刻十二分昏,角中;醜正三刻三分旦,箕中。芒種,亥初一刻十二分昏,大角偏西六度;醜正二刻三分旦,河鼓二中。

夏至,亥初二刻五分昏,房中;醜正一刻一十分旦,須女中。小暑,亥初一刻十二分昏,尾中;醜正二刻三分旦,危中。大暑,亥初初刻十二分昏,箕偏東七度;醜正三刻三分旦,營室中。立秋,戌正三刻二分昏,箕中;寅初三刻十三分旦,婁偏東六度。處暑,戌正一刻七分昏,織女一中;寅初二刻八分旦,婁中。白,戌初三刻十三分昏,河鼓二偏東四度;寅正初刻二分旦,昴偏東四度。

秋分,戌初二刻五分昏,河鼓二中;寅正一刻十一分旦,畢偏西五度。寒,戌初初刻十四分昏,牽牛中;寅正三刻一分旦,參四中。霜降,酉正三刻十一分昏,須女偏西五度;卯初初刻四分旦,南河三偏東六度。立冬,酉正二刻一十分昏,危偏東四度;卯初一刻五分旦,輿鬼中。小雪,酉正一刻十二分昏,營室偏東七度;卯初二刻二分旦,張中。大雪,酉正一刻五分昏,營室偏西八度;卯初二刻一十分旦,翼中。

冬至,酉正一刻二分昏,土司空中;卯初二刻十三分旦,五帝座中。小寒,酉正一刻五分昏,婁中;卯初二刻一十分旦,角偏東五度。大寒,酉正一刻十三分昏,天囷一中;卯初二刻二分旦,亢中。立,酉正二刻一十分昏,昴偏西六度;卯初一刻五分旦,氐中。雨水,酉正三刻十一分昏,參七中;卯初初刻四分旦,貫索一中。驚蟄,戌初初刻十四分昏,天狼中;寅正三刻一分旦,心中。

▲分野《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唐貞觀中,李淳風撰《法象志》,因《漢書》十二次度數以唐州縣配,而一行則以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南北兩界,其説詳矣。洪武十七年,《大明清類天文分野書》成,頒賜秦、晉二王。其書大略謂“《晉天文志》分野始角、亢者,以東方蒼龍為首也。唐始女、虛、危者,以十二支子為首也。今始鬥、牛者,以星紀為首也。古言天者皆由鬥、牛以紀星,故曰星紀,是之取耳。”茲取其所配直隸十三布政司府州縣衞及遼東都司分星錄之。

鬥三度至女一度,星紀之次也。直隸所屬之應天、太平、寧國、鎮江、池州、徽州、常州、蘇州、松江九府暨廣德州,屬鬥分。鳳陽府壽、滁、六安三州,泗州之盱眙、天長二縣,揚州府高郵、通、泰三州,廬州府無為州,安慶府和州,皆鬥分。淮安府,鬥、牛分。浙江布政司所屬之杭州、湖州、嘉興、嚴州、紹興、金華、衢州、處州、寧波九府皆牛、女分。台州、温州二府,鬥、牛、須、女分。江西布政司所屬皆鬥分。福建布政司所屬皆牛、女分。廣東布政司所屬之廣州府亦牛、女分。惠州,女分。肇慶、南雄二府,德慶州,皆牛、女分。州府,牛分。雷州、瓊州二府,崖、儋、萬三州,高州府化州,廣西布政司所屬梧州府之蒼梧、藤、岑溪、容四縣,皆牛、女分。

女二度至危十二度,玄枵之次也。山東布政司所屬之濟南府樂安、德、濱三州,皆危分。泰安州、青州府,皆虛、危分。萊州府膠州、登州府寧海州、東昌府高塘州,皆危分。東平州之陽穀、東阿、平陰三縣,北平布政司所屬之滄州,皆須、女、虛、危分。

危十三度至奎一度,娵訾之次也。河南布政司所屬之衞輝、彰德、懷慶三府,北平之大名府開州,山東東昌之濮州,館陶、冠、臨清三縣,東平州之汶上、壽張二縣,皆室、壁分。

奎二度至胃三度,降婁之次也。山東濟寧府之兗州滕、嶧二縣,青州府之莒州、安丘、諸城、蒙陰三縣,濟南府之沂州,直隸鳳陽府之泗、邳二州,五河、虹、懷遠三縣,淮安府之海州,桃源、清河、沭陽三縣,皆奎、婁分。

胃四度至畢六度,大梁之次也。北平之真定府,昴、畢分。定、冀二州,皆昴分。晉、深、趙三州,皆畢分。廣平、順德二府,皆昴分。祁州,昴、畢分。河南彰德府之磁州,山東高唐州之恩縣,山西布政司所屬之大同府應、朔、渾源、蔚四州,皆昴、畢分。

畢七度至井八度,實沈之次也。山西之太原府石、忻、代、平定、保德、岢嵐六州,平陽府,皆參分。絳、蒲、吉、隰、解、霍六州皆觜、參分。澤、汾二州,皆參分。潞、沁、遼三州,皆參、井分。

井九度至柳三度,鶉首之次也。陝西布政司所屬之西安府同、華、乾、耀、邠五州,鳳翔府隴州,延安府鄜、綏德、葭三州,漢中府金州,臨洮、平涼二府,靜寧州,皆井、鬼分。涇州,鬼分。慶陽府寧州,鞏昌府階、徽、秦三州,皆井、鬼分。四川布政司所屬惟綿州觜分,合州參、井分,餘皆井、鬼分。雲南布政司所屬皆井、鬼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