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三章禪的奧妙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禪。不是供我們談論研究的,禪是改善我們生活的。有了禪,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
何謂禪?禪就是自然而然,禪與大自然同在,禪並無隱藏任何東西。
什麼是道?“雲在青天水在瓶”
“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郁黃花皆是妙諦”用慧眼來看,大地萬物皆是禪機,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是前後的山水的內容不同了,悟道後的山水景物與我同在,和我一體,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無礙,這種禪心是何等的超然。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寒盡不知年”;“溪聲盡是廣長舌,山無非清淨身”隨地覓取。都是禪機;一般人誤以為禪機奧秘,深不可測,高不可攀。這是門外看禪的覺,其實。禪本來就是自家風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處充斥,俯拾即得。
悟道的禪師,不是我們想象中枯木死灰一般的老僧入定,真正的禪師,生活風趣,而且更具幽默。
在他們的心目中,大地充滿了生機,眾生具備了佛,一切是那麼活潑,那麼自然,因此,縱橫上下,隨機應化,象風甘霖一般地滋潤世間;有時具威嚴。
有時也至為幽默,這正是禪門教化的特。…玄機比丘尼,參訪雪峯禪師。雪峯問她:“從何處來?”
“從大山來。”
“出也未?”如果出,早這溶卻雪峯。這是説我若悟道,則盛名必將雪峯禪師掩蓋,哪需來向你請教?
雪峯又問:“叫什麼名字?”
“玄機!”
“織幾何?”
“寸絲不掛!”雪峯心想,你真有這個本事嗎?隨口説道:“汝袈裟拖地了!”這時玄機猛然回頭,雪峯大笑説:“好一個寸絲不掛!”太監魚朝恩,權震當朝,一,問藥山禪師:“《普門品》中説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請問什麼是黑風?”禪師並未正面回答,只是不客氣直呼:“魚朝恩!你這呆子,問此何為?”魚朝恩聽了然變,正要大怒,藥山禪師笑道:“這就是黑風吹其船舫了!”靈圳禪師參訪歸宗禪師,問道:“如何是佛?”歸宗禪師説:“不可語汝,汝不信;汝若信,過來吾告汝!”然後細聲貼耳地告訴他:“汝即是!”這些弘化教導的手段是何等的高明,幽默。…有人問大龍智洪禪師:“什麼是微妙的禪?”智洪禪師回答:“風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空中,梧桐落葉飄零;眼前,蕭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問趙州禪師:“此情此景,如何悟人生?”趙州禪師淡淡地説:“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大同禪師與嵇山章禪師在室外品茶。大同禪師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綠樹、藍天白雲説:“森羅萬象,都在裏邊。”章禪師將茶水潑在地上,然後問:“森羅萬象,在什麼地方?”大同禪師説:“可惜了一杯茶。”這就是禪,禪者的態度,禪者的智慧。…一位禪僧向趙州請教:“怎樣參禪才能開悟?”百歲高齡的老趙州像是有什麼急事,匆匆忙忙站立起來,邊向外邊走去邊説:“對不起,我現在不能告訴你,因為我內急。”剛走到門口,趙州忽然又停止了腳步,扭頭對禪僧説:“你看,老僧一把年紀了,又被人稱為古佛,可是,撒這麼一點小事,還必須親自去,無法找到任何人代替。”禪僧恍然大悟:禪是一種境界,一種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禪的悟,是別人無法替代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須自己親口嘗一嘗。
什麼是禪?凡是對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這個題目嚴格説來是有問題的,因為禪是不能講的。
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與思維言説的層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峯頭,略容話會。
為了把禪的境界介紹給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語來説明。
“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啓發人們的智能,引導我們進入更超的自由世界。禪合乎真善美的條件;雖然不容易談,可是要知道什麼是禪,那我們就不能不盡力清楚。
禪者心也,心中有禪,坐亦禪,立亦禪,行亦禪、睡亦禪,時時處處莫非禪也。禪也是頓生的,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人頓悟,得禪意。
古代禪師的喝,那是在教禪;禪者的揚眉瞬目,那也是論禪;一不作,一不食,這是在參禪,趙州八十行腳,這是在修禪;這些典型,都留給後人很大啓示,現分敍幾點,略加介紹。
世界上的大部分宗教,最重視的是信仰,而且不可以用懷疑的態度去追覓教義,但是禪宗在入門時,首先須提起的便是疑情。尤其禪門,更是要有大疑,才能大悟,若是沒有疑情,則等於飽食終,無所用心,絕不會有開悟的時候。
“如何是祖師西來大意?”
“什麼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唸佛是誰?”
…
這些問題,並不是要學禪的人去找資料寫論文,它只不過是要提起禪和子的疑情而已。
疑情起了以後,進一步要用心去修,所謂者枯坐,智者用心。用心是隨時隨地,用全副神去參,並不是在打坐時才是用心參禪,這麼追本溯源的疑下去,問下去,一直到打破沙鍋問到底,則豁然大悟,這種開悟的境界能描述嗎?
很難。
只能告訴大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佛教以為萬法皆由因緣所生,無自,所以是“空”;其説顯然有極大的缺陷,如説緣起空,果從因來,構成此果之因又是由前因所成,如此層層相追,則構成萬法之第一因如何而來?
如仍有諸前因、諸前緣,則非第一因;如無前因,則是無因之果;緣起説既不可採,而談空説有,又同其偏執。
中土的佛學則大量地採用了老莊道體説;也由於收儒道思想以入佛,方能使其思想漸至圓融,以壯大。
佛本是道,並非只是説説而已。
蘭絕塵看來,這兩者本就不應該分彼此,皆是修行之道,只不過路不同罷了,兩者結合很有可能會迸發出另一種異樣的璀璨火花。(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