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六章眾生平等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可以説,在對待生命的問題上,佛教的視野更為開闊,並沒有僅僅侷限於人類本身,以至於佛教子弟遍佈全宇,沒有種族門檻,沒有天賦門檻,只要你願意,你就可以參佛。
佛教的包容一切,只要你願意,你要你肯,苦海永無涯,回頭便是岸。
佛的本生故事“王子飼虎”、“屍毗貸鴿”向信眾們傳達的就是“眾生平等”的教義,為了拯救鴿子和老虎幼子,屍毗王割去腿上的,小王子捨身。
或許,在人類中心主義者看來,這種説教有些不可思議,人的生命價值怎麼能夠與動物相提並論,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嗎?
然而,在佛教看來,眾生平等,任何生靈沒有高下之分,因此,慈悲的對象不只是人類,也包括一切有情眾生。在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需要受到保護的思想前提下,佛教提出慈悲為懷,善待一切生命的觀念。
並以此作為倫理道德的善惡標準,評判和發放眾生在來世輪迴果報的門票,第一善業就是不殺生,凡行善積德者上天堂,入善道;殺生則是十惡不赦的第一條,凡行惡作孽下地獄成餓鬼。
《華嚴經》有云:“於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佛教用一種平等的視角和心態去護持一切有生命的物種——一切眾生,使得佛教沒有其他教派人類中心主義對待其他生命物種的傲慢與偏見。
相對於這裏的佛教的強勢,蘭絕塵上一世所在的宇宙時空,那裏的佛教將不殺生是佛教全部戒條的首戒。
在古中國,中國儒家認為人可以為神、上帝。儒家相信人畢竟有體現至善、上通神明、天人合一的可能。孟子認為:人人皆可以為堯舜;人之趨善,如水之就下。
人有天生的善端,本此善端,便可成德、成聖。荀子認為:途之人可以為禹。程朱理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內聖外王之路,也是把國家、組織的管理權柄最終給聖人。
到陸王心學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心即理,心外無物”也是這樣。而在佛教傳入中國後,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下,佛教收儒家的有教無類也發展出眾生平等這個具有中國特的説法。
儘管佛教的起源來自鄰國的古印度,但它在傳入中國後,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和融合中逐步發展為中國的佛教,佛教的包容顯無疑。
其中的佛論代表了中國佛教的基本特徵,它為佛教的“眾生”觀念注入了新的內容,即以佛作為眾生平等的理論依據,把人類對生命的關愛和平等的理念由“有情眾生”進一步擴展到了“無情眾生”提出了“無情有”的觀點。
通俗的説法就是認為不但一切有情眾生,而且如草木瓦石等無情眾生亦有佛。從中國佛教的圓融觀點來看,不僅人類能夠成佛、有生命的眾生能夠成佛,而且,那些在人們眼裏可以任人宰割、任意踐踏的“無情眾生”同樣具有佛。
從邏輯的角度講,既然佛佛平等,具有佛的有情眾生與無情眾生也平等無礙。因此,在中國佛教的天台宗、三論宗以及禪宗的牛頭宗那裏,眾生平等指的不只是印度佛教中的有情眾生之間的平等,同時也包括有情眾生與無情眾生之間的平等。
《大般涅槃經》道:“一切眾生皆可成佛”認為:“以佛等故,視眾生無有差別。”這一思想被佛教僧眾們廣泛接受以及瘋狂的推崇。
不過《涅槃經》中的眾生指的是有情眾生。
在中國文化的氛圍中,尤其是在儒家的心理論影響下,經過魏晉南北朝有關心與佛的大爭論之後,佛教開始形成有關佛論的系統觀點和理論,在隋唐時期就以創宗的形式宣告中國佛教的形成。
其中,三論宗的吉藏、天台宗的湛然等高僧從中國佛教特有的視角——“圓融”的角度開始探討佛論問題——無情眾生的佛問題。
禪宗的牛頭宗則進一步發展出“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的觀點,把佛與黃花、翠竹平等看待,使眾生平等的理念更為廣泛和充實。
“圓融”是中國佛學的特和神,所謂圓者,積周遍之義;融者,為融通、融和之義。因此,圓融從基本詞義上講,就是圓滿融通,無所障礙的意思。
當然,這種中國佛教的圓滿融通、毫無隔歷的前提是各種事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的狀態和各自的獨立、完整。也就是説圓融是幹差萬別事物之間的相即相入,相攝相容或者説圓滿融通,毫無隔歷。
換言之,圓融強調的是一種對立同一關係,是一切有差別的現象、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關係。
“若就分別妄執之見言之,則萬差之諸法盡事事差別,就諸法本具之理言之,則事理之萬法遍為融通無礙,無二無別,猶如水波,謂為圓融。”儘管從現象上看,世界上存在着千差萬別的事物,但是它們本質上又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整體。
中國佛教的這種“圓融”思想,在吉藏那裏被理解為“一切諸法依正不二”
“二”即是“異”、差別、對立、矛盾。不二,亦即無差異、無矛盾。
《大乘義章》解釋説:“言不二者,無異之謂也,即是經中一實義也。一實之理,妙理寂相,如如平等,亡於彼此,故云不二。”
“如如”是真如之意;亡於彼此即無分別之意;實義則指宇宙萬物的實相。因此,一切現象的真如、實相離一切差別相,而是超越二與不二的分別,一如無二、平等無二。
吉藏在這種“如如平等,亡於彼此”的基礎上推論出無情眾生也有佛的觀點。吉藏論證説:“以依正不二故,眾生有佛,則草木有佛。
以是義故,不但眾生有佛,草木亦有佛也。若悟諸法平等,不見依正二相故,理實無有成不成相,假言成佛。以此義故,若眾生成佛時,一切草木亦得成佛。
吉藏在這裏明確地表明,一切眾生都是處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因果關係中,離開無情眾生,有情眾生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生命主體同生命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天台宗的“圓融”思想是通過智顫“一念三千”説體現出來的。
“一念三千”是“一念心具三千世界”的略稱。所謂“一念”在智顴那裏指的是一念心、一心,即心的一念,是心念活動的最短時刻,用佛教的概念就是“一剎那”那麼“心”又是何物?智頗在《摩訶止觀》指出“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法也就是實相、真如。
至於“三千”或“三千世界”智額解釋為: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