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十一章迎鑾軍演威懾唐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直有一個兄弟經常投我紅票,他就是緋紅燈籠,三哥不淡定~)——————自九月九,李重進被迅速平叛,之後安友規等人投降,將揚州城內內兵力分佈,還有糧草的囤積的情況直接報告給了趙德昭,趙德昭就讓陳思諱等人暫時打理揚州事務,然後派人北上*將揚州平叛一事告訴給趙匡胤。

揚州被平定、李重進不治身亡的消息傳回了東京開封府,趙匡胤一再驚歎兒子趙德昭的表現,然後朝廷之上對梁郡王以欽差處理李重進叛亂一事非常驚歎,而王樸等人誇讚皇長子仁義,只誅首惡,其餘之人招降之,揚州的局勢迅速平定下來,百姓也免遭戰火摧殘,而淮南也保證了軍備的齊全,若是稍有差池,則會被唐國趁虛而入。

諸位大臣在廟堂商議之後,則趙匡胤下旨准許趙德昭繼續巡視淮南江北十四州,然後在鑾進行軍演。

安友規被任命為滁州刺史,其餘有功之人皆封賞,而翟守珣則被徵召入開封,趙匡胤先前以李處耘平定李筠之亂有功,升任羽林大將軍、宣徽北院使,而自從李重進死後,則下詔任命李處耘為揚州知州,即赴揚州任。

平叛結束之後,趙德昭巡視揚州城的城防、民情輿情、耕種收穫、商業以及其他。

趙德昭、趙信、萬松、無庸子以及他的徒弟巫小五五人在揚州城內以考察民情為由,微服私訪,一路沿着揚州主街道,去了自家的廣味酒樓。

在路上,萬松一直走在最後頭,對於揚州,他再悉不過了,當年揚州城乃是楊吳之國都,而萬松的家也在揚州。對於那段記憶,是他這一生當中再也不想提起的往事。

而他怔了一下,眼前的揚州飽經戰火,已經不是二十三年前的揚州。

萬松搖搖頭,摒除雜念,然後跟着趙德昭四人走向廣味酒樓。

京城之中大多數人都知道廣味酒樓是趙德昭的產業,而李重進知道是知道,可是他也不會在意一間小小的廣味酒樓。

五人步入廣味酒樓,自從揚州廣味酒樓開店之後,他未曾到訪,今一番考察。

趙德昭在用過自家酒樓的食物之後,然後慨道:“若不是自己此番計劃得當,恐怕後是吃不上這類美食了。”而眾人停止了笑容,無庸子道:“殿下,今高興,而且李賊已經身死,今只談樂事,殿下酒樓的食物不錯,老道我已經很久沒嘗過了。”趙德昭八卦道:“道長,小五郎,你們是怎麼認識的?”無庸子老臉嫣紅,然後笑道:“這個當初在滁州閒逛之時,聽聞百姓口中稱呼當地有一個義賊,名喚“幻世神偷小五郎”而且小五郎每次跟我手之後,都輸了,所以這他才拜我為師。老道就是收了一個徒兒,殿下取笑了,我師父可是收了好幾個徒弟,而我如今只有一個徒弟,雖説資質平凡,可是對我老道的胃口。哈哈——”

“師父,哪有啊,你是求着我讓我拜你為師的。”無庸子瞪了一下巫小五,然後巫小五收回無辜的目光,然後餐桌之上無庸子就把遇見巫小五一事説給了趙德昭一聽,之後趙德昭就提議讓無庸子將此人放在自己身邊,他身邊正好缺這樣幽默、有用之人。

“巫小五郡王的美意。”

——————而唐國江寧城,一水分隔、一南一北。

李璟從下面收集到的情報稱:九月九,李重進兵變身亡。

收到此奏報,李璟暗道幸虧自己的先見之明,不與宋國抵抗,不然怎麼死得都不知道。

因此整個朝廷上下都稱讚李璟聖明,李璟一高興,得意洋洋起來。

不過有一人卻對朝廷的局勢到危急,此人為“林虎子”説起他的本名,為“林仁肇”當年在淮南一戰之中,逆風火燒正陽橋,差點傷害了趙匡胤的命。

此刻他出列道:“陛下,如今宋國安穩,可是局勢不利於我大唐,若是宋**隊南下,則江寧府不保啊,不如讓臣等率領軍隊駐紮於潤州,時刻防備宋軍南下。”李璟素知林虎子的威名,他當下思索一番,覺得他的建議不錯,也只好放任他潤州駐守,防備宋軍南下。

“你去潤州,潤州為江北渡口,如今揚州安穩,只是…好吧…防備也好,不過你要聽從朝廷的安排,切莫私自動兵。”

“臣領旨!”之後李璟為防萬一,又派馮延魯和自己的兒子李從鎰離開江寧府,去揚州趙德昭那裏覲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月半,天氣微涼,而此刻趙德昭一行人住在原先李重進的府上,李重進家人已經搬離此處,在趙德昭的安排之下,避免了他們慘死的局面。而李家人恩戴德,多謝他手下留情。

節度使府上,趙德昭忽然收到了宋軍探子來自潤州的軍報,前幾唐國將領林仁肇已經率領朝廷一萬兵馬駐紮於潤州,而揚州正對南方即是潤州【鎮江】。

幾人正在討論政務軍事,而趙信等人認為不如此刻南下直取潤州,而趙德昭則搖搖頭,雖説淮南已經平定,可是唐國實力仍舊強大,不可小覷,而無庸子也堅持趙德昭的想法。

趙信道:“殿下,唐國已經往潤州增兵,並且調去了一員虎將。此虎將為林仁肇。在淮南一戰中,此人甚是勇猛,我曾經對敵於他,都只能勉強打個平手。”萬松道:“確實如此,當年他差點傷害陛下。若是他不請自來,我定當要出面會會他。”無庸子則道:“原來是他,林仁肇此人會是我大宋勁敵,有他在,我大宋軍無法立拔潤州,若要攻取潤州,速戰速決不能行。因此從長計議。老道以為,至少需要五到十年做準備,並且造戰船,訓練水軍,攻取江南,無水軍不行。”趙德昭道:“道長所言甚是,如今宋延渥掌握我大宋水師,此番我離京巡視之一就是看看我大宋的水師如何,是否縱橫於江海之上,與那唐國想必,不知道是否能夠比肩與之。”

“水師固然重要,不過老道我曾經遇上一人,他叫樊若水,或許他可以幫殿下解決難題。”

“樊若水,道長認識嗎?”聽得無庸子提起樊若水,趙德昭一下子就記起了這個名字。樊若水,趙德昭並不陌生,前世大宋就是依靠此人獻計獻策,在父皇趙匡胤面前獻出鋪設浮橋之計,才得以順利滅唐。如今趙德昭從無庸子口中聽説了此人,他一想,若是找到樊若水,則滅唐可行。

不過眼下,據説樊若水好像在某家寺院出家,趙德昭真的佩服此人,蟄伏好幾年時光,消磨歲月,暗中考察長江水文情況,當時身為唐國人的他,投靠敵國宋國也是一個勇氣,而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順應統一大勢,作出的犧牲,令民族自豪。

然而他現在知道樊若水的大概位置,暫時也不想去找他,就跟無庸子説以後能夠用上,無庸子也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