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虜家不解漢兒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大將軍,《雍州政報》上説岐山有鳳凰來朝,鳴叫三去,是為大吉瑞兆。”樸端起茶杯,先輕輕地聞了聞,再細細地品嚐了兩口,最後在悠悠回味中突然冒出一句。
《雍州政報》是從《雍州刺史邸報》轉化而來的。在經過幾年的運作之後,北府各報紙是大淘沙,有不少很快消失,也有很多歷經風雨後越發的興旺。做為一州的官報,而且是首要之州的官報,《雍州刺史邸報》無論是影響還是質量都只在《武昌公府邸報》之下,後來它改名成了《雍州政報》,和《武昌公府邸報》改名而來的《民報》穩做北府政務地邸報的第二和第一把
椅。
“又有瑞兆?”曾華剛剛喝完手裏茶杯裏的茶水,聽到這話,心裏不由地一愣,盤桓了幾息才回過神來“《雍州政報》也開始鼓動上書擁我自立?”
“是的大將軍。”樸是這一系列行動的幕後策劃人,自然知道這些底細。這十幾,北府各地不約而同地發現瑞兆,而且都是新主當立、改天換地的祥瑞。一時長安等地羣情洶湧,工、商、農、兵各舉代表,紛紛上萬民書,請求曾華順應天意,立尊位以撫萬民,定四方。估計再過些時候,路遠的秦州、益州、幷州、梁州、朔州和涼州都會有祥瑞吉兆和萬民書送上來,上尊號,請自立。
“現在《雍州政報》也出手了,這動靜有點大了。”曾華既不高興。也不惱怒,只是淡淡地説道。
“大將軍,既然要大造聲勢,各州的政報絕對是不能少,接下來會是各軍報、商報、學報等邸報跟進,現在最熱情地是軍中和各大學堂,要不是我暗中打過招呼,將你的話傳了出去。他們恨不得到三台廣場上書請願。”樸笑眯眯地答道。
曾華輕輕地端起茶壺。將樸和自己身前的茶杯倒滿。看着茶香就着熱氣慢慢地飄了起來。曾華不由地了一口氣,讓清香充滿自己的肺部,回味了好一會才意猶未盡地説道:“軍中的情況我倒是知道,怎麼各學堂也是如此的心切?”
“大將軍,這個你就有所不知。”樸依然一邊微笑着品茶,一邊輕鬆地回答道:“眾所周知,各學堂出來的人多是充任各地官吏。這些各地的學子能報考我北府學堂。多是想幹出一番大事業來。今天下大勢過半盡在我北府之中,如果再立新朝,自然能有一番新氣象,其中地奧秘玄機這些學子自然能知,怎麼不心熱。何況這些學子多是北地遺民,對江左地態度説不上太壞也説不上太好。而大將軍你這十年在北府所做所為,絲毫不亞於前魏武帝那安定乾坤地千秋大功,甚至還有人將大將軍與高祖光武帝相提並論。”想不到自己還有這等威望?曾華不由笑了笑。也許自己會造勢吧。光復關隴幷州。逐胡騎於朔方,定拓跋於陰山,平柔然於漠北。安西域於絕外,這一樁樁都是光耀青史的大功,加上自己屬下的各邸報拼命為自己搖旗吶喊,功績當然是直追前賢,至少江左朝廷相比之下就比較難堪了。既要會立功,也要會表功,這是曾華在以前那個世界裏深刻理解到的真理。
一高一低,自然讓人知道該如何選擇了。從漢末動盪開始,改門換廷的事可沒少見,從前魏受禪於前漢,再到司馬氏入主,最後晉室南渡,中原換旗比換衣服還快,這百多年裏,上到世家豪強,下到寒門士子,早就練出眼力勁來了,也知道該如何“順應天意”
“也行,我們不能光説不練。這民情洶湧我們也是沒有辦法制止的事情,該讓天下看看。至少要讓江左知道,我曾華在北府還有點基礎,百姓多少還是向着我。要是他敢拒絕我的上表提議,我也不怕和他來個一拍兩散。不過這《民報》是最後地底線,要是《民報》也出了聲就説明我是鐵了心要自立,到時迴旋的餘地都沒有。”曾華想了想説道。
“這個屬下自然曉得。除了《民報》繼續不表態,我還打算讓聖教的《真知報》,佛門道教的《佛門啓事》和《道門啓事》也來湊個熱鬧。”樸喝完手裏的茶,舒了一口氣説道。聖教和曾華就是穿一條褲子的,自然會萬分支持,佛教道門被北府捏在手裏,要它圓它不敢扁,自然能一個聲音説話。而且這三家在天下百姓心中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佛教道門,在北府以外的影響力不亞於聖教在北府地程度。
“好地,素常先生辦事,我自然放心的很。”曾華笑言道。
||::習和脾氣,也不在乎你這點謙虛。
“大將軍,你説桓公能接受你地上表嗎?”又品了一會茶,樸開口問到另一個問題去了。
“桓公是個好名之人,如今這天下形勢他也明瞭。如是真的順從江左朝廷意思調過頭來與我北府相爭,他恐怕和殷浩的下場差不多。桓公如此聰明之人,自然不會成了江左的馬前卒。”曾華聽到樸的問話,知道樸還有點擔心。要是桓温看破曾華的意圖,一心向着朝廷,拒絕曾華的上表,這事就有點難辦了。
||::報中好好研究過這位荊襄諸侯。樸從曾華的話中已經聽出來了,曾華還有另外幾句話沒有講出來。在明眼人心裏,桓温也許是個志高才疏的人。不過他善於把握機會,也更善於利用機遇為自己牟取利益。
看到樸的眼神,曾華知道他理解自己地意思了。通過前些年與桓温接觸。曾華已經知道桓温不是那種大公無私的人,跟自己心中匡扶乾坤的偶像-嶽穆、文天祥不是一個檔次。你看他這幾年的行事,無不是打着北伐的旗號擴充自己的實力,提高自己的威望。在曾華看來,桓温的所作所為無不是跟歷史後面地那個劉裕所做地一樣,不過人家老劉手段要狠辣果斷得多,遠不是有賊心沒賊膽地桓温所能比的。
曾華在書信中已經明白地告訴桓温,如今天下的名分和大義都還在江左朝廷那裏。咱們哥倆都還是不要打問鼎的主意。還是老老實實做個位極人臣的“周公”想了一下曾華的話裏話外的提示。樸點了點頭,大致明白了曾華地意圖。曾華表桓温為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並表示如果不夠還可以為桓温再加個丞相一職,而自己只要個大將軍、都督征討鎮撫諸軍事,這就表明了讓桓温居內,自己居外,一副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的勢態。
都督中外諸軍事一般指的是總領中內外諸軍。也就是總管江左都城-建業的防務事宜。雖然現在建業
中內外諸軍沒有多少人馬,也不可能直接聽從桓温的調遣,但是這個虛銜意味着桓温不但可以得到極臣的威望,還可以名正言順地把手伸進建業和朝堂。
而曾華要求給自己請個大將軍、都督征討鎮撫諸軍事,意思就是代天子行征伐之權,安撫各地,與桓温一個在內一個外,各持一方。平分秋。一起為大晉天下護航保駕、添磚加瓦。
要是桓温不答應的話,以北府現在的聲勢和實力,曾華完全有資本撕破臉面。自立單幹。但是一旦北府雄兵南下,第一個頂雷當炮灰地就是挨着北府地荊襄。既然曾華願意保持原狀,大家又何必翻臉呢?反正滅了燕國,收復的那些地方也不會便宜給荊襄,與其讓給江左壯大實力,還不是給了北府,反正他已經是一隻老虎,再多兩、三個州對荊襄來説結果都是一樣。
“至於桓公其它的想法,我就不得而知了,也不好妄加猜想,呵呵。”曾華微微笑了笑,邊説邊搖頭。桓温肯定不會心甘情願,但是現在形勢人,荊襄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其實這樣地結果對於荊襄和桓公來説是最好的結局,説不定還可以成三國鼎立之勢。”樸接言道,臉上也滿是笑容。
“三國鼎立之勢?”曾華不由大笑起來。
||。頭喝了一口茶,然後忍不住也跟着大笑起來。
過了好一會,樸轉移到另外一個話題上去了。
“這期《玄學報》和《正知學報》發表了幾篇文章,對大將軍西征債券還本派息這件事甚是不滿,説大將軍這是以利引誘百姓窮兵黷武。”
“窮兵黷武?”曾華不由啞然一笑“看來是前漢武帝把他們搞怕了。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這可是先知老子在《道德經》所説的,在學子們中頗有影響。”
“一打仗就要死人,而我華夏曆經兵火,已經是大傷元氣,是生休養息恢復元氣的時候了。”曾華轉而悠悠地説道“戰亂了那麼久,天下百姓都渴望安定,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
“大將軍不必在意,現在是定亂立國時期,自是兵興時期,只有強兵盛革才能靖平四海,重鑄太平。這些酸儒不知輕重緩急,只是在那裏胡言亂語。”樸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