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就在他困惑茫之際,已走到書房門口的胡宗憲卻又站住了腳,轉身問道:“聽説你讀過書?”
“胡朝奉教我的。”阿狗答説“識得幾個字,不敢説讀過書。”
“聽你這兩句謙虛的話,倒真是讀過書的。”胡宗憲指着茶几説“你不妨看看書、解解悶。”舉動言詞越發詭異了。阿狗怔怔地目送他的背影消失,發了一會呆,驀然意會;三腳兩步走到茶几前面,抓起那本書細看。
書是攤開着的,翻過來看封面,籤條上題着:敕撰《太平廣記》六個字。阿狗恍惚記得聽胡元規談過,宋朝有四部大書,每部都有幾百上千卷,如果真是宋版而又完整無缺,是很值錢的東西。倘有人拿這些書來當,便是大客户上門,應該請到櫃房裏來議價。
然而《太平廣記》是部什麼書?阿狗卻完全不知。翻到第一頁看,只見印着分類總題,名為“豪俠”;再看攤開着的那一頁,第一行是“卷一九五”;第二行是“紅線:楊巨源撰”他看過戲文《紅線傳》,只記得紅線是位飛檐走壁、來去無聲的俠女,卻不甚記得其中的情節。因而掩卷沉思,希望喚起回憶,誰知就在將書合攏的當兒,掉下來一張紙條,上寫六字:“八月初九閲畢”;墨沈猶新,認得是胡宗憲的筆跡,再算一算子,不由得大為驚奇——這天正是八月初九。
於是一連串的疑問和想像,在他心中浮鋪,恍惚意會到,胡宗憲暗示他看的,正是這篇《紅線傳》——這篇小説中説:唐朝潞州節度使薛嵩,有個兒女親家,是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由於患了肺熱症,想移鎮河東。因而不顧姻親的情分,召募勇士,打算併高的潞州“納其涼冷,可以延數年之分。”薛嵩的勢力不敵田承嗣,得此信息,夜憂悶,計無所出。他家有個青衣侍兒紅線,善彈月琴,又通經史;薛嵩重用她執掌機密文書,號為“內記室”此時見薛嵩好些子寢食不安,叩問心事;薛嵩長嘆一聲,將田承嗣的陰謀,細細告訴了她。
紅線以為不足為憂。要求薛嵩準她到田承嗣駐節之地的魏城一行。往返七百里,不須十天半個月。初更啓程,五更復命,只須大半夜的功夫。
薛嵩知道她是異人,姑且聽她所為,果然五更將盡“忽聞曉角冷風,一葉墜落”紅線從魏城回來了。
據紅線説,她在夜午過後不久,便到了魏城,直入田承嗣的卧室,取了他枕頭邊的一個金盒歸來。換句話説,前佩着“龍文匕首”的紅線,是留下了田承嗣的一條命。
打開金盒內看,內中貯着田承嗣的“八字”這是再也確鑿不過的證據。薛嵩喜不可言,當即親筆寫一封信説:“昨夜有客從魏中來,雲自元帥牀頭獲一金盒;不敢留駐,謹卻封納。”將金盒封在信中,遣派專使,馬不停蹄地送田承嗣。
到達魏城,已經半夜,而田承嗣正為無端失去了金盒,大事搜索,得一城憂疑,惶惶不寧。薛嵩的使者,用馬鞭叩擊府門,要求立刻晉見。見到田承嗣,送上信和金盒,田承嗣驚得幾乎厥倒。第二天備辦重禮,專函道謝,向他的兒女親家道歉並保證,決不會侵犯潞州。
看到這裏,阿狗恍然大悟,胡宗憲是要找一個“紅線”!可是疑問亦與之俱生,他要做“薛嵩”何不明言?為什麼藏頭尾,幹此曖昧行逕?
想到這裏,他的心反而靜下來了。因為他發現胡宗憲是拿一種真正認為“後生可畏”而不願用對“廝養卒”的態度來看待他的心情相待,既然如此,就無須哀詞相懇,更無須痛哭陳情,只要平心靜氣地涉好了。
話雖如此,心頭思緒如麻,不相干的細務瑣事,次第奔赴心頭。好久、好久以後,他才想通了一切,下定了決心。
於是,他踏着安詳的步伐走出書房。靜悄悄的走廊和院子,不知何時,一下子湧出來好些人,悄無聲息地各據要路,是如臨大敵,毫不放鬆的景象。
阿狗微意外,毫不驚慌,反覺得有這一戒備森嚴的情況,可以證明胡宗憲已有周密的部署,因而也就對自己將要展開的作為,更有信心了。
“管家在哪裏?”他站住腳,朗聲相問。
“李大爺!”有個中年漢子應聲而前“有什麼吩咐?”
“不敢當!”阿狗答説“有兩件事麻煩管家。第一、我有個伴當,名叫喜兒。託管家到轅門外,照牌下問一問,如果在那裏,就煩管家帶他來。”
“是!第二件呢?”
“第二件是,我即刻要見總督。”
“這——”那管家面有難“我家老爺肯不肯接見,我不敢説。”
“那不要緊,要緊的是,有句話必得跟總督説清楚。只要這句話説清楚,總督一定接見。”
“噢!有這樣的事?”
“一定會有這樣的事發生。總督知道,只要你肯通報,總督怎麼忙,也得出功夫出來敍一敍。”聽他説得這樣有把握,那管家便如言照辦。不久,喜兒由衞士領了進來。阿狗關照他即刻回桐鄉通知張懷,説事情辦得很順利,所以必須留在嘉興;桐鄉方面,請他會同張義勝等人盡力維持。
接着,胡宗憲回到書房,阿狗要求眾人迴避,胡宗憲也答應了。看清楚了周圍確無第三者,他才把那本《太平廣記》拿到手裏,微笑着注視胡宗憲,卻不開口。
胡宗憲亦報以會心的微笑“這是部很有趣的書。”他説“是不是?”
“還是部宋版,拿到典當裏,至少可以當三百銀子。這樣珍貴的書,別人都是用錦套子裝起來,當擺飾看的;不像大人這樣,隨便拿來看着消閒。”
“書原是要人看的。”胡宗憲問道“你想來看了?看的哪一起?”
“就是大人剛看完的那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