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父亲也有不舍但并没有像母亲那样表现出来。
就像他安母亲时说的话「又不是生离死别,每个大学生都要经历这一遭。」在父亲眼里这仅仅是一次简短的离别,又不是永绝无期。
当然了,父亲对我的关心,虽然不说,却总用行动表现出来,私下里总是问钱够不够,时不时地掏出张百元钞让我帮他买烟,剩下的都给了我,我知道父亲这是变相的给我零用钱。
这种有些不言的关方式总是体现在不善言辞同时又羞于表达的人身上,比如说父亲。
父亲崇梁远是学医的,以前读本科硕士都是在离家很远的城市,也就在医院实习后当上医生,后来被医院派到宁南省(现在家所在的省)的省会城市在那里读了博。
后来回到江州市(我家所在的城市)医科大第二附属医院任职到现在。
所以父亲对于离家求学没有什么惜别之情。
也许是父亲曾经的经历,要知道父亲求学的年代别说视频电话,就是打个普通的长途电话都没那么容易。
所以相比于在通信发达的今天,对于这种‘背井离乡’式的负笈求学,父亲就更不担心了,或许在他的眼中这只是对我的一次小小的试炼,迈向成与成人的必经之路。
母亲杜婉素和父亲是经人介绍认识的。
母亲从小到大没怎么出过宁南省,甚至是江州市。
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大学上的是江州师范大学,就是以前的江州师范学院。
印象里母亲出省出市,要么是我们一家放假一起去旅游,要么就是母亲任教的学校外派出去调研学习。
所以对于母亲来说到北京上学的我,彷佛是身处天涯海角般遥远,各种不舍就溢在外,我虽然和母亲一样不舍,但母亲是女人,我是男人,我不可能像母亲那样强烈的表现出来,只能默默地在心底。
收回思绪,眼睛重新调节焦距,目光又定格在手机上的那张合照上。
这是父亲用小两万的索尼单反拍的,像素很高很还原。
我和母亲相拥着站在学校花园里的草地上,后方是两三米高的诫言石,上面镌刻着不知出自于谁手的箴言,深红的涂料抹在凹陷的刻痕中,在光下的照耀下有些乍眼。
彷佛上面的什么内容都不重要了,只有那跳的彩和不羁的刻痕,在光线的变动下时隐时现。
我能看到她那光洁的额头上的点点香汗,连翘的睫都瞧的分明。
那双悉的桃花眼水微恙,由于刚刚运动过,眼周泛起醉人的红晕,只有眼角那几丝细密的鱼尾纹在诉说着女人已不再年轻。
我最喜母亲丰润的双,微微上翘的角带着说不出的风情。
下面是小巧多的琼鼻,虽然不像电视里的明星那样,经过刀子的改造后无比立,但是可无比——这么多年来,她们像是一成未变。
我还记得,那天母亲认真仔细的化了点淡妆,皮肤依旧白皙紧致,丰腴的鹅蛋脸上泛着柔美的光泽。
记得那个时候母亲刚过四十,虽然已不再年轻,但岁月除了带走属于少女的青,也留下了成的风韵。
母亲并不是那种特别惊的相貌,不会给人第一眼的那种惊喜,但是特别耐看,致的五官组合在一起,好像就是让人一遍遍的去推敲,看的越多越入。
从小到大近20年,我最看不烦的就是母亲这张柔美白洁的脸,她总是怀疼的看着我,这也是我从小就比较粘着母亲的原因之一。
我的本科是在北京读的,至于是哪个学校,我只能说不是顶尖,但也不错,毕竟这里的双一院校比之普通科校不知多出多少。
为了离家近一点,研究生上了邻省省会的一所211理工大学。
我家所在的宁南省江州市是普通的地级市,从学校到我家没有直达的高铁。
通常我回家要先乘高铁到宁南省的省会中转站,再转乘大巴或是火车回江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