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墓地和法院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二oo二年四月十五下午三时,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在穿越上海沪太路、灵石路的道口时突然摔倒在马路中央,不省人事,脸鲜血。路人立即打110专线电话报警,很快就有救护车把他送到附近的同济医院抢救。

老人在离危险后被包扎,瘦削的脸上着绷带,绷带上渗着血迹。白发凌,衣衫不整,言语迟钝。医务人员一时问不清他的身份、住处,便让他一个人蜷缩在病上,等待家属来寻找。但是,他们估计,这更可能是一个没有任何人来寻找的年迈汉。

这就是我爸爸。

那天,爸爸、妈妈一起上街,妈妈拐到一家杂货店买东西,爸爸不愿意在店门口等,就独个儿穿越马路回家了。妈妈在店里,完全不知道路上发生的一切。她只知道爸爸已经回家,便放心地一家家商店连着逛,这是她一生中最后悔的一次逛街。

终于,躺在病上的爸爸发出了轻微的声音。护士一听,是一串号码,而且听起来很像是电话号码。照着一拨,找到了我的弟弟。

当时,我在北京,我的子在另外一座城市。等到我们回到上海,知道情况后急急赶去探望,爸爸居然能起身,站在那里接我们。

摔了一跤,一番折腾,本来已经是一把骨头的爸爸显得更清瘦了。他穿了一身旧中山装,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住了包伤口的纱布。我摘下他的帽子看了看,便问起出事那天的种种细节。爸爸口齿清晰地叙述着,我听了一会儿便开始走神,总觉得今天的他,是从远处走来的。

远处?哪儿呢?我疑惑了。

我一遍遍重新打量着爸爸,终于明白,问题出在那身旧中山装。爸爸这些年像一般老年人一样一直穿那种休闲式的布夹克,我们看惯了,今天,他大概怕自己受伤后的衰相让我们担懮,纔特地换了一身旧制服。这一换,他就回到了三四十年前,那时的他,基本就是这个模样。而且…

我从椅子上猛地站起身来,一步走到爸爸跟前,用手去摸他穿着的旧中山装,特别是摸那肩。妈妈在旁解释道:“他受伤后怕冷,这件旧衣服厚一点。”我的手已经摸到了旧中山装肩上的那块漆渍。不错,深棕的,像台湾地图!

我再一次打量了一下爸爸,轻轻叹一声:“这衣服,四十多年了!”

“四十多年?”我子大吃一惊。

“那时他被选为人民陪审员,做了这套制服,穿上的第一天就沾上了这块漆渍…”我想说下去又语了。我不能当着爸爸的面告诉子“文革”中爸爸曾在隔离室几次索要这套制服,准备穿着它自杀。

但我还是说了下去:“一九六八年我下乡前到隔离室与爸爸告别,爸爸就穿了这套衣服,人也像现在那么清瘦,这也三十多年了…”我这一说,爸爸和妈妈像突遭雷击一般,剎那间成了泥塑木雕。

爸爸终于回过神来了,低头看了看这套旧制服,自言自语地问:“是这一套?”我面对穿了这身旧制服的爸爸,抑不住要说一句话,这是几十年前面对这身制服时该说而没有说的。我说:“爸爸,你很了不起,面对暴力,强硬不屈。”爸爸眼中又出现了我们过去见过的神采,但很快又黯下来了,他轻声说了一句:“我这种态度苦了你们,苦了全家。”

“没有!”我说“你和叔叔带了头,我们也跟着一路强硬下去,反而简单了。”我与爸爸常常见面,但与这套制服的最后一次见面却隔了整整三十四年。那次站在这套制服前的我强硬到什么程度,本已淡忘,不久前却被胡锡涛先生的那篇回忆文章重新搅起。现在连我自己也无法想象了,一个立即要以自己的体力劳动养活八口之家的年轻人,怎么可能会在下乡前的极度卑微、极度饥饿中,坚持最后一分锺的学术立场,读完最后几页英语经典?

这真是二十二岁的我?

“你下乡前一天到隔离室来看我,手里还拿着一小束白花。”爸爸说。

“白花?”我完全忘了。

“造反派指着那束花对你说,不能给打倒对象献花。你说,你是到古北公墓去献给叔叔的。”这下我想起来了,说:“是的,匆匆忙忙看了你,就去古北公墓。当时觉得路很远,要换公共汽车,中间在虹桥路上等了很久,冷得缩肩跺脚,就是现在上海市中级法院那里…”

“中级法院搬到那里去了?”爸爸问“我做人民陪审员的时候,中级法院在福州路外滩。”他这么一说,我又想起,家里谁也没有见过他在法院当陪审员的样子,只记得他穿着这套制服做“被审员”不是被法院审“文革”时期没有正规法院。他的法院在外滩,那简直是一个太远的梦了。

我又看了一下爸爸。爸爸垂着眼,但制服看着我。

眼前是一九六八年冬天的图像。两个血汉子,两个余家长辈,一头是隔离室,一头是墓地,我站在中间,寒风刺骨,手上拿着一小束白花。

现在,这地方造起了一座法院。

法院…

如果一直有真正的法院,灾难能避免吗?

爸爸对此历来悲观。

我比他好奇。为什么法院恰恰造在隔离室和墓地中间?为什么正好出现在一九六八年冬天我缩肩跺脚的地方?

曾有很多朋友一再鼓励我,到法院起诉诽谤者。理由是:任他们猖狂,天理难容。

也有很多朋友反对起诉。理由是:让他们出名,何苦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