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季氏第十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疏]o正义曰:此篇论天下无道,政在大夫,故孔子陈其正道,扬其衰失,称损益以教人,举《诗》、《礼》以训子,明君子之行,正夫人之名,以前篇首章记卫君灵公失礼,此篇首章言鲁臣季氏专恣,故以次之也。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曰:“颛臾,伏羲之后,风姓之国,本鲁之附庸,当时臣属鲁。季氏贪其土地,灭而取之。冉有与季路为季氏臣,来告孔子。”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孔曰:“冉求为季氏宰,相其室,为之聚敛,故孔子独疑求教之。”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孔曰:“使主祭蒙山。”且在邦域之中矣,孔曰:“鲁七百里之封,颛臾为附庸,在其域中。”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孔曰:“已属鲁,为社稷之臣,何用灭之为?”冉有曰:“夫子之,吾二臣者皆不也。”孔曰:“归咎于季氏。”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马曰:“周任,古之良史。言当陈其才力,度己所任,以就其位,不能则当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包曰:“言辅相人者,当能持危扶颠。若不能,何用相为?”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马曰:“柙,槛也。椟,匮也。失虎毁玉,岂非典守之过?”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马曰:“固,谓城郭完坚,兵甲利也。费,季氏邑。”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孔曰:“疾如女之言。”舍曰之,而必为之辞。孔曰:“舍其贪利之说,而更作他辞,是所疾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孔曰:“国,诸侯。家,卿大夫。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患政理之不均平。”不患贫而患不安,孔曰:“忧不能安民耳。民安则国富。”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包曰:“政教均平,则不贫矣。上下和同,不患寡矣。大小安宁,不倾危矣。”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孔曰:“民有畏心曰分,去曰崩,不可会聚曰离析。”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孔曰:“干,楯也。戈,戟也。”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曰:“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后季氏家臣虎果囚季桓子。”[疏]“季氏”至“内也”o正义曰:此章论鲁卿季氏专恣征伐之事也。
“季氏将伐颛臾”者,颛臾,伏羲之后,风姓之国,本鲁之附庸,当时臣属于鲁,而季氏贪其土地,灭而取之也。
“冉有、季氏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者,冉有、季路为季氏臣,来告孔子,言季氏将有征伐之事于颛臾也。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者,无乃,乃也。尔,女也。虽二子同来告,以冉求为季氏宰,相其室,为之聚敛,故孔子独疑求教之,言将伐颛臾,乃女是罪过与?与,疑辞也。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者,言昔者先王始封颛臾为附庸之君,使主祭蒙山。蒙山在东,故曰东蒙。
“且在邦域之中矣”者,鲁之封域方七百里,颛臾为附庸,在其域中也。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者,言颛臾已属鲁,为社稷之臣,何用伐灭之为?
“冉有曰:夫子之,吾二臣者皆不也”者,夫子,谓季氏也。冉有归其咎恶于季氏也,故言季氏伐,我二人皆不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者,周任,古之良史也。夫子见冉有归咎于季氏,故呼其名,引周任之言以责之。言为人臣者,当陈其才力,度己所任,以就其列位,不能则当自止退也。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者,相,谓辅相。焉,何也。言辅相人者,当持其主之倾危,扶其主之颠踬。若其不能,何用彼相为?
“且尔言过矣”者,尔,汝也。汝为季氏辅相,而归咎于季氏,自是汝之言罪过矣。
“虎兕出于柙,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者,此又为辅相之人作譬也。柙,槛也。椟,匮也。虎兕皆猛兽,故设槛以制之。玉皆大宝,故设匮以藏之。若虎兕失出于槛,玉损毁于匮中,是谁之过与?言是典守者之过也。以喻主君有阙,是辅相者之过也。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者,此冉有乃自言伐颛臾之意也。固,谓城郭完坚,兵甲利也。费,季氏邑。言今夫颛臾城郭甲兵坚固,而又近于费邑,若今不伐而取之,后世必为季氏子孙之忧也。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之,而必为之辞”者,孔子见冉有言将伐颛臾之意,故又呼冉有名而责之,如汝之言,君子所憎疾。夫以舍其探利之说,而更作他辞,是所疾也。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者,此下孔子又为言其正治之法,以示非臆说,故云丘也闻。国,谓诸侯。家,谓卿大夫。言为诸侯卿大夫者,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但患政理之不均平也。
“不患贫而患不安”者,言不忧国家贫,但忧不能安民耳。民安则国富也。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者,孔子既陈其所闻,更为言其理。盖言政教均平,则不贫矣。上下和同,不患寡矣。小大安宁,不倾危矣。如上所闻,此应云“均无寡,安无贫”而此乃云“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者,见政教均平,又须上下和睦,然后国富民多,而社稷不倾危也,故衍其文耳。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者,言夫政教能均平和安,如此,故远方之人有不服者,则当修文德,使远人慕其德化而来。远人既来,当以恩惠安存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者,谓冉有、季路辅相季氏也。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者,谓不修文德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者,民有异心曰分,去曰崩,不可会聚曰离析。言国内之民又不能以恩惠安抚,致有异心,不可会聚,莫能固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者,谓将伐颛臾也。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者,萧墙,谓屏也。萧之言肃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孔子,圣人,有先见之明。见季氏家臣擅命,必知将为季氏之祸,因冉有言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故言吾恐季孙之忧不远在颛臾,而近在萧墙之内。后季氏家臣虎果囚季桓子。
o注“孔曰”至“孔子”o正义曰:云“颛臾伏羲之后,风姓之国”者,僖二十一年《左传》云:“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杜注云:“太皞,伏羲。四国,伏羲之后,故主其祀。颛臾在泰山南武县东北”是也。云“本鲁之附庸,当时臣属鲁”者,《王制》云:“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郑注云:“不合,谓不朝会也。小城曰附庸。附庸者,以国事附于大国,未能以其名通也。”言此颛臾始封为附庸之君,以国事附于鲁耳,犹不为鲁臣,故曰鲁之附庸。秋之世,强陵弱,众暴寡,故当此季氏之时,而颛臾已属鲁为臣,故曰当时臣属鲁也。
o注“使主祭蒙山”o正义曰:《禹贡·徐州》云“蒙羽其艺”《地理志》云泰山蒙县“蒙山在西南,有祠。颛臾国在蒙山下”o注曰“鲁七百里之封,颛臾为附庸,在其域中”o正义曰:《明堂位》曰:“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郑注云:“曲,鲁地,上公之封,地方五百里,加鲁以四等之附庸,方百里者二十四井,五五二十五积四十九,开方之,得七百里。”言其颛臾为附庸,在此七百里封域之中也。
o注“周任,古之良史”o正义曰:周大夫也,与史侯、臧文仲并古人立言之贤者也。
o“马曰”至“过”o正义曰:云“柙,槛也”者,《说文》云“柙,槛也。槛,栊也。一曰圈。以藏虎兕”《尔雅》云:“兕,似牛。”郭璞云:“一角,青,重千斤。”《说文》云:“兕如野牛,青,其皮坚厚,可制铠。”《州记》曰:“兕出九德,有一角,角长三尺馀,形如马鞭柄。”是也。云“椟,匮也”者,亦《说文》云也。
o注“孔曰:干,楯也。戈,戟也”o正义曰:干,一名楯,今谓之旁牌。《方言》云:“楯,自关而东,或谓之楯,或谓之干。关西谓之楯。是干、楯为一也,施纷以持之。”孔注《尚书·费誓》云:“施乃楯纷。”纷如绶而小,系于楯以持之,且以为饰也。干,扞也,并之以扞敌,故《牧誓》云“比尔干也”戈者,《考工记》云:“戈,柲六尺有六寸。其刃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郑玄注云:“戈,今句孑戟也,或谓之鸣,或谓之拥颈。内谓胡以内接祕者也,长四寸。胡六寸。援八寸。”郑司农云:“援,直刃也,胡,其孑。”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孔曰:“希,少也。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平王东迁,周始微弱。诸侯自作礼乐,专行征伐,始于隐公。至昭公十世失政,死于乾侯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孔曰:“季文子初得政,至桓子五世,为家臣虎所囚。”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马曰:“陪,重也。谓家臣。虎为季氏家臣,至虎三世而出奔齐。”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孔曰:“制之由君。”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孔曰:“无所非议。”[疏]“孔曰”至“不议”o正义曰:此一章论天下有道、无道,礼乐征伐所出不同,及言衰失之世数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者,王者功成制礼,治定作乐,立司马之官,掌九伐之法,诸侯不得制作礼乐,赐弓矢然后专征伐。是天下有道之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也。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者,谓天子微弱,诸侯上僭,自作礼乐,专行征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