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在一个很好的天气里,七中队由两辆大通车运载,前往参观朔关。
朔关已经很老很老了,但是却巍然屹立。千古金城汤池如今成了一个名胜景点,供风雅的或者附庸风雅的游人参观,并收取门票。兵城上不见了旌幡猎猎,也不见戟剑槊同月争辉,烽火硝烟丝丝缕缕都已渗透进岁月深处,以城墙上目疮痍的斑驳痕迹暗示着一段历史。
这本老书被重新包装了,多出了许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兵城上有许多男男女女,勾肩搭臂煞有介事,曾经是攻不破的防线在新的时尚面前沉默不语。但是,军人在这里,仍然能够触摸到灼热的昨天。举目仰望仅,关城之上,两个五尺见方的正楷大字——“兵城”依然如同旗帜,在历史的天空上高高飘扬。
七中队学员从这里读出了铁马冰河的记载,读出了作为军人的辉煌与壮烈。后世许多名都曾瞻仰过这所兵城,不知何人所为,朔关碑林里留下了张家玉的《军中夜》——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有木兰词《乐府诗集》——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还有柳宗元的“烈士不忘死,所死在忠贞”、孟子的“壮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这里留下的墨宝几乎都是强调军人视死如归之慷慨气节的。
凭吊归来,再上政治课的时候,七中队教室的黑板上只出现了三个字——“不怕死”这个课题言简意赅,触目惊心。
作为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韩陌阡庆幸萧副司令给了他这么一个机会,让他终于登上了管理意识形态的舞台。
这的确是一个美妙的舞台,在这里,他的情和能量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他早就渴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管理别人思想的领导者,他适合于管理别人的思想而不是管理吃喝拉撒蒜皮。在所有的管理工作当中,管理别人的思想,是最本的管理。他不仅要在“中介文化”上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而更重要的是要在“核心文化”里注入新鲜血,他要领导他们的大脑,控制他们的中枢——这才是最本的领导。他的理想是,以七中队为据点,采取不同的方式,灌输一种健康的、高亢的、职业军人的情愫,他要把那些参差不齐的枝干全部修理一新,使其茁壮齐整,使所有的思想都统一到一个意志上来——这里就像一个炉膛,凡是从他这里熬炼出去的,都经过了严格的过滤,滤去了他们身上的小市民习气、小农民意识、小资产阶级意识、小土豪劣绅意识、做梦天上下馅饼的投机意识…等等,而最终成为一个纯粹的、经过高度凝练的、勇于为事业献身的职业军官。
在不久前发表的《重铸军官的职业神》一文里,韩陌阡表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在军队,整体生活和特殊的使命构成了特殊的文化氛围,装备属于物质文化,是军营文化的边缘,具有一定的可塑。边缘文化之间是最容易互相沟通的,比如对于兵器的使用,使用的目的一致,可以融会贯通。我们甚至可以据装备的变化更新来改变我们的训练计划、教育大纲,乃至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而规范则是军营文化的中介。中介文化较之物质文化,有一定的稳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军队的成员,尤其是军官阶层,才是军营文化的核心,最具有稳固。我们在千百年来的战争中积淀下来的政治信仰、神情、道德观念、战争目的,等等,在非规范化的军官思维里,深蒂固。在新的时期,在正规化的旗帜下,重铸军官的军人品格,更新价值观念和价值目的,强调职业神,是重建整个军营文化的核心所在。一句话,就是要让军官们明白,军官就是军官,而不是其他。我们每个人都不一定是为战争而生,但是一旦选择了军官的职业,就应该准备或者等待——为战争而死。
实践证明,韩陌阡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
教导大队各位首长都很明确,韩陌阡到n-017来,重点是来抓七中队来的,而且他所提出来的动议,都是经过深思虑的,既有理论高度,也有实践内容,往往无懈可击。因此,在对七中队的思想管理上,实施的方案基本上都是韩陌阡的杰作。现在,无论是从行动上还是冲思想上,七中队都一步步走向了韩陌阡的规范,走向了韩陌阡为他们设计的职业军官的正轨。
韩陌阡首先从军官的质讲起。
韩陌阡设问:一个军官,同一般的社会公民有哪些区别?
回答出来的区别当然是很多的,譬如说职责任务,仪表姿态,身份待遇等等。韩陌阡说,你们说得都对。但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军官不能怕死。不怕死是军官区别于非军官的重要标志。一个人穿上军装之后,他就不再简单是一个通常意义的人了,他的所有活动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都与死亡有关。大家想想,这是不是耸人听闻?
大家回答说不是耸人听闻,事实上就是这么回事。
韩陌阡说,尉缭子有一段名言:将受命之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桴而鼓忘其身。也就是说,将帅接受了领军作战的命令,就不能再想家事了;军队出发行军宿营,就不能再想念亲人了;到了战场指挥战斗,就不能考虑个人安危了。为将之道,不仅不能考虑个人安危,而且还要置亲人的安危于不顾。
然后举了几个例子。
举例之一:北魏将领崔楷守殷州,上任时别人都说那里危险,劝他不要带家眷。崔楷没有接受别人的善意劝阻,说,我独自一人赴任,朝廷生疑,将士的思想也难以稳定。于是合家前往。后来敌人围城来势凶猛,殷州城危在旦夕,部将中有人瞒着他把他的家属子女转移出去了。崔楷得知后大怒,说决战未战,我的家眷却先逃了出去,严重地动摇了军心,连奴仆都会引以为。又连夜派人把家属子女接回殷州城。这个举动对守城将士鼓舞很大,作战时人人奋勇,在兵力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守住了殷州城。
举例之二:南朝梁将羊侃的儿子被叛臣侯景捕获当做人质,两军战之际,羊侃被坚执锐于阵前,对他的儿子和侯景说,我不仅是一个儿子的父亲,更是朝廷重臣,是统兵数万的将领,我不会因为我的儿子在敌人手里就徇私失职。又过了几天,两军锋,侯景军又把羊侃的儿子押到阵前企图要挟羊侃退兵。羊侃对儿子说,我以为你早就死了,怎么还活着?我绝不会因为你影响我的决心。说完,张弩引弓,将自己的儿子一箭死。羊侃军目睹这一壮烈行为,无不为之奋,大声呼叫着“报仇”的口号,挥军冲突,侯景军大败。
举例之三:唐朝将领屈突通所部有一次被敌人大军围困,情势十分危急,有人劝他投降。屈突通说,我这个头颅是唐朝将军的头颅,不是狗头,它是不会向它的敌人低下的。他经常用手摩着自己的脖颈子对部属说,自从我受命率部与敌作战,我就做好准备了,为了国家,这个地方迟早要挨上一刀。正是由于屈突通做好了必死的准备,并且能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召部队,所以即使在最不利的条件下部队也能保持高昂的斗志,夺取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韩陌阡看来,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要落实到勇敢作战上来,而勇敢与否,首先就要解决个“气”的问题,有气则勇,无气则颓,勇是气的表现,气是勇的实质。一是要树“正气”有了正气才有士气,有了士气才有勇气。而军事职业的功能,归到底都要落实到一个“勇气”上。勇气的核心问题,就是不怕死。而一支部队在战争中有没有舍生忘死的勇敢神,靠的当然又是军官了。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勇则所向披靡。汉朝的刘向综合了前人有关“必死”(抱定死战的决心)的言论,在其著作《说苑·指武》中说,必死不如乐死,乐死不如甘死,甘死不如义死,义死不如视死如归。故一人必死,十人弗能待也;十人必死,百人弗能待也;百人必死,千人弗能待也;千人必死,万人弗能待也;万人必死,则横行乎天下。而在战争实际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法则——抱必死决心则未必先死,无必死决心则未必不死。戚继光对此就有辟的见解,认为凡是有血气的生物,莫不生畏死,重要的是生不能贪生,轻死也得死而得当,不说重于泰山,也不能轻于耗子。但奋勇当先的不一定都死,畏缩不前的不一定不亡,冲锋陷阵者勇往直前,夺取战争的胜利,都是活着的功臣,瞻前顾后各自保命,五十步和一百步的最后结果不是被敌人追杀,也会被军法处死。
韩陌阡就“五十步笑百步”这个典故,让学员们发表“高见”韩陌阡说:“在这个例子当中,你们认为谁最可笑?”一个学员回答:“当然是五十步最可笑,同样是逃跑,他还有脸笑话别人,真是恬不知。”韩陌阡又把谭文韬点起来了。
谭文韬说:“还是一百步最可笑,不仅可笑,而且可杀,五十步完全有理由取笑一百步。因为,在逃跑的时间和空间上,二者有着很大的不同。一百步是先逃者,是最早动摇军心者。五十步极有可能就是因为以一百步为楷模才逃之夭夭的,如果上军事法庭,罪魁祸首还是一百步。”韩陌阡对谭文韬的观点表示欣赏,说:“这才是军官的正确思维。在战场上,谁先逃跑就应该先杀谁,这是不容置疑的。”七中队学员对韩陌阡如此不厌其烦地向他们灌输战争意识,已经习以为常了。他们没有觉得这有什么奇怪的,纸上谈兵也是一种手段,甚至是一种必须的手段。一支部队,每一秒钟都不能没有战争意识,军队这架巨大机器里的部件,都是以服务于战争为惟一生存依据的,不认识到这一点,还当什么兵?战争中固然需要励士气,但士气不是说励就能励起来的,一支部队倘若平时风气不正,官兵有气无力,一旦投入到战斗当中,临时抱佛脚,仅靠战场鼓动能够励起来的“气”可以说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说,战争的胜负往往是在和平时期就已经决定了的。而平时怎么励气,就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引导灌输了。小道理要讲,大道理也要讲,无论是大道理还是小道理,由不同的人来讲,效果是迥然不同的,这不仅仅是因为讲解的能力,还有讲授者的人格力量在其中起作用。一个浅显通俗的道理是,要求别人做到的,你必须首先自己做到。言传身教怎么体现?应该是身教大于言传。韩陌阡说他本人现在也还不能证实自己是勇敢的,但他每天都要对自己说几遍,不要怕死,死亡是每个人共有的义务和权利。
韩陌阡说“看一个军人他是否勇敢,最后的考场当然是战场了。但是,也不是说平时就无法检验,看一个人有没有牺牲个人利益的神,看一个人有没有责任和使命,看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姿态,都能看出他是重利轻义的人还是一个勇于奉献的人。我对七中队出去的学员有个具体的期望,我希望我的学员平时不贪财,战时不怕死,国兵,正确地使用自己的生命。”令学员们始料不及的是,他们还没来得及接受韩副主任理论的检验,他们的教员祝敬亚则已经身先士卒了。
二没有迹象表明,这个中午要出点事情。七中队的宿舍里很安静。自从韩陌阡来到n-017,这种安静就在应该安静的时候不容置疑地覆盖下来。
不仅是七中队,整个n-017都是井然秩序。
秩序,这在韩陌阡的词典里,是一个重要的词汇。韩陌阡像背书一样将七中队每个学员的情况咀嚼得烂,他们的家庭背景,文化积累,格特征,作风养成…所有的关于人的秉,无不在他的视野之内。在场上,在炮场上,在教室里,在观察所里,他们的名字都叫炮兵或者学员,他们穿着同样的军服,他们迈着同样的步伐,他们喊着同样的口令,他们甚至吃着同样的饭菜,在同一时间内进入睡眠。但是,他知道,他们的心灵世界仍然是千差万别形态迥异的。
七中队也进入了似是而非的睡眠状态。
上午学习的科目是“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炮兵的新任务”由学生官教员张陵水讲授。张陵水现在已经不是刚来时候的张陵水了,每里把小皮鞋擦得锃亮,军装用茶缸熨得笔,而且有迹象表明,这小子已经开始物对象了。此地离城几十公里,附近有几所稀稀拉拉的村庄,大队部的女兵又多是战士,可供选择的对象委实有限,所以就经常抱怨,他之所以来到n-017,完全是对革命事业的奉献。既然是“高科技”内容当然都是新的,都是闻所未闻的东西,什么拦截武装直升飞机,制制导武器,制电子兵器…张陵水口若悬河,学员们晕晕糊糊。谁都不敢肯定张陵水这小子上了战场会不会滚,但是纸上谈兵你就不能不服气他的深厚功底了。炮上的零碎他糊不了这些老炮兵,而一涉及到所谓的“高科技”领域,真的假的对的错的便全由他了。他上过四年本科你上过吗?他学过“远程多因素理论分析”你学过吗?他会假装说漏嘴了经常漏嘴说一些“srrer”或“goodmorning”之类的洋文你会吗?
你不会,那你就得听他的,他说太是扁的你也只好跟着说是扁的。
这年头,小知识分子不风光了,也没见到大知识分子有多少风光,就他们这些不大不小的知识分子牛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