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一缕余香在此:奚啸伯往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人生幻化如泡影,几个临危自省?

奚啸伯(1910-1977)男,族,北京人,京剧老生演员。

为写“奚啸伯往事”一文做资料准备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这个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名伶,在公开场合居然没有说过一句反的话。我托在石家庄工作的朋友去查阅相关材料,得到的回答是1957年河北省所有的报纸没有一篇关于奚啸伯鸣放期间的言论的报道,也没有批判他的文章。我又去问他的弟子、书法家欧中石先生,得到的回答也是同样的:奚啸伯在1957年夏季没有反言论。

这岂不怪了?

不过,他还与我的父(章伯钧)母(李健生)有过一面之缘。

【“留学生”】奚啸伯是以书香子弟而从事京剧的,后进入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之列,艺术上可与马、谭一争短长。

他是族正白旗人,出身清廷官宦世家,祖父曾入阁。辛亥革命后,家道中落,到了父亲这一代已靠卖房产度了。奚啸伯自幼聪颖好学,七岁入私塾,九岁入崇实小学。在六岁的时候看过一次堂会戏,从那一刻起,他上了京剧。哪家有堂会,他就想办法去看。为什么京剧,当时就说不上来。即使到了成名以后,他还是说不明白。

从八岁起,奚啸伯就跟着留声机唱片学。那年月,北京又管留声机叫话匣子。他从亲戚家到一架破留声机和一些唱片。其中有谭鑫培的《卖马》《战太平》《四郎探母》等。天天跟着唱片学,没多久,所有唱片里的唱段他全会了,而且是各派的东西都有。因为是从留声机学得的老生,所以后来有人戏称他为“留学生”十一岁的时候,他一再向父亲请求容许他入科班学戏。不久,父亲去世,唱戏的事情被搁置。后恳请于母,母亲亦不允。赶到十二岁那年,他在亲戚家的聚会中清唱了《斩黄袍》里的一段,被座中大名鼎鼎的言菊朋赏识。此后,他每到言家学艺,这样,独树一帜、独成一家的言菊朋就成为他的开蒙老师。

十四岁时,因为嗓子倒仓,便又去念书,进的是一所教会中学。他喜国文课,每一篇课文,不管老师要求与否,他都背诵下来。他也喜历史课,能记住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他还喜英文,读得很不错呢!当时就能与英语老师作一般的对话了。数理化是奚啸伯最不上的课了,老师在黑板上写公式,他就在下面念叨:“我主爷攻打葭萌关…”十六岁那年,他的嗓子又回来了,便放弃学业,正式从艺。他一度在张学良海陆空行营总务处当一名上士录事,终抄写公文赖以糊口,也练就一笔好小楷。到了晚上,便去票房与友人切磋京剧,偶尔也粉墨登场。二十岁那年,以票友下海。正式唱的第一出戏是《捉放曹》,在堂会上唱的。

以后的几年,是最辛苦的子。他家住北京安定门二条,每清晨,到安定门外护城河边喊嗓子,边走边喊。冬天,赶上下大雪,就带上一把条帚。出了城就边扫边走,边走边喊,一直走出十三个城门垛子。然后,再扫着雪往回走。如此,五年如一

后来,奚啸伯红了,挂了头牌。在北京就传起来一个说法:“奚啸伯能不红吗?安定门外往东第十三个城门垛子的一块砖,都被他喊得凹进去一块。”由此说明,他用功极苦。

他曾经跟一位姓吕的先生学戏。因家道窘困,只好徒步往返。来回三十里,一天一趟。去时十五里(戏)词,归时十五里(戏)腔,从未间断。因为没钱在外面饭铺吃饭,到了午饭时间,他只得从吕家出来,自己找个僻静的地方啃凉窝头。

后来,他还拜了著名的文武老生李洪为师,学了几十出戏。李洪后来慨地说:“奚啸伯不像别的学生,师傅怎么教就怎么学。他问底,问这个人物的出身、经历、脾气,什么他都想知道。即使成了名,也没有停止过学习琢磨京剧。他成为奚派,可不是靠领导,靠关系,完全凭自己的本事。”在艺术上奚啸伯常想着自己的短处,曾对朋友说:“我是票友出身,基本功差,个子矮,扮相穷(即苦相),这样自己就有了努力的目标。”是的,他能成为“四大须生”之一,着实来之不易:一没有马连良的天赋,二没有谭富英的好嗓子和深厚背景,也不像杨宝森既是梨园子弟、又有哥哥杨宝忠的胡琴保驾。他完全靠自己那股子把“城墙的砖头喊凹进去”的劲头和苦心。

【给梅兰芳挂二牌】那时“四大名旦”最红,不管什么演员,只要搭上了他们的戏班,尤其是搭上梅兰芳的戏班,就如登龙门了。机会终于在他二十六岁那年,来了。

梅兰芳最他的儿子小九(梅葆玖)。有一次,葆玖染上了伤寒重症,高烧不退。请来的名医都束手无策。病情危急之际,与梅关系密切的银行家冯耿光(中国银行总裁),举荐天津的中医郭眉臣去试诊,以冀万一。不料想这位郭大夫的两服汤药下去,孩子居然退烧,就此挽回一条小命。事后,梅氏对郭眉臣之于其子“恩同再造”万分。郭大夫的亲外甥就是已经下海唱戏的奚啸伯。郭老先生趁此机会向梅老板举荐,而梅剧团其时正缺当家老生。拿当时的奚啸伯比以前几个合作的老生,多少还是有些差距的。这事,在梅只是答谢之意;在奚则是从此得“傍”一代名优,身价陡增。梅氏用奚搭配时间颇长,直到他“留须谢客”奚啸伯给梅兰芳挂二牌,用功又用心。凡是在梅兰芳需要表演的地方,必充分提供空间。在生、旦唱对口时,奚啸伯都把自己的尺寸把握好,使梅兰芳在接唱的时候,十分合适。所以,梅兰芳对他一直都十分意,愿意与他合演。应该说,演员挂二牌也是很难的,难就难在必须揣度和足头牌的需要,惟如此,方能合作长久。

【儒伶】社会上不少人称他为“儒伶”一些朋友还误传他是大学毕业生。虽说奚啸伯读到中学便辍学,可他一生从未放松过学习。常年演出在外,总把厚厚的一部《辞源》以及其他文史类书籍带在身边。书法也是陪伴他一生的乐事。

朋友。每到一处,都要结识一些新朋友,而且还从梨园行扩展到文化界、学术界,和许多教授、学者、画家、医生往来。他认为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为了演好《屈原》,他向文怀沙先生请教。演《宋江》,他和历史学家张守常一起聊《水浒》。排演《范进中举》,他不知把一本《儒林外史》翻阅了多少遍,而且倾听通京剧的北大教授吴小如先生的高见。唱《空城计》,奚啸伯扮演的孔明有很浓的书卷气。为了使墙头抚琴的动作更真实,他向古琴演奏家求教指法。

他在书法上下过很大功夫。早年临过《灵飞经》,又练习赵体。奚啸伯和朋友通信,也多用笔书写。人们都说读奚啸伯的信是享受。字迹端庄,文辞典雅。晚年,又学郑板桥的书法,而他的表演艺术也更加走向深沉含蓄,纤雅洁。特别是他的演唱风格醇厚而柔婉,有如箫之美。这与他的人生际遇相关,也与他的文化修养相通。

有一年,奚啸伯到上海,见到一位金石家为俞振飞治了一方“江南俞五”的图章。篆法与刀刻都是上乘。他看了啧啧称赞,认为不仅刻得好,更有趣的是“江南俞五”的立意。俞振飞笑着说:“这有什么,你不是也可以来个‘燕北奚四’吗?”燕北奚四,江南俞五,真是天然一联,名伶印“对”雅人雅事了。

【戒毒】和许多名伶一样,他也有毒的嗜好。每夜散戏,吃罢夜宵,便开始鸦片,一就是一整夜。次清晨六点,孩子去上学,他才宽衣睡觉。为了这“一口”奚啸伯有时不得不把一些值钱的物件卖掉,或送进当铺。儿子奚延宏说:“他离开大烟,就跟死人一样。”到了1947年前后,奚啸伯已处于手背向下,求借于人的穷途。那时,叶盛兰、李少等人不断给予周济。雪中送炭之情,令他终生难忘。

1951、1952年,政府大力宣传戒毒。奚啸伯住在石家庄,行署专员张东屏登门拜访,动员他戒毒。

奚啸伯说:“我不戒,我走,我不唱了。”张东屏说:“不唱可以,走也可以,但大烟不戒不行。烟戒毒是政府的法令。”经多次谈话,奚啸伯同意戒毒。当然,也是不得不戒。张东屏找来最好的医生给他配药戒毒。谁知他是不不能睡,一夜折腾至天明,痛苦异常。不能大烟,就纸烟。一天晚上,他服完安眠药以后就躺在烟,着就睡着了。深夜,儿子被烟呛醒,才知道是父亲的被褥给烟头点燃了。连忙把他叫醒,又是泼水,又是脚踩,才算把火扑灭。

三个月后,奚啸伯戒了毒。大家又担心他是否还能开口唱戏,于是,去北京请回他的琴师魏铭先生。一听,不单能唱,且底气也比过去好。

奚啸伯眉开眼笑,说:“戒烟,救了我的灵魂。”【人缘】上个世纪50年代,奚啸伯挑班的“啸声京剧团”排演了《屈原》,这是一出新戏。为了取得人物和时代的真实,他提出要重新设计、制作服装。当时剧团是私营的,没人肯为新戏投资。只有自己掏包了。他宁肯降低生活费用,少拿戏份,也要保证新戏的质量,决不凑合。奚啸伯的行动动了所有的配角,大家也都表示支持。结果《屈原》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获得了很好的评价和收益。

一次在天津新华礼堂演出,他住在裕华宾馆,戏码排得密实,每天都很累。一个星期天的中午,突然来了几十名中学生,他们说要见奚啸伯,又说,要请奚啸伯签名留念。陪伴父亲的儿子奚延宏听了很不高兴,不想叫这群学生进来。奚啸伯当即制止,不但和孩子们见了面,还用笔工工整整地为他们一一签名留念,有的还题了词。

学生高兴地走了。奚啸伯对儿子说:“你为什么要回绝人家呢?”

“一群孩子,懂什么!”

“孩子也是我们的观众,虽说他们现在才十几岁,可再过几年就都长大成人,他们会分配到各地去工作。这不等于为京剧播下种子吗?你今天冷淡了他们,人家就会对你有不好的印象或看法,这无形中就留下了隔阂。”奚啸伯郑重地对儿子说“没有人缘,就没有戏缘,更谈不上饭缘儿。”平时,他常和孩子们一起聊天,谈话的内容多与艺术相关,从不在背后讲同行的坏话。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是他遵守的做人道德。现在的人,没几个能做到。我自己就做不到,在背后说长道短。

【挥金如土,仗义疏财】成名后的奚啸伯,收入大,开支也大。可用“挥金如土,仗义疏财”八个字,来概括他的常做派。他的一个嗜好,就是“请客吃饭”平素就极少独酌自饮,总是约上一些朋友聚会,边吃边聊。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去上海演出,住在惠中饭店,每必请客。又赶上生,来祝寿的络绎不绝。一共呆了十七天,不但把全月的工资搭进去,还欠了五百元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