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姚鼐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
“白若”
“绛皓驳”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像,又生动有趣。
语言简洁、生动。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趣情。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最后一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寥寥几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描写出来了。
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同时穿对泰山特点的记述和对所见景观的描绘。全文共有五段。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观峰的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出作好了铺垫。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之一。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些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阔。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的又一个描写重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出前、出时和出后的不同景,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先以观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所见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给读者留下想像的余地。
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他有室名惜抱轩,学者称他为惜抱先生。他少时家贫而体弱多病,学习刻苦。乾隆二十八年(1765)中进士,历任山东、湖南副考官。《四库全书》馆开,任纂修员。不久,请病假辞官还乡,先后主讲梅花、钟山、紫等书院,达四十余年,所到之处,土子都以能入他门为荣幸。他为了宣扬桐城派主张,使青年便于学习古文,选辑了《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选文七百余篇。这是现代传广,影响较深的一部古文选本。
姚鼐少年时随伯父姚范学习经学,以姚范好友刘大櫆为师,学习古文,深受其影响。他发展了方苞、刘大櫆的理论,提出文章要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多读多做,要从摹仿到自我化。姚鼐完成了桐城派完整的理论体系,使这个派别真正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古文派,他是散文史上一位有较大影响的作家。由于生活经验所限,他的散文内容较贫乏,偏重形式,写景文章成就高。作品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
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写了《登泰山记》,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我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经作者心剪裁,全文不足五百字,却包含了很大容量。介绍了泰山,叙说了登山经过,描写了泰山夕照和出佳景,综述了名胜古迹。文章既再现了隆冬时节泰山的壮丽景,又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赞颂之情。
全文共四部分。开头即写泰山,这第一部分介绍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势,用笔概括却颇耐玩味。作者开章写道:“泰山之,汶水西,其,济水东。”这一笔把山和水联系起来了。你看:泰山卓立不群,直云端,山南一条汶水向西去,山北一条济水向东去。这水绕山,山水相映是泰山的特点。
“谷皆入汶,谷皆入济”的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纵横叉、终归一河的景。横亘在谷与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彩。高高耸立的观峰突出了山势的高峻拔,又为下面观出的主要活动埋下伏笔。作者用笔写出了山、水,古长城,观峰几样景,勾画了泰山有层次,有彩,动静织的总貌。简略的轮廓勾勒,线条清楚,给读者留下了大量联系,想象的余地。
第二段为第二部分,写登山的路线和山巅观晚照。分三层。从“余以乾隆”到“至于泰安”是第一层,写作者来泰山的时间和路线。这层和主题关系不大,但必须代,所以,作者作了简括介绍。写自己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动身,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部的山谷,越过长城,来到泰安。这次旅游路途遥远,行程并非一,作者却用了不足30字作代。他选用了确的词语,用承前省略主语“余”的短小句子,突出了动作和地点,把旅程路线一气贯下,简练传神。几个动词用得很好——“乘风雪”的“乘”字,从人身不由己,只能随风雪而行的动作里,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
“自”、“历”、“穿”、“越”、“至于”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真是一字一图,字意工。
从“是月丁未”到“磴几不可登”是第二层,写登临泰山的路线。头两句干净利索地待了登山时间——十二月二十八,同游者——知府朱孝纯;出发地点——南面的山脚。关于登山过程,先总写后分叙。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共级七千有余”三句,从四十五里的山道,七千余阶石砌台阶,总写了登山过程。而山势高拔,道路漫长,登山难险,兴致诸多内容尽寓于此中了。
从“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开始,由三谷引出登山路线。
“中谷绕泰安城下”的“谷”为谷水。姚鼐、朱孝纯开始沿着中间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越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山谷走,他们就到了山巅。作者清楚地叙述了自己登山的具体路线,接着又叙说了古时的登山路线是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去,他走的不是这条路线,作者代了自己登山和古人登山路线有异。在写古今不同登山路线上,作者注意了避平板、讲变化。写自己登山,纯写路线“始循”、“越”、“复循”、“遂至”等词,十分明确,叙说很清楚。写古时路线时,把重点放在介绍有关的地理知识上;东边山谷的路上有个天门,东边山谷的水(“东谷者”)古时候叫天门溪水,今天所经过的中岭以及到了山顶上凡是有高高山崖横在路上的地方,大家都称为天门。这些知识随手带出,非常自然,给读者增加了地理知识,有确凿可靠之长,无考据繁冗之。最后两句“道中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朗了。这两句所见所应贯串于整个登山过程中,作者在段末总提—句。姚鼐乘风雪来泰安,乘风雪登泰山,真是乐而不知其苦。
这段余下的部分是第三层,写姚鼐等到了泰山之巅,看到青山上驮着白雪,白雪明亮地照耀着南方的天空。他们极目远眺,只见夕照着城郭汶水,徂徕山,悬美画,而山间停留着的云雾像带子一样。作者用最经济的笔墨描绘的泰山夕照图,景真,意境开阔,有风雪初霁的光辉,有晚照城郭山水的美景,还有那“半山居雾若带然”这一句是神来之笔,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趣情。作者写景摄取了大自然的灵魂,达到神真,不愧为写景的高手。这夕照图是第二部分的重点。
在观亭观出,是作者此行的主要活动,所以单列一段,着力描写。第三段即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写在观亭所见的出前后的景象。
“十二月二十九,五更时分,姚鼐与子颖坐在观亭里,等待出。这时,大风刮起山上积雪扑打在脸上,亭子以东从山脚下起都是云雾弥漫着。”作者写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加、云雾弥漫来衬托出景象的瑰丽引入,接着写出。出景在有限的时间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变化,极难状写。作者能捕捉到急速变幻中的景特点,依次写出出景象的绚丽多彩。
太出来前是“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观亭位于最高处。
“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
“稍见”呼应了“五鼓”说明天尚暗,一切景象还不清晰,只是朦胧可辨。这太未出的昏暗景象对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