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江浙的养蚕人家,大部分是产销合一的。茧子固然亦可卖给领有“部帖”的茧行,但茧行估价不高,而且同行公议,价格划一,不卖茧则已,卖茧子一定受剥削;再则收茧有一定的子,或者人等不及,急于要钱用;或者茧子等不及,时间一长蚕蛾会咬破茧子,所以除非万不得已,或者别有盘算,总是自家养蚕、自家做丝,这就要养活许多人了,因为做丝从煮茧开始,手续繁多,缫丝以后“捻丝”、“拍丝”进炼染炼染,纬丝捻成经丝,还有“掉经”、“牵经”等等名目,最后是“接头”到此方可上机织绸。
一旦出现了机器缫丝厂,茧子由机器这头进去,丝由那头出来,什么“拍丝”、“牵经”都用不着了,这一行的工人,亦都敲破饭碗了。更为严重的是,江浙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缫丝的纺车,妇女无分老幼,大都恃此为副业;孤寒寡妇的“棺材本”小家碧玉的“嫁时装”出在一部纺车上的,比比皆是,如果这部纺车一旦成为废物,那就真要出现“一路哭”的场面了。
因此,早就不断有人向胡雪岩陈情,要求他出面控制机器缫丝厂;就因为他的力量太大,手头经常握有价值三百万两银子的一万包丝在手里,可以垄断市场,所以恰和洋行竟搬动了“二品大员”的赫德来谈条件。
条件是很好。所谓“市价以外,另送佣金”便是两笔收入,因为“市价”中照例每包有二两五钱的佣金,由介绍洋行买丝的中间人与红纵栈对分;如果“另送佣金”每包至少亦有一两,坐享厚利,在他人求之不得,而胡雪岩却只好放弃。麻烦的是,赫德的情面不能不顾;至少要想个虽拒绝而不伤赫德面子,让他能向怡和洋行代的说法。转了转念头,决定采取拖延的手段。
“鹭翁,”他从从容容地答道:“中国人有句话,叫做‘在商言商’,怡和这样好的条件,在我求之不得。不过,鹭翁总也晓得广东的情形,缫丝的机器都打坏了;如果我同怡和订了合同,起了风,不是我一个人的损失,地方上亦要受害。鹭翁,请你想一想,外到我们浙江巡抚,内到军机处、总理衙站,岂不都要怪我?‘都老爷’的厉害,鹭翁在京多年,总也晓得,他们会饶得了我?”看看是水都泼不进去了,不道胡雪岩突然一转“不过,”他的语声很重“鹭翁,你不是替怡和做说客,你是为了我们中国富强,这件事情,一定要它成功,等我同各方面筹划出一个妥当办法出来,只要不起风,不坏市面原来靠养蚕缫丝的人家,有条生路,我一定遵鹭翁的吩咐,只跟怡和一家订约。至于额外的佣金,是鹭翁的面子,决不敢领。”这番话说得很漂亮,但赫德有名的老巨猾,对中国的人情世故,摸得透;心想不起风,不坏市面,还要养蚕人家有生路,要避免这三点的“妥当办法”花十年的工夫也未见得能筹划得出来。然则什么“只跟怡和一家订约”额外佣金“不敢领”无非是有名无实的“口惠”而已。话虽如此,但仍能体谅胡雪岩的苦心,明明是办不到;或者说他不肯抹煞良心,不顾利害去做的事,有他则才前半段的话,也就够了,而还有后斗段“不过”以下的补充,是一种很尊重客人的表现,其意还是可的。
因此,他深深点头“雪翁真是明理的人,比京中那几位大老,高明得太多了。”他说:“我总算也是不虚此行。”
“哪里,哪里!”胡雪岩答说:“都象鹭翁这么样体谅,什么都好谈。”侍者上菜,暂时隔断了谈话。这道菜是古应发明的,名为“炸虾饼”外表看来象炸板鱼,上口才知味道大不相同,是用虾仁捣烂,和上切碎的绒,用豆腐衣包成长方块,沾了面包粉油炸,做法仿佛杭州菜中的“炸响铃”只是材料讲究得太多了。
赫德的牙齿不太好,所以特别赞赏这道菜。这就有了个闲谈的话题,赫德很坦率地说,他舍不得离开中国,口腹之是很大的一个原因。
“董大人常常请我吃饭。”他不胜神往地说:“他家的厨子,在我看全世界第一!”
“董大人?是指户部尚书董恂,在总理衙门“当家”;他是扬州人,善于应酬,用了两个出身于扬州“八大盐商”家的厨子,都有能做“全羊席”、“全鳝席”的本事。董恂应酬洋人,还有一套扬州盐商附庸风雅的花样,经常来个“投壶”、“虎”的雅集。有时拿荷马、拜伦的诗,译成“古内”或“近体”醉心中国文化的赫德,跟他特别投缘。
“白乐天在贵外杭州做的诗:‘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为此湖。’我倒想改一改,‘未能抛得中华去,一半勾留是此…’”赫德有点抓瞎,搔着花白头发“此”了好一会,突然双眉一掀“肴!一半勾留是此肴。”胡雪岩暗中惭愧,不知道他说的什么。古应倒听懂了一半,便即问道:“听说赫大人常跟董大人一起做诗唱和,真是了不起!”
“唱和还谈不到,不过常在一起谈诗、谈词。”赫德又说:“小犬是从小读汉文,老师也是董大人荐来的;现在已经开手做八股了,将来想在科场里面讨个出身,董大人答应替我代奏,不知道能准不能准?”这番话,胡雪岩是听明白了。
“洋娃娃”读汉文、做八股”已经是奇事;居然还想赴考,真是闻所未闻了。
“一定会准。”古应在回答。
“难得贤乔梓这样子仰慕中华,皇上一定恩出格外。”
“但原能准。”赫德忽然说道:“我想起一件,趁现在谈,免得回头忘记。雪翁,有件事,想请你帮忙,怡和洋行派人到湖州去买丝,定洋已经付出去了;现在有个消息,说到新丝上市,不打算货了。将来真的这样子,恐怕彼此要破脸了。”胡雪岩隐约听说过这回事,其中还牵涉到一个姓赵的“教民”但不知其详,更不知谁是谁?不过赫德话中的分量,却是心里已经掂到了。
“鹭翁,”他问:“你要我怎么帮怡和的忙,请你先说明了,我来想想办法。”
“雪翁一言九鼎。既然怡和付了定洋,想请雪翁代一声,能够如期货。”胡雪岩心想赫德滑无比,他说这话,可能是个陷井,如果一口应承,他回到京里说一句,养蚕做丝的人家,都只凭胡某人一句许,他们的丝,说能卖就卖;说不能卖,谁也不敢卖。那一来总理衙门就可能责成他为了敦睦邦,一定要让怡和在乡下能直接买丝,这不是很大的难题。于是胡雪岩答说:“一言九鼎这句话,万万不敢当。丝卖不卖,是人家的事,我姓胡的,不能干预;干预了他们亦未必肯听。不过易总要讲公道,收了定洋不货,说不过去;再有困难,至少要还定洋。鹭翁特为代的事,我不能不尽心力去办。这样,”他沉了一下说:“听说其中牵涉到一个姓赵的,在教堂做事;我请应兄下去,专门为鹭翁料理这件事。”
“承情之至。”赫德拱拱手道谢。
“请问赫大人,”古应开口问道:“能不能让怡和派个人跟我来接头。”
“怡和的东主艾力克就在杭州。”赫德用英语问道:“你们不是很吗?”
“是的,很。而且听说他也到杭州来了,不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找得到他。”
“你到我这里来好了。”梅藤更进来说。
“好。”古应答说:“我明天上午到广济医院去。
“送走了客人,胡雪岩跟古应还有话要谈。酒阑人散,加以胡家的内眷,都在灵隐陪侍老太太,少了二、三十个丫头,那份清静简直就有点寂寞了。
“难得,难得!今天倒真是我们弟兄挖挖心里的话的辰光。应!今天很暖和,我们在外面坐。”
“外面”指的镜槛阁的前廊,因为要反映阁外的景致,造得格外宽大,不过凭栏设座,却在西面一角,三月十一的月亮也很大了,清光斜照,两人脸上都是幽幽地一种肃散的神。
“应,”胡雪岩说:“我这几天有个很怪的念头,俗语说‘人在福中不知福’,这句话不晓得对不对?”古应无从回答,因为本不知道他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很怪的念头”
“我们老太太常说要惜福,福是怎么个惜法?”
“这——”古应一面想,一面说:“无非不要太过分的意思福不要享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