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书网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说 阅读记录

蜂蜜:1-2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火车抵达马瑞兹堡时,有几个欧洲人走进车厢包房,这几个白人一看到有人种,立即就召来列车服务员。其中一人直截了当地叫甘地离开,到三等车厢去。

甘地反抗说:"我有这个车厢的车票。"

"这没有用。你必须离开。要不然,我叫警察赶你走。"甘地愤怒地回答道:"你可以赶我走,但我有权呆在这里。我决不自动出去。"结果,甘地被警察赶下了火车,在荒凉漆黑的火车站呆了一夜。他的外套和行李都被乘务员拿走了。他后来回忆说:"那是一个冬天,是在南非寒冷地区的一个十分严寒的冬天。我的行囊是我唯一的外套,而我却不敢把它取回,因为我不愿再遭受一次污辱。我瑟瑟地坐着,屋里没有一丝灯光。"他独自一个人坐着,在黑暗中颤抖,充愤怒的他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竟然有人以折磨他人为快乐。让他愤怒的不仅是自己受到的伤害和侮辱,而是人对同类的残忍。这种残忍存在几乎于所有人之间——不同种族和信仰的人之间存在着,相同种族和信仰的人之间也存在着。

凌晨时分,甘地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要留下来,他决不回头,决不当懦夫。"我是就这样屈服于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呢?还是为了改变与我处境相同的人们的命运而做点什么呢?"这个曾经在法庭上讲不出话来的人,发现自己完全有能力为减轻他人的痛苦而有力地讲话、写作和组织。

很久以后,有人问起甘地一生中最有影响力的事件时,他讲述了以上这个故事。那时,由于天生的肤,他不得不经受磨难、遭受侮辱甚至袭击。但在内陀群山中漫长的一夜,使他决心永不向暴力低头,也绝对不用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

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在我们每个人的历史上,都会出现我们自己的"马瑞兹堡之夜"。可惜的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由黑暗的夜晚走向更加黑暗的夜晚;而甘地却在黑暗中坚定地走向光明,走向温暖,走向幸福和

阅读这段文字时,我与甘地一起战栗,我如饥似渴地分享着他的辱和喜悦。我自己仿佛也成了那个中途被赶下车的年轻旅人,在一个破旧的火车站里饥寒迫。

是报复,还是?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将遭遇到并做出选择。亲的廷生,有一天,我们也将遭遇到我们的"马瑞兹堡之夜",我们将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甘地反对暴力。暴力看起来有益,然而它的益处是暂时的,它的罪恶却是永久的。甘地认为,用暴力不可能中止暴力,而只能引发更多的暴力。他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不相信以暴力为捷径取得成功。我可以赞同和尊敬好的动机,但一旦使用了暴力的方法,哪怕是为了最崇高的事业,我都坚决反对。经验告诉我,永久的幸福靠非真理和暴力是得不到的。"甘地的这种非暴力思想,也正是我们民族最匮乏的神质素。这一百年以来、这两千年以来,我们的土地经历了太多的血腥、太多的屠杀。血泊不仅没有让我们清醒过来,反而让仇恨更加泛滥。在这样深重的危机中,中国太需要甘地和甘地神了。

非暴力也就意味着宽容和理解,意味着与怜悯。非暴力是柔弱的刚强,是眼泪中的盐分。甘地认为:"真理停驻在每个人心里。我们得在心里寻找它,并且受它指引。但无人有权强迫别人照他对真理的看法行事。"甘地坚信用"和尊敬之法"能够使得印度获得解放。甘地的老朋友、著名的历史学家克里帕拉尼却不相信这一点,他对甘地说:"您可能了解《圣经》或《薄伽梵歌》,但您本不懂得历史。从没有哪个民族能和平地得到解放。"甘地笑了。"您才不懂得历史,"他温和地纠正说,"关于历史您首先得明白过去没有发生过的事,并不意味着将来也不会发生。"他进而指出,这是一个充奇迹的时代,人们不能因为某一事物或观点新奇,就认为它毫无价值。仅仅因为困难就说不可能,是与时代神不符的。以前从未想过的事物如今可见;不可能正在变成可能。"我们不断地为在暴力方面的发现到震惊。但我坚信,更多从未想过和看似不可能的发现将出现在非暴力方面。"在个人生活的领域里,甘地同样是一个伟人。

他承认,正是子喀丝特拜教会了自己如何去。按照印度的传统,甘地结婚很早,当时他只有十三岁。那时他还不知道什么是情,也不知道如何去对待自己的子。

在青年时代,子是甘地的榜样,她让他看到了如何除正在侵蚀着他们婚姻的愤怒与竞争——她不是打击报复或火上浇油,而是在甘地爆发和犯错误时不断地支持和宽恕他,总是看到他的优点并默默地励他活得更好,不负她的尊敬。

渐渐地,甘地开始认识到子每天所做的事正是他自己一直崇拜的理论上的理想。甘地效法子,结果两人互为师表。甘地从子身上学到了耐心,作为回报,子也从甘地身上火一样的热情中受到启迪。

甘地经常说,这项长久、磨难、严峻的磨练需要卫填海般的耐心。每次越过了挡在他们中间的障碍时,他们发现自己不仅更对方,而且对周围的人也更加热和耐心。甘地学会将这种延及仇敌身上,即使他与子一起被捕入狱,他也不怨恨那些来抓捕他的人。

喀丝特拜一生都与丈夫共患难。甘地没有积攒一点财富,但有人说他在神上是"世界首富"。甘地说,全世界都是他的家。喀丝特拜支持丈夫的这一说法。有记者问她,他们夫妇有几个孩子,她说:"我生了四个孩子,不过甘地老爹养了四亿个(印度当时有四亿人口)。"连甘地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子。可见,对于优秀的男来说,优秀的女是他们汲取智慧和良善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甘地教导同胞们说:"从身边做起吧,如果你还无法接受殖民地总督或温斯顿·丘吉尔,就先你的子、丈夫或孩子吧。就让你的从这里向外扩展。只要你竭尽全力你就不可能会失败。"甘地自己在达到最高境界之前,就曾经历了若干次的失败和挫折。他一直没有放弃。甘地的神直接回应了人类最深层的需求——那就是对永无休止的需求。在《圣经》中,劝诫人们信、望、,而始终是第一位的。

我是甘地神的信奉者。我没有成为甘地的子的"野心",却有向她学习的愿望。她是女的楷模。

记得从念小学的时候起,我们就被灌输这样的结论:中华民族是热和平的民族。然而,在我们汗牛充栋的史书上,残酷的内战比比皆是,动不动就是血成河、伏尸百万。血和暴戾之气充斥着《二十六史》的每一页、每一行。直到今天,还有那么多的国人充着战争的狂热,时不时地叫嚣"打到彼岸去"。这让我怀疑:我们真的是一个热和平的民族吗?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没有甘地式的人物,我们的文化中也一直没有诞生对暴力深刻的、本质的反思。每当听到那些鼓吹暴力和战争的言论,我就无比厌恶——假如遭受暴力侵害的是他本人、假如被卷进战争的绞机去的是他的亲人,鼓吹者还能够心安理得地鼓吹下去吗?

一位诗人写过这样的一句诗:"每一颗子弹向的都是一位母亲的膛",这是我所读到的对战争最真实的写照和最深刻的控诉。只有那些从石头蹦出来的家伙,才会对这样的诗句无动于衷。

写到这里,我就想起了一首名叫《花朵们哪里去了》的英文歌曲:花朵们哪里去了?

花朵们被姑娘们采去了。

姑娘们哪里去了?

姑娘寻找她们的丈夫去了。

丈夫们哪里去了?

丈夫们当兵去上前线去了。

士兵们哪里去了?

士兵们被埋葬在坟墓里了。

坟墓到哪里去了?

坟墓上开了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