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尤其是可控核聚變,本身就這麼大的圈子,四個託卡馬克和十幾家研究所,大半的經費和項目都得經過他的手。
別說是西南物理研究院是他的自留地,就算是在西南之外的地方,華科院的物質研究所那邊,也得顧忌他老人家的面子。
就算部委出面去要人又能怎麼樣呢?就算周院士那邊明著肯放人又能怎樣呢?
要人歸要人,去不去還是得專家們“自願”的。
除非是豁出去不怕領導給小鞋穿的愣頭青,或者是本來就打算離職了的人,否則體制內的還真沒幾個敢站出來。
而部委那邊的領導就算知道,頂多也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從旁邊調解,卻不可能把這位老院士怎麼樣。學術界的事情本身就不像其他地方那麼好處理,尤其是到了院士這一層。
說實話,後來潘院士想了想,也意識到自己想的還是太簡單了點。
他主觀的認為,現在和十幾年前一樣。
當時國內搞可控核聚變這種“未來工程”的專家不多,人才甚至匱乏到了本科生都得上陣磨槍的程度,至於經費,當時國家更是拿不出那麼多錢。
然而即便每一步走的都很艱難,但他振臂一呼,大家依然從天南地北聚集了過來,憑藉著一腔熱血投入了這個行業。
在他們的努力下,ITER計劃成為了華國第一個以“平等夥伴”身份加入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
即便是退休了,他現在依然記得,當時他們心中的興奮,簡直比聽聞上京申奧成功的消息還要動。
從潘院士那裡聽完了事情的始末之後,陸舟只是簡單地點了點頭,沒有在這件事情上多說什麼。
“沒事,這種可能我也有考慮到。西南那邊不願意的話,就不用勉強他們了,我們自己搞自己的。”雖說要是去一趟上京,他也有八成的把握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但他的時間寶貴,可沒那麼多閒工夫費在和自己人內鬥上。
其實,即便對權力和權威沒什麼興趣,他心裡也明白,學術界從來都不是什麼純淨的地方。
不過即便如此,他同時也很清楚。
任何時候,成果都比一切東西都更有說服力。
聽到陸舟的話,潘院士鬆了口氣,心中多少還是有些欣。
雖然很不滿老周不合作的態度,但他心裡也很清楚,這個時候還是以大局為重要好。
若是真撕破臉鬥起來,雙方誰都討不到好處,無論是把老周從現在的位置上下來,還是把陸舟氣走,最終傷害的都是整個華國可控核聚變工程的未來。
“你說的對,”潘院士點了點頭,“西南那邊指望不上了,我會想辦法再找人。”陸舟想了想,繼續說道:“我記得湳華大學那邊有一支大概規模在三十人左右的研究團隊,已經從事了很多年仿星器的研究,並且部分工程師在澳洲國立大學那邊接受過相關的培訓。送他們去德國那邊去,效果應該會好一些。”潘院士皺眉問道:“你是說龔教授的隊伍?他們恐怕分不出人手。而且就算是湳華大學那邊,可控核聚變項目的經費,也是從華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出的。”不重視歸不重視,但一個關於仿星器的項目都不給批,這種事情就算是周承福也幹不出來。
畢竟就算不認同仿星器這條技術路線,他和仿星器又沒仇。
但,如果和陸舟扯上關係,那他們以後的經費就不好說了。
“那就全請過來好了,”思索了片刻之後,陸舟開口說道,“反正他們現在也算不上多受重視,以後他們的經費,我全包了。”聽到這胡來的做法,潘院士笑著搖了搖頭。
“那行吧,我明天就去。”陸舟點了點頭:“麻煩你……算了,這事兒我還是親自去一趟吧。”第492章出訪湳華大學湳華大學的前身是衡陽工學院,再早一點可以追溯到中南礦冶學院。
在59年那會兒,國內發展核武器和核工業的背景下,國家將原中南礦冶學院礦冶工程系等專業系遷至衡州。
六十年代末因特殊原因停辦,後於八十年代在核工業部和湘省政府的牽頭下以衡陽工學院的形式重辦,最後於九十年代改名湳華大學,一直持續到了現在。
從某種意義上,這個學校從誕生以來的命運,便與共和國的命運維繫在一起。
這裡雖然不是211也不是985,但其核工程專業在國內卻是排在前列的,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也為共和國輸送了大量的核工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