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事實上,稍微有些檔次的雜誌,在做採訪的時候都要如此準備,不可能隨隨便便讓你穿個拖鞋往椅子上一坐的隨便聊,任何事情都要講包裝的。
“沒關係,應該的。”王和志面帶微笑,很容易讓人心生好,“恭喜你啊,李先生,現在已經是最年輕的億元導演俱樂部成員。”
“運氣不錯。”李旭微微一笑,“這種情況,無論我還是幫我的前輩們,恐怕都沒想到。”接下來就是已經在蓉城、西京路演時說過的那些,從小喜歡看電影,長大後進了北電的,因為非典而將計劃中的處女作變成了現在的《傳染病》云云。
無非就是現在說得更加詳細和得體,讓這個,嗯,故事,看起來更加可信,然後嘛……
“多線敘事這點的確做得有點差,個人很喜歡蓋·裡奇的《兩杆大煙槍》和昆汀·塔倫蒂諾的《低俗小說》,想要挑戰一下,於是導致有兩條線顯得比較散。”在說到電影的缺點時,李旭這麼表示。
也許對學院派來說——尤其是國內的學院派——《兩杆大煙槍》也好,《低俗小說》也好,都是上不得檯面的東西。
後者可能要好點,畢竟昆汀也是戛納的常客,《低俗小說》也拿了金棕櫚,而文藝圈的軟骨病一直都很嚴重。
不過沒關係,反正他現在最大程度上要爭取的是網上的民眾,託盜版的福,網民們對這兩部電影都是看過的。
從第二週逆襲開始,李旭就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麼造成現在這種情況。第二週逆跌可以達到百分之二十,這真不是17年啊!
大投資和明星扎堆肯定是原因之一,這種對大投資和明星的追捧,直到七八年後都還很盛行。李旭本身肯定也帶動了一批路人影,年輕帥氣,不是張、陳、馮能比擬的,再加上電影本身的細節和節奏都被非常好的複製了過來。
“我最滿意的地方,就是電影的節奏和細節。”李旭這時說道,“在我看來,一部電影能不能被觀眾所接受,節奏和細節是最重要的。”
“不是一個好故事,又或者人文關懷嗎?”王和志好奇地問道。
“這麼說吧,故事決定了電影的下限,而節奏和細節,決定了電影的上限。至於人文關懷,觀眾們其實並不那麼在意。”李旭侃侃而談,“王先生應該知道,看書和看電影是不同的,看書的時候,我們覺察到了問題,或者有了什麼悟,都可以放下書本進行思考,直到有所領悟再繼續。有不是很明白的地方時,可以先翻閱前面的內容,確定之後再閱讀。”
“但是電影不會停下來,給觀眾思考的機會。”王和志出恍然的神。
“對,導演必須將節奏抓在手中。”李旭點了點頭,“要引觀眾不斷看下去,不斷想要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必須要給他們一種期待,哪怕他們看慣了套路,可能已經猜測到後面的內容。”就像寫網文,要麼用節奏讓讀者抓耳撓腮,斷章斷得人銷魂不已,要麼用大量的水灌飽讀者,讓他們產生滿足,哪怕一潑下去就又餓了。
既抓不住節奏,又手殘加文青,時不時來個“啊啊,這麼不合理,寫不下去了”,那就活該撲街了。
第三十九章細節與節奏原版《傳染病》並不完美,而缺點也都差不多被李旭繼承,嗯,就是被人說得很多次的多線敘事的線索太散,既沒有《兩杆大煙槍》那種柳暗花明、意料之外,也沒有《低俗小說》那種腦清奇。
但是《傳染病》有一點做得很出,那就是節奏與細節,這就決定了全盤複製過來並進行了很好本土化的,大陸版的《傳染病》能在這個時間點上受到觀眾的歡。
無論《兩杆大煙槍》還是《低俗小說》,整體很出彩,但開頭並不抓人,尤其是後者,如果觀眾沒點耐,又不是因為在電影院裡走不了,很可能直接放棄。
但《傳染病》開頭只用了十分鐘,就憑錯的剪輯和緊張的配樂,將觀眾的目光牢牢引住。之後更是用各種細節將故事填補得很圓滿,讓觀眾們在觀看的時候,覺真的就是這麼一回事。
“電影不是電視劇,電影最長也就三個小時,這種情況下,不可能有完美無缺,一點漏都沒有的故事。”李旭繼續說道,“所以對於電影來說,劇本只要完整並在邏輯上自洽就足夠了。當然,能儘可能的縝密更好,我剛才說了,劇本決定了電影的下限。”
“但是細節也是屬於邏輯自洽的一部分吧?”王和志問了個有些門外漢的問題。
“從電影整體上來說的確如此。”李旭微微一笑,“但在實際作中,這些細節都是由導演填補進去的。以《傳染病》為例,鞏俐在病房裡詢問姜文的那一幕,劇本上可能只寫著誰跟誰對戲,以及臺詞有哪些。而病房如何擺設,畫面如何構成,演員怎麼走位和做什麼表情,都需要導演跟道具師、攝影師、演員進行溝通。”
“所以,你認為觀眾會喜歡,是因為自己在節奏和細節上做到了最好。”王和志再問。
“我是這樣看的。”李旭點了點頭。
他一直都記得,前世看《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時的情況,本來是閒暇之餘想要打發時間,就在某視頻網站上點開。一般情況下都是看幾分鐘,然後去幹點別的事情,過一會兒再來看上幾分鐘。
結果鬼知道怎麼回事,轉眼90分鐘就過去了,等他意猶未盡的了嘴才反應過來:哎,怎麼就一下看完了?
所以在給自己準備混吃等死前的代表作時,他挑中了《傳染病》這部前世頗具名聲,但又不是特別出眾的電影。
一來投資不會特別大,但也不會特別小;二來拍攝相對容易,空無一人的街道和機場,比滿是人的街道和機場好拍多了;三來還能一堆腕兒給自己站臺,再加上節奏明快緊湊,是上好的選擇。
前世裡《傳染病》不怎麼樣,但不代表被他搬運過來的也不怎樣,畢竟非典才過去了兩年,而且同樣的電影出自好萊塢導演之手,跟出自大陸導演之手,對文藝圈的人是兩碼事,對普通觀眾那也是兩碼事。
更何況細節都儘可能的做了本土化。比如張國立跟姜文的情與法,比如馮遠征最後對馮小剛的那個抱拳禮,又或者陳坤那個角一被逮捕就慫了之類的。
“換句話,你覺得讓觀眾到好看,就是一部電影最大的成功?”王和志記了幾筆後,有些半下套地問道。
“普通觀眾可不會在乎內涵、人文之類的,他們只在意一件事,這部電影能不能在情上引起自己的共鳴。”李旭那滿不在乎的表情很明顯,“當然,我並非是說人文和內涵不重要。真正的人文關懷是潤物細無聲,是觀眾們滿足後從電影院出來,在回憶劇情時有所悟。而不是生硬的告訴你,你應該怎麼怎麼做,電影的核心是講故事,不是說教。”
“講故事就需要用節奏和細節來引觀眾,是這樣嗎?”王和志當即再問。
“沒錯。”李旭點了點頭。
最明顯的例子,《戰狼2》與《紅海行動》,前者張弛有度,有放有收,就是吳京略微有些尬演,整體觀影覺卻很舒服。
後者雖然一上來就高高吊著,全程幾乎沒有下來過,當時看得很,可之後呢?
《戰狼2》能記住二皮臉的謙哥,能記住臭的富二代,能記住撿磚塊的達康書記,能記住“我@了他們的推特”,能記住最後那面紅旗,《紅海行動》呢?大概就是無盡的血腥了。
不過《紅海行動》的細節非常出,即使依然有著BUG,比如煙幕彈對迫擊炮之類的。但各種戰術卻都很到位,戰爭電影的殘酷也拍了出來,後面那場坦克戰單獨拿出來的話,同樣非常出——觀眾又不是個個都是軍。
所以這兩部電影都成了逆襲的典範,只是,很遺憾,現象級永遠是給《戰狼2》這種張弛有度的電影準備的。
訪問到這裡就差不多了,對方其實問得都很剋制,一點咄咄人的意思都沒有,略微銳的問題,對圈內老前輩的看法啦,對商業文藝之爭啦,都是點到為止。
所以等他們從約定的訪談地點,某私人會所離開後,李旭拿出電話打了出去。
“不用這樣吧,你這一上來就《人物》專訪,未免太高端了,《看電影》就可以了吧。要是覺得那什麼,還可以上《環球銀幕》嘛。”他用吊兒郎當的語氣說道。
“也是為你考慮。”大哥的聲音永遠是那麼渾厚沉穩,“如果沒有意外,你會是目前國內最年輕的2億票房導演,讓《人物》做個專訪也是可以的。”
“有什麼用。”李旭嗤之以鼻,“最多兩三年,2億票房就不再是需要仰視的紀錄,而等十年後,一部電影不拿個10億都不好意思說大爆。”原身應該這麼說話吧?
“那要我幫忙將這篇專訪撤回來嗎?”大哥李煜在那邊問道。
“嗯……”李旭裝出一副被噎住的表情,半晌後才道:“這就不用了吧,我都已經完成專訪了。”
“一切隨你。”大哥李煜依然是那麼雲淡風輕,“有什麼事給我電話,另外,下週回來吃飯吧,爸媽都很想你。”
“知道了。”李旭這麼回答道,也不管對方會不會因為自己如此快而愕然,直接掛了電話並長出了口氣。
看樣子,家裡有些忍不住了,否則大哥不會直接越過公司直接聯繫《人物》給他做專訪——雖然他那個皮包影視公司也沒幾個人。
“說了回去就肯定回去……”李旭扔著手機說道。
只是,這心中淡淡的不甘心和躍躍試,又是怎麼回事呢?
第四十章連娛樂小說都不敢這麼寫啊!
“面對這種足夠讓任何導演為之驚歎的成績,李旭並沒有失其中,他更像一個被從天上掉下的餡餅砸中的青年,懷疑、茫又有些驚喜。
但是對於電影的信念,他卻沒有動搖過,不同於第五代導演的大氣與全局觀,也不同於第六代導演的叛逆和反思,他更在意的是觀眾的受。
訪談當中,年輕的李旭不止一次提到電影的節奏和細節很重要,更是表示,一部電影的上限由節奏和細節決定。在他看來,滿足觀眾的情需要,是導演首先要考慮的事情,一部電影無論出於什麼目的,不能調動觀眾的情緒,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就很難稱得上是一部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