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後世的歷史網絡小說,寫三國必然提到“閹宦集團”和“士大夫集團”,寫隋唐的必然提到“關隴集團”,這些概念都是陳寅恪在民國時期提出的。他非常善於分析總結歷史政體派系,也對歷朝的文化和經濟非常,而《萬曆十五年》就把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給寫活了。
當陳寅恪第五次通讀《萬曆十五年》的時候,他不僅著眼於民國,更把目光放到從唐宋到明清的歷代中國。
在這本書的結尾,作者的寫作意圖暴無遺,他在總結中國落後的原因,討論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而四海昇平的“萬曆十五年”,則在影此時的民國,且此時的民國比“萬曆十五年”更加不堪。
“萬曆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這句話聯繫前文對明朝社會的分析,再聯繫民國的社會狀況,無疑是在說:“中華民國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陳寅恪心緒難平,看完這本書後,他已經不去想抗戰是否能勝利了,而是苦苦思索中國社會的未來出路。
擺下紙筆,端坐良久,陳寅恪開始寫評論:《讀周先生之萬曆十五年有》。
第1032章【新書反響】“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徹底暴了中央集權過度帶來的不良後果。在下層行政單位尚有許多實際問題沒能解決以前,行政效率的增進必然遲緩和有限。強行提高效率,超過了一定限度,只會造成行政系統內部的不安,整個官僚集團會因壓力過高而或分裂、或糾集,實際問題又會演變成道德問題。”
“再觀今之徵實徵購政策,中央強行要求提高效率,而下層行政單位問題極多,難以實現政令的有效執行。這造成整個中國的行政系統難以適應,中層和基層官僚壓力過高,只能以暴的方式欺上瞞下。譬如河南之徵購,官員為了完成任務,選擇對中央隱瞞災荒事實,而不顧民情大肆征斂。這就帶來一系列嚴重後果,政府威信大失,百姓苦不堪言。繼而延伸為道德問題,政府高舉抗戰大義,要人民傾其所有奉獻國家,不支持徵購則不愛國。百姓認為政府橫徵暴斂,沒有為人民考慮,領袖和官員的私德也遭到懷疑。”
“史學界有一種說法,即‘明朝稅重民窮’。似乎是因為當時貪官汙吏橫行,百姓被攤派的賦稅過重,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其實這跟事實有所出入。同時期,英國稅收與明朝相當,而人口卻只有明朝的三十分之一,英國怎麼就能繼續發展壯大呢?原因不在賦稅過重,而在於政府和法律的低能。即便國家稅率低,受惠的也並非農民,只能鼓勵地主加重盤剝和官僚額外剝削。”
“道德並非萬能的,政府不能依靠單純的抗戰大義,而要求百姓舍家報國。更要健全法律制度,完善行政體系,遏制貪汙腐敗,鼓勵扶持先進經濟,減少對傳統農業的壓榨……”這些都是陳寅恪寫的評論文章,寫完之後他就燒了,並沒有拿出去發表。
陳寅恪從來不談論政治,但並不代表他不懂政治。學史學到他那個地步,很多事情比官僚看得更清,但也僅此而已,不能改變中國的現狀。
坐而論道誰都會,難的是如何解決問題。
沒法解決!
蔣介石當然想完善行政系統,提高基層官員的執行力。但這是不可能辦到的,除非在中國進行一場觸及本的大改革,而抗戰特殊時期的內外部條件都不允許他這麼做。
所以陳寅恪把文章燒了,發表出來也無益,反而會因此得罪掌權者。
燒完文章,陳寅恪很快又重寫了一篇,單純從治史方法來分析《萬曆十五年》。他首先批評了周赫煊對於某些史料的無視,認為周赫煊的某些思想稍顯片面,同時又讚揚《萬曆十五年》風格獨特、觀點新穎,為明史研究開拓了新的形式與方向。……陳寅恪的第二篇文章還未發表,吳晗就已經開始對《萬曆十五年》大加吹捧了。
吳晗也是研究明史的專家,他早前雖然屬於自由派,但格非常進。早在十多年前,吳晗就給胡適寫信說:“翻開任何國家、任何朝代的歷史來看,找不出這樣一個卑鄙無恥、喪心病狂的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吳晗請求胡適指出一條明路,胡適讓吳晗“科學救國”。
那時吳晗非常尊崇胡適,特地在畢業照背面寫下胡適的名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少說些空話,多讀些好書。”然而,吳晗到了西南聯大,國黨的腐敗和不顧學者死活的態度,再加上好友在貧寒病痛中去世,讓吳晗的思想徹底轉左。他的行為做法比聞一多更加進,不但投身於各種反蔣活動,還寫了一本《由僧缽到皇權》。
這本書後來改名為《朱元璋傳》,跟周赫煊的《萬曆十五年》幾乎同時出版,專門用來影蔣介石。
在讀了《萬曆十五年》之後,吳晗覺找到了知己。雖然他們一個寫朱元璋,一個寫萬曆朝,但都是走的“影史學”的路子,都是在抨擊蔣介石和國民政府。
吳晗連續寫了好幾篇評論文章,把《萬曆十五年》奉為“中國現代史著不可再有之經典”。……遠在貴州的張學良,也在第一時間讀到《萬曆十五年》。
少帥這些年都在研究明史,缺什麼書就寫信找宋美齡索要。到了1945年,張學良甚至聲稱自己成為了一個明史研究專家,他要求請來幾位明史專家進行當面——戴笠對此表示很為難。
當張學良讀完《萬曆十五年》之後,他沒有往影蔣介石那方面想。而是把自己代入萬曆皇帝,把曾經的得力屬下代入張居正、申時行、海瑞和戚繼光,然後檢討反思自己主政東北和華北時的錯誤。
接著,張學良又對比萬曆朝和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反思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的施政問題,並寫了一篇兩萬字的讀書心得,讓看守特務轉給蔣介石。
蔣介石順手就把張學良的文章扔了,放在角落裡蒙塵幾十年,直到80年代才在清理垃圾資料時發現。……謝國楨無疑是如今最火的明史專家,他早年追隨梁啟超治學,跟周赫煊勉強算同門師兄弟。他的《晚明史籍考》曾在30年代風行一時,到了抗戰期間再次引起重視,因為抗戰時期的中國和晚明太像了。
謝國楨此時滯留在淪陷區,《萬曆十五年》出版的時候,他才剛剛讀到周赫煊討論沈萬三之死那篇文章。
周赫煊關於沈萬三身世遭遇的觀點,出自明史專家顧誠先生。
謝國楨對此持有異議,他認為《吳江志》的史料可能有誤,並拿出多個歷史資料,認為沈萬三有可能是朱元璋登基後才死的。當然,沈萬三絕對不可能被朱元璋放,只是被朱元璋打壓而已。
謝國楨隨即寫了一篇反駁文章,寄了幾個月終於寄到重慶發表。
直到1944年底,謝國楨才在淪陷區讀到《萬曆十五年》。他對這本書大加讚賞,於抗戰勝利後一口氣寫了三篇分析文章,討論萬曆朝對明朝命運的影響。……至於大部分普通讀者,完全把《萬曆十五年》當成純粹的歷史讀物來看。他們對明朝的改革失敗表示惋惜,同時也希望國民政府取教訓,呼籲加強法制建設、懲治貪官汙吏。
蔣介石也非常喜歡《萬曆十五年》,他沒有把自己代入萬曆皇帝和張居正,而是代入了申時行。他覺得自己殫竭慮發展國家,卻只換來各種背叛和猜疑,同時又被中國糟糕的情況所制約,一身才華本事都無法真正的發揮。
同時蔣介石也嘆,天下沒有完人,就連戚繼光都貪汙剋扣、逢拍馬、喜好女,而民國將領又有誰比得上戚繼光呢?用人應該不拘小節,只要能力出眾就可以了,那些真正能打仗的將領還是暫時容忍吧,比如把河南搞得一塌糊塗的湯恩伯。
每個讀者眼中的《萬曆十五年》,都有著不同的解釋。
這本書很紅,不但紅遍中國,就連費正清都帶回去一本,讓人翻譯出來推薦給美國史學界。
第1033章【疏漏】在1943年的中國,除了抗戰爭之外,還有另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那就是英美對於中國的文化影響爭奪戰。
去年,美國特使費正清就致電羅斯福,希望美國政府提升中美文化關係、對中國的教育進行科學研究、派遣美國學者到中國高校進行等,並得到羅斯福的鼎力支持。至於幫助中國學者解決生活困難,只不過是費正清計劃中的一部分。
在費正清提出這個計劃之前,英國大使館文化參贊布菲爾德就已經在做了,這也是羅斯福表示支持費正清的主要原因。
到了現在,英國人直接成立中英科學合作館,大大加強了英國對於中國的文化影響力。費正清更加坐不住了,中英科學合作館正式創建僅一週,他就建議美國駐華大使高斯趕快行動,並得到美國政府的授權,邀請大量中國學者進行赴美活動。
首批受邀赴美的學者一共有六人,分別為金嶽霖、費孝通、蔡翹、劉乃誠、張其昀和蕭作梁。其中金嶽霖是哲學家,費孝通是社會人類學家,蔡翹是生理學家,劉乃誠是法學家,張其昀是地理學家,蕭作梁是政治學家,囊括了中國學界的方方面面。
這種文化影響戰略是為長遠打算的,後來擴展到了文化藝術領域。比如第四批受邀學者,有文學家老舍、劇作家曹禺、漫畫家葉淺予、舞蹈家戴愛蓮等九人。
美國佬甚至把共黨都列入邀請範圍,共黨方面準備派4名學者赴美,但由於各種複雜原因,最終並沒有成功出行。
周赫煊不在受邀請之列,因為他自個兒以前就在美國各種,羅斯福犯不著再花那個冤枉錢。
蔣介石雖然沒有答應費正清給中國教授發生活費,但對費正清邀請中國學者訪美卻極為重視。他讓秘書陳布雷專門負責此事,並鄭重其事地對受邀學者進行了五天培訓。培訓內容很簡單,就是教導學者們基本外禮儀,規定有損中國形象的話不能說、有損中國形象的事不能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