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蔣介石發洩一通,又對居亦僑說:“你買套《明史》給周明誠送去,讓他每月給我寫一篇讀史心得!半年內不得踏出周公館一步,好好把《明史》給我讀完,看明朝是怎麼亡在一群只會耍嘴皮子的東林黨手裡的!”
“是,卑職告退!”居亦僑嚇得飛跑而去。
第1027章【周先生的明史初探】說起來很稀奇,《非攻》被停刊居然沒有引起什麼波瀾。
無數同行和讀者對此早有預料,因為《人市》實在寫得太黑暗了,而且毫不掩飾地譴責中央的軍糧徵購政策。於是沒人站出來為周赫煊討公道,求仁得仁而已,大家只是慨以後不能再訂購《非攻》了。
《非攻》是戰前創辦的,周赫煊在這份雜誌上撰寫了近200篇評論文章。特別是對國際形勢的分析,以及對本政策的解讀,屬於近年來國人瞭解世界的首選資料,甚至老蔣侍從室還專門建立了相關研究小組。
現在《非攻》不能再辦下去,讓無數讀者失望之極。
但周赫煊的那篇小說《人市》,由於寫得極度尖銳,讓人們對河南災情的關注更上一層樓。各報紛紛派記者前往河南不說,民間團體也積極響應,西南各省的老百姓餓著肚子向河南捐款捐物。
河南救災委員會也頂不住輿論壓力,開始全速遠轉起來——至少表面上他們在全力賑災。而陝西和河南邊界的駐軍,也不再攔截逃荒災民,這讓陝西省府官員天天臭罵周赫煊多事兒。
多事的周赫煊,被足了。
周公館的兩道大門,全天候都有衛兵看守。這些士兵來頭不小,屬於老蔣的外衛,就是平時負責幫老蔣看門開道的那些。
只要周赫煊跨出自家大門,就會被衛兵攔住,然後非常恭敬的把他請回去。在周赫煊打了好幾通騷擾電話後,老蔣終於鬆口,開恩允許周赫煊到江邊去釣魚。
對於老蔣佈置的讀史任務,周赫煊也在認真執行,並且在1943年節發表了第一篇相關論文:《沈萬三之死——明史探疑》。
這天,蔣介石剛剛看完前線戰報,侍從秘書突然拿著論文進來說:“總座,這是周先生派人送來的讀史心得。”蔣介石一看標題就發火了,罵道:“混賬,我讓他了解東林黨之禍,他卻給我研究沈萬三之死!”侍從秘書靜立一旁,不敢言語。
蔣介石問:“這篇文章你看了嗎?”侍從秘書說:“看過了。”蔣介石又問:“周明誠認為沈萬三是怎麼死的?”
“沒說。”侍從秘書道。
“那他還寫什麼沈萬三之死?”蔣介石頗為無語。
侍從秘書道:“周先生認為《明史》關於沈萬三的內容是胡亂編造的,朱元璋本沒有放過沈萬三。”自晚清以來,《明史》屬於中國史學界的重點研究對象,而且往往還跟革命聯繫到一起。既然要推翻滿清暴政,那麼就必須證明滿清的非正義,從而就要為朱家皇室正名。
一直到抗戰期間,《明史》依舊是熱門學問。
國統區的史學家研究《明史》,是總結明亡的教訓。中華民國就如大明王朝,而本侵略則如滿清入關,以史為鑑,告誡國民政府如何修政愛民、如何抵禦外寇。比如抗戰之初,史學家們就以南明內訌為例子,呼籲應該同仇敵愾、一致抗才能保衛國家。
而淪陷區的史學家,則各種謳歌明末的民族英雄,靠打擦邊球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
當然,由於蔣介石屬於王陽明的信徒,此時也有一大堆專門研究弘治、正德兩朝的明史學家。
整個民國年間,明史研究著作浩如煙海。後世網友痛批東林黨、質疑袁崇煥的論調,早在那個時候就有了,只不過袁崇煥依舊被認為是民族英雄,而東林黨則變得臭名昭著。
蔣介石也是喜歡讀史書的,特別是《明史》,畢竟他崇拜王陽明嘛。
怒氣消散之後,蔣介石立即翻閱周赫煊的論文,居然越看越覺得有意思。
據《明史·后妃傳》記載:“吳興富民沈秀者,助築都城三之一,又請犒軍。帝怒曰:‘匹夫犒天子軍,亂民也,宜誅。’後諫曰:‘妾聞法者,誅不法也,非以誅不祥……不詳之民,天將災之,陛下何誅焉!’乃釋秀,戍雲南。”這就是關於沈萬三那個傳已久的故事來源,因為沈萬三出錢修建了三分之一的城牆,還想要出錢犒勞軍隊,立即引起了朱元璋的忌憚。朱元璋本來想殺沈萬三,遭馬皇后一通勸諫,終於改為把沈萬三放雲南。
民間還附會出各種野史,比如什麼聚寶盆啊,又比如沈萬三在雲南得道成仙啊,甚至在康熙年間還有人自稱見到了沈萬三。
然而,周赫煊在文章裡說,他收藏了一本乾隆年刻的《吳江縣誌》。據這本縣誌記載,沈萬三在張士誠治下就已經死了,本就不挨朱元璋的邊兒,更不可能出錢幫朱元璋修城牆。
《吳江縣誌》的史料來源是《吳江志》,而《吳江志》的編撰者又是沈萬三的兒女親家,幾乎沒有說謊的可能。
也即是說,沈萬三是元朝人,生於元朝,死於元朝,跟大明朝沒關係。他活著的時候,朱元璋也還沒佔領吳江。他所生活的地方由張士誠佔據,而張士誠又跟朱元璋是死對頭。若沈萬三出錢幫朱元璋修城牆,那都不用朱元璋把他放雲南,他全家早就被張士誠給砍了。
《吳江縣誌》在引用《吳江志》史料的時候,清朝的《明史》已經編完了。縣誌編撰者不敢推翻《明史》,更怕擔麻煩,特地在後面註明詳細情況,並說史料有誤差,我也搞不清誰對誰錯,只是引用前人資料而已。
由此,周赫煊對《明史》的可信度提出質疑。《明史》的“馬皇后傳”都虛作假,誰知其他地方沒假呢?接著周赫煊又引用《明實錄》的資料,和《明史》進行前後對比,找出了多處惡意醜化明朝皇帝的內容。
最扯淡的是關於朱厚照的記載,在《明實錄》中,朱厚照英明神武、能征善戰,對真正能幹實事的大臣敬重有加,對大部分屍位素餐的官僚不屑一顧。而到了清朝編撰的《明史》中,朱厚照寵信宦,荒誕不羈,簡直就是一等一的昏君。
周赫煊給蔣介石的論文是特別加料版,他把老蔣比作明朝皇帝,雖然勵圖治,卻被一群貪官汙吏所矇蔽。還引用晚明賑災的例子,來對比今河南賑災之貪汙,希望老蔣能夠嚴懲犯事官員。
當然,對外刊載的論文沒有這一段,而是多了些對沈萬三生平的考據。
第1028章【閉門讀書】1943年終於來臨。
2月2,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包括保盧斯元帥在內的九萬德軍被俘。
2月11,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
2月18,宋美齡在美國國會演講。
這年的節剛過,大年初一那天,突然出現食。全國範圍內都能看到偏食,東北地區甚至能看到全食,不可避免的生出各種離奇傳言。
其中最受國人追捧的說法,是本即將敗亡——太陽就代表本嘛。
周赫煊現在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撲在明史研究上。他的求生還是很強的,老蔣這次顯然動了真怒,若是到處亂跑,周公館門口的士兵肯定敢對他開槍。
但周赫煊並不後悔,《人市》中的所有情節都非隨意編造,而是據已經發生的事實改編。《大公報》在河南共派有四名記者,發回來的消息周赫煊都看了,觸目驚心,讓周赫煊不吐不快。
一月中旬,《大公報》剛剛復刊,就再度刊載了關於河南災情的新聞。
這次寫文章的是戰地記者張高峰,他詳細描述了河南災民吃毒草、吃乾柴、吃白泥的情況,並披了湯恩伯在河南的醜惡行徑。在文章結尾,張高峰還引用了中央社的電文內容:“豫省三十一年度之徵實徵購,雖在災情嚴重之下,進行亦頗順利。”並評論道:“據省田管處負責人談:‘徵購情形極為良好,各地人民均罄其所有,貢獻國家。’這罄其所有四個字,實出諸血淚之筆。”《大公報》總編王雲笙也是個不怕事兒的,在這篇新聞後面寫社評道:“河南的災民賣田賣人甚至餓死,還照納國課,為什麼政府就不可以徵發豪商鉅富的資產,並限制一般富有者滿不在乎的購買力呢?看重慶,念中原,實在令人慨萬千!”於是乎,《大公報》又被停刊三,記者張高峰更是被湯恩伯以“共黨首領”的罪名逮捕。
周赫煊給老蔣打了幾個電話請求放人,但無濟於事。
直到數月之後,軍大舉進攻中原,湯恩伯的部隊潰不成軍,張高峰才在混亂中重獲自由。
端木蕻良來到重慶,暫時住在周公館,成了周赫煊的專職借書員。
周赫煊既然要研究明史,以他自己的藏書肯定不夠用,必須多方查找史料才行。抄書很好抄,但到了周赫煊的地位,越是抄書就越要謹慎。
《明朝那些事兒》是不可能抄的,筆調太輕佻,而且主觀彩太濃郁。這本書只適合做歷史科普文,把它當成史學專著是要惹人笑話的。民國時期已經有人搞歷史科普了,而且極為成功,那就是蔡東藩的歷代通俗演義,連太祖讀了都對其大加讚譽。
那麼就只剩下《萬曆十五年》了。
此書一經問世,便被美國多所大學採用為教科書,在中國更是成為無數學者、作家、官員、企業家的案頭必備書籍。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裡邊,高育良辦公室書架上就擺著一本《萬曆十五年》,高小鳳也因讀過《萬曆十五年》而受到高育良喜愛。
但是,《萬曆十五年》雖然屬於史著經典,但依舊有著難以掩飾的缺點。
原作者黃仁宇在寫書時非常認真,引用了各種史料。可惜這些史料的引用卻不嚴肅,他只使用符合自己觀點的史料,對不符合自己觀點的史料一概摒棄,甚至掐頭去尾、歪曲裁剪。
比如對李贄的表述,黃仁宇先生把李贄評價海瑞的原話反著理解,對李贄讚揚寡婦守節的態度故意歪曲,對李贄評價蔡文姬的觀點和李贄的哲學思想斷章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