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好嘛,原來是個文武全才。
周赫煊腦子一轉,有了好主意,他說:“我在小說版開三分之一個版面,用來刊登國術內容,就由你專門負責。”鄭汝霈喜道:“好嘞,包在我身上。好像寫文章都要筆名,周先生你學問好,幫我想個筆名唄。”
“你隨便取一個就是。”周赫煊狂汗,眼前這位太自來了,完全不把自己當外人。
鄭汝霈冥思苦想道:“以前西沽破廟裡那個瞎和尚,老說要證得因果,他待我不錯,乾脆我就叫‘證因’吧。”證因?
鄭證因!
周赫煊詫異地看著鄭汝霈,心想不會就是寫武俠小說的鄭證因吧?
這位老兄在武俠小說史上影響力太深遠了,草上飛、八步趕蟬、追雲趕月等輕功,月雙輪、九連剛環、離魂子母圈等兵器,七星透骨針、金剛燕尾鏢、梅花奪命針等暗器,都是鄭證因寫小說時創造的。還有併肩子、暗青子、架樑子、風緊扯活、點子扎手等江湖暗語,也是從鄭證因開始才廣泛運用於武俠小說,被後來的作家們繼承借鑑。
古龍曾說,他最佩服的武俠小說家,就是鄭證因。看古龍的《大旗英雄傳》等作品,就能察覺到鄭證因的影子。
說穿了,是鄭證因讓武俠小說更具專業。因為他自己就從小習武,常年跟幫派打道,對江湖事門兒清,不像其他作家完全靠想象。
此人就像個江湖隱俠,建國後也未離開天津,且不再動筆創作小說,安安穩穩做平頭老百姓。甚至連鄭證因的鄰居,都不知道他是個小說家,只把他視為情古怪的老光(一生未娶,只與刀槍作伴)。
周赫煊覺很有趣,他雖然不能改變時局,卻能改變身邊的人和事。比如《大公報》提前復刊,北大提前復課,希望小學創立,李壽民、沈從文、朱湘、孟小冬、鄭證因等毫不相干的民國名人,因為他而匯聚到一起成為朋友。
從鄭證因上門切磋,就可知《鵰英雄傳》有多受歡。
《神鵰俠侶》作為續集故事,一經發表便引起北方讀者追捧。周赫煊本以為,《大眾》副刊撐死能有3000份銷量,結果實際情況出乎預料。
《大眾》創刊僅一週,銷量便穩定在5000份以上,並且還在逐漸增加。好多讀者購買《大眾》,純粹是為了看武俠小說,其他內容他們本不在乎。
鄭證因上任做編輯後,他負責的欄目叫“國術叢論”,專門科普各種武術和門派的來歷淵源。此欄目居然得到讀者的頗多讚許,遠比沈從文、朱湘他們編輯的散文詩歌更受歡。
鄭證因再接再厲,又詳細介紹了查拳的基礎套路和兩路副拳拳法,甚至把招式畫成圖形刊載於報紙上。此舉引來查拳傳人的強烈抗議,但讀者們卻表示支持。甚至有人閒得蛋疼,居然照著報紙練武功……嗯,武術基礎套路,應該有廣播體的健身功效吧。
《大眾》發行第二週,銷量已經突破6000,可謂長勢喜人,商家們也開始主動尋求廣告合作。只副刊的銷售和廣告收入,每月利潤就達到5800銀元。
在民國辦刊物,那是真賺錢啊。
前提是你辦的東西能賣出去,比如朱湘就自辦雜誌,結果虧得飯都吃不起。
第103章【丈母孃看女婿】天津站外。
一輛輛騾車候在路邊等生意,雖然汽車已經發明出來多年,但牲畜仍舊是中國最主要的通工具。
有人從車站出來大聲喊道:“嗨,趕車的快過來幾輛!”
“來嘞!”車把式高興地揮鞭子。
叫車的卻是個戲班子,林林總總二三十號人,光戲臺道具就裝了三大車。
明天就是孟小冬復出登臺之,所以提前動身來天津,同行的都是她的家人長輩。
大伯父孟鴻芳演武生和小丑,二伯父孟鴻壽唱文丑兼奏京胡,三伯父孟鴻榮演文武老生兼武淨,六叔父孟鴻茂演小丑,父親孟鴻群演老生兼紅生。孟小冬的母親張雲鶴、二妹佩蘭、三弟學科、四妹幼冬,還有她的幾位姑父、舅父,也要麼唱戲,要麼演奏樂器。
孟家三代人出了九位名角,祖父孟七最有意思。他早年投過天平天國,從軍十餘年,一身好武藝,在英王陳玉成麾下擔任戲班教師,戰時打仗,閒時唱戲,也算武裝文藝兵了。
這整個一戲曲世家,戲班子全是家裡人。放在後世絕對顯赫,但在晚清民國卻屬於下九,有錢沒地位,通婚也基本選同行,嫁給名富商只能當姨太太。
他們主要在南方演出,甚至曾遠赴菲律賓。但如今南邊整天打仗,正好孟小冬又在北平購置了房產,乾脆整個家族都搬來北平定居。
裝車完畢,開始啟程,還喊了幾輛黃包車由女士乘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