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周赫煊和陳光甫都沒有預料到,他們這樣做,不但提高了桐油貸款,更延長了桐油借款合同。導致本該只採購22萬噸桐油的貸款合同,一下子變成40萬噸,而國民政府直到1943年初才敢對桐油進行統購統銷。
中間憑空延長的一年半時間,成為中國桐油發展的黃金時期。因為那時市場價格已經恢復正常,並且漲得比戰前還高,而國民政府又不敢出面壓價,讓中國桐油從業者活得非常滋潤。
無意間,陳光甫做出了最好的選擇,讓國黨那幫清貴們少了無數民脂民膏。
幹得漂亮!
陳光甫拉著周赫煊商量談判手段,胡適的注意力則放到了那些書稿上,他順口問道:“明誠又在寫什麼書?”一旁的拉貝回答說:“《南京大屠殺》。”胡適點頭道:“聽說南京有上萬無辜者遇害,這種暴行是應該寫書揭!”
“不止上萬,”拉貝沉痛地說,“經過我們的整理推測,南京的遇害者,至少在20萬人以上,甚至更多!”
“20萬!沒有搞錯吧?”胡適瞠目結舌。
拉貝指著旁邊大量的一手資料:“你自己看吧。”胡適首先看的是照片,越看越憤怒,不可自制地踢翻椅子,爆口道:“幹他孃的小本兒,豬狗不如啊!”第856章【文人】自五四運動以來,胡適的表現都是謙謙君子。被人當眾挖苦唾罵,他也能笑臉以對,而此時終於失態罵了髒話。
周赫煊終止了與陳光甫的對話,回頭問胡適:“適之兄,你還主和嗎?”胡適死盯著那些大屠殺照片,搖頭道:“抗戰猶有一線生機,求和必然萬劫不復。四萬萬國民,若是舉手投降,則悉數淪為待宰之羔羊。”
“很好,你終於想通了。”周赫煊欣道。
後世罵胡適的人很多,原因即為主和。然而主和者並非胡適一人,學術大牛陳寅恪和吳宓先生,他們在抗戰初期也是主和的。
在學術界,這份主和名單可以排很長。比如北大校長蔣夢麟、北大法學院教授周炳琳,還有蔣廷黻、陳之邁等等等等,那是數也數不清。
而國黨的高官群體當中,汪兆銘、孔祥熙、張群、居正、于右任、陳立夫、閻錫山、徐永昌、王寵惠、陳布雷、魏道明,這些人要麼主和,要麼傾向於妥協。
你敢相信?大名鼎鼎的陳寅恪先生,曾親口說過這種話:“抵抗必亡國,屈服乃上策”。
這兩句出自吳宓先生的記,是七七事變爆發後的第七天,兩人飯後散步閒聊時說的。陳寅恪認為,拱手讓出華北而求和,還能保住華南以偏安,將來或許可以漸漸恢復國土。若戰則全局覆沒,中國永亡矣。
以至於蔣介石在南京淪陷後,在記當中慨道:“文人老朽以軍事失利皆倡和議,高級將領皆多落魄望和,投機取巧者更甚……近各方人士與重要同志,皆以為軍事失敗非速求和不可,幾乎眾口一詞。”在軍令部長徐永昌看來,公開主和者其實有限,更多的是隱求和者。因為公開主和會被罵漢,所以官職越大、權力越盛的人,往往口是心非,高呼抗戰而傾向妥協。
甚至在徐永昌的眼中,擁有軍事實力的地方首腦,在劉湘病逝以後,只有共黨和桂系才是真正的主戰派,其餘皆心懷叵測。
所以在抗戰之初,蔣介石是非常孤立的,靠著乾綱獨斷才把中國拉上了抗的戰車。
正因如此,汪兆銘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從1938年冬開始走上公開求和的道路。他覺得自己能一呼百應,然而真正的實權人物卻不跟著他混,身邊追隨的盡是些政治失意者。
當時的輿論風向是:戰敗可諒,言和有罪。
對於汪兆銘的“豔電”,雖然有無數人破口大罵,但卻不乏同情和共鳴者。因為他們也是這樣想的,只是汪兆銘當了漢,而他們不敢當漢而已。
即便到了1939年夏天,這種軍政官僚整體趨向於妥協的情況都未改變,國黨中央黨務秘書王子壯在記中寫道:“……憑心論之,目前能以支持大局,堅決不撓者,亦似只有彼(老蔣)一人。自餘之文武大員,心盼速和而不敢出諸口者,比比皆是,終以蔣先生之威望,不能不絕對服從,忍耐痛苦,堅持到底。汪先生之離變,正為一般有知識者之代表。”我們以前揭了蔣介石許多黑底子,但實話實說,老蔣對抗戰的貢獻非常巨大,即便他各種微作坑害隊友。他身邊的那些軍政大員,十有八九都想著趕快議和,老蔣通過獨裁手段生生壓了下來。
這也是即便到了抗戰後期,還有很多熱血青年支持蔣介石的原因,他們認為唯有英明領袖獨裁才能抵抗到底。
可想而知,現在丟了廣州,武漢馬上也要棄守,中國疆土淪陷近半,那些軍政大員的士氣該有多低落。有人甚至認為,中國能夠堅持一年而不速亡,那是因為本還沒有來真格的。
陳寅恪就更悲觀了,直接在詩裡來一句“南渡自應思往事,北歸斷恐待來生”。他把中國比作南宋和南明,認為抗戰勝利是不可能的,收復華北只能等到下輩子了。
你自己悲觀倒也罷了,為什麼偏要寫成詩歌,讓這種負面情緒影響更多人?
後世有本描寫文人南遷的書叫《南渡北歸》,書名便是引用於此,但未免有些不合適,文人們並非一個個都像陳寅恪那麼悲觀。
倒是陳寅恪的父親更有文人風骨,在平津淪陷後,陳三立先生堅決不願投,絕食五天,憂憤而死。
當然,咱們也不能把陳寅恪往死裡批判,他只是悲觀消極太甚,愛國之心還是有的。至少陳寅恪在香港的時候,兩次拒絕寇的威利誘,輾轉跑去西南大後方當老師。
陳寅恪的思想和行為很矛盾,但又能代表很大一部分文人。他對時局既悲觀又失望,還寫詩埋怨老蔣的抗戰是獨夫行為,把國家前途當做賭博來孤注一擲。面對寇40萬大洋的利誘,他又能冒死兩度拒絕,跑到西南的窮鄉僻壤去過苦子,並餓著肚子一邊教學一邊做研究。
胡適的選擇又不相同,他在抗戰初期,跟陳寅恪的想法一模一樣,其後迅速完成了思想的轉變。
或者說從未改變,胡適一向是“實幹派”和“悲觀派”。
七七事變以前,胡適上躥下跳搞求和,多次請命擔任中國駐大使,要為中兩國的友好貢獻力量。一看戰爭已經無法避免,胡適又上躥下跳,多次請命擔任中國駐美大使,想要說服美國介入中戰爭。
或許老蔣是被煩得不行了,才把胡適任命為特使扔美國去,隨便他怎麼在美國瞎折騰。
即便到了現在,胡適也認為中國抗戰必敗,除非美國能站出來拉一把。他沒有像陳寅恪那樣寫詩傷悲秋,而是不遺餘力的在美國做宣傳。
以前胡適在國內寫文章,經常讚美本人的政治和文化,把中國的政治文化批評得一無是處,號召中國向本努力學習。而現在,胡適極力美化中國、醜化本,就為了能獲得美國民眾的認可和援助。
胡適是天真的,也是值得敬佩的。
陳寅恪是真實的,同樣也值得敬佩。
兩人之間的區別,是文人在國難當頭時不同的選擇。……PS:有很多讀者對前面的情節不滿,還說老王靠賣為噱頭。話說,周赫煊和於珮琛那事兒,能賣得出來嗎?老王這幾天都在研究南京大屠殺的資料,《拉貝記》、《魏特琳記》和馬吉的紀錄片都看完了,再加上那些照片,說實話,神狀態很不好。
在碼字的時候,老王不自覺代入主角。周赫煊整理的是第一手資料,更全面更直接更鮮血淋漓,他如果不受影響就是超人了。要發洩,一是看喜劇放鬆心情,另一種方式就是“”,作者本人覺得是合理的。
當然,收了於珮琛也算完成一個劇情,因為真不知該怎麼處理。歷史上於珮琛的結局,大家可以去網上搜一下,但請不要在評論區和章節說裡討論,一切為了防止和諧。
第857章【八女投江】咱們接著上一章講,要評價歷史人物,除了漢和十惡不赦之輩,其餘者皆須兩面評價,非黑即白是很幼稚的做法。
就拿後世那本描寫文人內遷的《南渡北歸》來說,居然把馮友蘭先生寫成了反派。書中許多引用故意顛倒錯亂,不止一處在虛假編造,讓不知情的讀者對馮友蘭產生厭惡,讓知情的讀者懷疑作者是否跟馮友蘭有私仇。
說實話,比起老王的《民國之地攤崛起》,《南渡北歸》倒更像是一本地攤文學。
那本書的作者不但否定馮友蘭人品,竟連馮友蘭的學術都一併否定,還引用胡適的記來否定馮友蘭學術,並自己瞎編了一段胡適對馮友蘭的評價。
事實上,胡適是馮友蘭的老師,兩人只是學術觀點不同而已。人家情好著呢,怎麼可能惡言相向?
胡適在1919年出版《中國哲學史大綱(捲上)》,由此成為中國現代學術研究奠基人,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確實了不起。胡適對此也非常自傲,預言說:“以後無論國內國外,研究這一門學問的人,都躲不了這一部書的影響。凡不能用這種方法和態度的,我可以斷言,休想站得住。”然而僅僅在1931年,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捲上)》,就全面超越了胡適的書,而且沒有按照胡適的方法來做研究。此後半個多世紀,直到周赫煊穿越那會兒,都還沒有出現整體優於《中國哲學史》的專著。
這樣的學術成就也能黑?
真當讀者都是傻子啊。
咱們這本書,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反派,連孔祥熙都還能找到優點呢。
說了這麼多廢話,其實是想自然轉換情節——孔令侃半身癱瘓了,這就是反派得罪周赫煊的下場。
10月底的時候,孔大公子正玩著別人老婆,被綠帽子事主捉姦在。
洪門拿著周赫煊提供的經費,已經買通了當地黑手黨。黑手黨作局引誘綠帽子先生入轂,讓那倒黴的傢伙欠了一股賭債,同時又透孔家富得油,慫恿綠帽子先生找姦夫錢還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