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436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周赫煊如今住在海格路,而國立通大學(上海大)在海格路也有個校門,可以說是緊挨著的。出門都不用喊黃包車,步行十多分鐘,三人便來到通大學的校門口。

“周先生,稀客,稀客啊!”通大學校長黎照寰熱情接。

周赫煊笑著過去握手道:“曜生兄,幸會!”此時的上海大,還不叫上海大,全稱是“國立第一通大學”。這所學校是民國鐵道部直屬的,校長(副校長)通常由鐵道部長或次長兼任。

比如眼前的這個黎照寰,以前就是鐵道部次長,現在已經辭去鐵道部職務,專心留在上海大辦學。

按照周赫煊自稱的年齡(剛穿越時28歲),他與黎照寰同年,兩人都是36歲。不過從外表上來看,周赫煊顯然要年輕得多,黎照寰跟民國時期大多數人一樣衰老得很快。

此君前額已經發禿,面容清癯,穿著件中山服,口衣兜裡還著支鋼筆,一看就是那種學者型官僚。

黎照寰拉著周赫煊的手往裡走,笑道:“總算把周先生盼來了,今天可要給大的同學們好好的講講道理。”

“哪裡哪裡,”周赫煊笑道,“我就住在海格路,跟通大學是鄰居,鄰居就該多走動走動嘛。”說起來是演講,其實周赫煊是受邀到大參加畢業典禮的。

民國的大學生們,在畢業之前(從三月份開始)都要進行畢業旅行。這個旅行可以是真的旅行,也可以是考察研究,或者是到工廠公司實習。為期一個月的畢業旅行結束後,學生們就要返回學校,遞自己的畢業旅行報告,然後參加畢業典禮,吃一頓散夥飯各奔東西。

在畢業旅行方面,上海大的學生最幸運。因為是鐵道部直屬的學校,他們可以申請畢業旅行專列,坐著火車風風光光的到處跑。

就拿今年的上海大畢業生來說,他們坐著自己專屬的畢業火車,耗時18天,途經南北六七個省份。當火車開到山東時,他們想要去泰山玩,火車就停在泰山腳下等著,等學生遊玩結束才繼續前進。

畢業旅遊啊,玩得真是超前。

周赫煊就這麼被上海大的應屆畢業生們,簇擁著進入校園,直奔舉行畢業典禮的大禮堂。

畢業典禮還未開始,周赫煊坐在最前排的領導席,旁邊是校長、副校長、秘書長、系主任等領導。學生們還給他發了一本小冊子,名叫《通大學民二三級紀念刊》。

這本小冊子是本屆畢業生的紀念刊物,周赫煊隨手翻開目錄頁,突然忍不住笑起來,他看到了一行小字——美術設計:錢學森。

嗯,這本紀念刊的級徽和圖都是錢學森設計的。

錢學森也是這一屆的畢業生,而且還擔任年級美術部幹事,人家對美術也很通呢。

第573章【留字】上海大的學生是真的厲害,他們搞的這本畢業紀念刊,居然完全靠學生自給自足。

沒錢印刷怎麼辦?

拉廣告贊助啊!

於是就出現非常詭異的畫面,翻開畢業紀念刊,這一頁還在說某年某月大家參加了某活動,各種懷念各種煽情。而翻到下一頁時,猛地蹦出來幾條廣告,就跟後世不孕不育醫院的宣傳冊一樣。

周赫煊掃了一眼在座的畢業生,他非常喜歡上海大的學生神面貌。每個男生都穿著標準的中山服,英武當中帶著蓬的朝氣,不像清華北大那邊,長衫、西裝、制服應有盡有,甚至還有整天穿馬褂的學生。

當然,你也可以說北大清華是百花齊放、兼容幷包,就看從什麼角度來理解了。

說起校服,周赫煊也是醉了。最近他連續在上海好幾所學校演講,上海教育界如今最熱鬧的,恐怕就要數“統一校服運動”了。

上海教育界完全是在拍蔣介石的馬,積極響應老蔣的“新生活運動”,再次制定了嚴格的學生制服規範,號召全體學生要做到整齊劃一。不但城裡的大學、中學如此,就連郊區的小學都是這樣。

學生穿校服是好事,但就怕矯枉過正。

如果嚴格按照上海市教育局的規定,那麼初高中學生需要準備三套制服。

比如高中男生需有灰呢學生裝一套(含帽子),價格為六元,以及灰呢大衣和駝絨裡子,價格為八元。另外還需要黃布學生裝(含帽子)兩套,價格為六元。

三套學生服的價格加起來足足26元,而上海普通工人的月薪才5元,草底層出身的學生如何承擔得起?

上海市教育局的著裝新規定一出,立即引來社會各界的質疑。吳用九就在《進修》半月刊裡提出:“統一校服,本沒有考慮城市一般平民和廣大鄉村實際。貧苦人家,兄衣弟穿,父衣子穿,大小相襲,補衲修改,非至毫無辦法,絕不敢捨棄舊衣……如再令其出錢購買制服,是無異拒其子女之入學。”蔣介石倡導“新生活運動”本是件好事,能夠極大的改善國民神面貌。可中央的政令一旦到了地方,那就百分之百要變形,善政也要搞成害民之政。

上海市教育局為了拍老蔣的馬,責令全市學生統一著裝,結果卻得好多貧困學生不能讀書,原因居然是買不起校服。

這得多荒唐!

不但上海如此,全國都開始出現此種情況,各地教育局紛紛制定自己的校服標準,把那些買不起校服的學生給坑慘了。

“新生活運動”在教育界是這樣,在其他領域也是這樣。

那些當官的都特麼瘋了,完全不考慮當地的實際狀況。為了拍中央馬,他們紛紛派人到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取經,然後有樣學樣的拿回去照搬,搞得當地百姓苦不堪言。……畢業典禮上,校長黎照寰首先上臺講話,接著又是畢業生代表發言,整個程跟後世差不多。

緊接著,學生主持人說道:“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周赫煊先生,來參加通大學民國二十三屆的畢業典禮。下面,有請周先生為大家說幾句!”周赫煊樂呵呵地來到臺上,拿著鐵皮喇叭說:“你們的畢業旅行走得夠遠啊,聽說都開著火車到天津了。怎麼回去的時候不帶上我?也好讓我省兩張車票錢。”

“哈哈哈哈!”臺下傳來一陣學生們的輕笑聲。

周赫煊突然收起笑容,嚴肅道:“這次我從天津南下,坐的是最新進口的蒸汽車頭,理論最高時速已經接近140公里。是不是很快?非常快!但我想說的是,英國的蒸汽火車,已經達到150公里的最高時速了。而本人,剛剛在東北開通長至大連的特急運營線,雖然其使用的太平洋7型蒸汽車頭的時速只有85公里,但它其實是一個測試車。它採用了線型車頭,專門用來測試高速衝擊,並且在研究內燃機車頭的可實用。我聽一個本朋友說,本的川崎重工,正在研製時速160公里的火車頭,他們的車頭是利用飛機風來設計的!”在座的大畢業生,基本上都學的是火車相關專業。錢學森也是如此,他學的是機械與動力工程專業。

剛開始大家因為周赫煊的玩笑嘻嘻哈哈,但聽到周赫煊提起英國和本的火車,眾人立即就變得沉默了。

“恥辱啊!”周赫煊大聲說道:“本的火車頭,竟然在中國的鐵路上進行測試。他們在不斷髮展,不斷中國的血來發展,他們的技術會越來越發達!同學們,你們都是中國最寶貴的理工人才。我只希望,今天的畢業不是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希望你們今後用自己的科學才智,為中國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中國現在的情況很糟糕,不但科學理論研究不如本,工業基礎更是大大不如。本人研究新型火車,都已經在利用飛機風了。而中國呢,連自己的風都沒有。我希望有一天,中國人自己的風,出自於在座諸位同學之手。謝謝大家!”周赫煊鞠躬退下,學生們則面嚴峻的鼓掌。

校長黎照寰和周赫煊握手道:“周先生,你說得好啊,我們必須要頭追趕了!”周赫煊剛要說話,突然看到一個畢業生站起來,舉起拳頭高呼:“諸君,讓我們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

“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一呼百應,其他畢業生紛紛吶喊,那聲音中夾雜著憋屈和憤怒。

黎照寰對此到很滿意,他覺得這次請周赫煊來是請對了。他自己屬於學者型官僚,可不會在演講時玩煽情,更加沒有調動學生情緒的本事。

時間臨近中午,畢業生集體前往八仙橋青年會,那裡有學校為他們準備的散夥飯。

周赫煊也被邀請一起過去,被師生們拉著各種合影留念。

不多時,寫滿了學生姓名的畢業簽名簿,遞到周赫煊面前。學生代表翻到一個空白頁,拿來筆墨說:“周先生,請為我們寫一點什麼吧。”周赫煊自信滿滿的提起筆,他的筆書法早就練出來了,不像以前那樣害怕丟人。當即揮毫寫下漂亮的行書:“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周赫煊”

“好!”眾學生拍手喝彩。

周赫煊寫的那兩句話,是孔老夫子說的,大概意思是:不怕沒有官位(合適的地位),而是要看自己是否有立足的才能。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而是要看自己的才能是否足以讓大家知道。

周赫煊對自己留下的墨寶到很滿意,雖然還比不上那些頂級書法家,但絕對已經超過那位到處賣字的袁二公子。

第574章【鴻雁】畢業生的散夥飯沒有坐大圓桌,而是將一張張長桌拼接起來,變成兩排長度接近十米的大長桌。

學生們隔著桌子坐了四排,周赫煊也被安排在其中。雖然沒有大魚大那麼奢侈,但菜品還算豐盛,而且味道也極佳——青年會的大廚掌勺。

周赫煊剛拿起筷子,突然就聽人喊道:“同學們,都看向這邊,笑一個!”周赫煊立即扭頭看過去,卻是青年錢學森舉著相機,似模似樣的客串起攝影師。嗯,錢學森的攝影技術也不錯,畢業紀念刊裡有許多他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