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二人說話之間,金嶽霖也走進客廳。他這次是獨自前來,已經跟同居多年的美國女友分手,心中愛慕著已經嫁人的林徽因。
“老金快過來!”蔣廷黻招手道。
金嶽霖笑呵呵地問:“你們都聊上了?”丁文江說:“在聊周先生的文章。”林徽因端著咖啡過來,笑道:“今天周先生也要來,估計就快到了。”
“真的?”丁文江興奮道,“我對他可是慕名已久,一直想親眼見見。”
“誰要見我啊?”門口突然傳來周赫煊的聲音。
梁思成拍手笑道:“哈哈,說曹,曹到!”周赫煊大步走到客廳,抱拳道:“諸位先生好,我來得有些遲了。”
“不遲,有些人還沒到呢,”林徽因問,“明誠是要茶,還是咖啡?”
“茶吧。”周赫煊坐下說。
沒過多久,胡適、徐志摩和傅斯年聯袂而來,大家紛紛熱情問候。
歷史上,徐志摩此時應該已經空難逝世了,死在前往北平聽林徽因講座的路上。
周赫煊順手救了徐志摩一命,他當時人在錦州,無法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太平洋學術會議。於是拍電報給徐志摩,希望徐志摩代替他在會議上發言。
一邊是林徽因的講座,一邊是周赫煊拜託出席會議。徐志摩左思右想,最終還是把老情人放在一邊,跑去上海代替周赫煊開會。
結果很快傳來北邊飛機失事的消息,把徐志摩都嚇了,後怕得不行,他要坐的就是那架飛機啊。
但有時候,徐志摩又恨不得自己死在那架飛機上,現實太讓他痛苦了。
徐志摩身兼兩所大學的教授,月薪差不多600元左右,卻本不夠陸小曼的揮霍。他甚至都沒錢在北平租房子,一直寄住在胡適家裡,整天為賺錢而奔波,以前的許多朋友也漸漸疏遠。
為了賺錢,徐志摩甚至主動當房產中介,替蔣百里出售上海的房子,只為賺點跑腿錢填債務窟窿——那張空難機票是朋友送的,徐志摩可沒錢坐飛機。
一個漫情的詩人,生生被成房屋中介,可見娶個靠譜老婆的重要。
兩個多月前,冰心在燕大遇到徐志摩,在問起過往的一些事時,徐志摩當場提筆寫道:“說什麼以往,骷髏的磷光。”周赫煊看到徐志摩憔悴的樣子,也懷疑自己是不是救錯人了,或許徐志摩死於空難也是個很好的結局。
“哈哈,大家都在啊,亦農(張奚若)呢?”徐志摩朗地笑起來,把煩心事都藏在心裡。
林徽因解釋說:“亦農今天有事,恐不能來。”張奚若、徐志摩和金嶽霖在美國時就認識,多年的老朋友了,老徐遊還是很廣闊的。
“來了,來了,剛把事情辦完就來了!”張奚若快步走進客廳。
張奚若是個政治學家,外號“稜角先生”,一輩子說話做事直來直去。他給辛亥革命買過軍火,當面痛斥過老蔣搞獨裁,也給解放軍帶過路,保護過京城古建築,還給新中國起了國號(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位先生也算是時代的見證者。
張奚若的思想觀點很對周赫煊胃口,比如在《全盤西化與中國本位》一文中,張奚若主張有選擇的接受西方文化價值。
如今國難當頭,太太家的客廳也沒心情風花雪月,而是討論著中關係和抗戰的問題。
胡適首先說:“我算是看明白了,中央和地方都沒功夫抗。九一八事變,還是得靠外手段解決。”張奚若可不給胡適面子,當眾反駁道:“如何靠外解決?弱國無外,所謂外手段,不過是搖尾乞憐而已。現在的當務之急,該當是停止內戰,一致抗。”從二人的對話當中,就可以看出他們的格,胡適偏軟,張奚若硬得很。他不服就是幹,以後不但懟老蔣,還要罵太祖。
所以到七七事變前夕,面對寇的步步緊,胡適和張奚若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兩種反應。
胡適深中國的對外無力,害怕華北變成第二個東北,因此主張用熱河省換取華北的安寧,他認為中國抗戰是沒有希望的。而張奚若呢,則大聲疾呼要求抗戰,而且指名道姓地懟宋哲元(華北當局負責人),導致《獨立評論》停刊數月之久。
當然,胡適只是格軟弱,他那顆愛國之心不容置疑。後來淞滬會戰破滅了寇三個月佔領中國的野心,頓時讓胡適看到抗戰希望,從此變成積極的抗戰派,還奉勸過汪兆銘等漢不要亂來。
此時此刻,胡適和張奚若爭吵不休,一個堅持認為應該使用外手段解決東北問題,一個堅持認為只有奮起抗戰才是出路。
林徽因突然問周赫煊:“周先生是什麼觀點?”周赫煊苦笑道:“我的觀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南京政府和地方軍閥怎麼看。東北在短期之內,是肯定無法收回的,而本消化東北也需要時間。鑑於國內混亂的局面,現在能夠做的,只能是積極尋求列強幫助。”
“列強哪有好心?”張奚若憤懣道。
周赫煊解釋說:“首先是要跟蘇聯恢復邦關係,本人侵佔東北,可不僅侵犯了中國領土,還侵了蘇聯的中東路,並且給蘇聯的遠東地區帶來極大的軍事壓力。”胡適眼睛一亮,笑道:“對,應該和蘇聯恢復外,這個辦法很好!”張奚若搖頭嘆息:“由於蘇聯的政體原因,一直被歐美列強所忌憚。南京政府又是親美的,恐怕跟蘇聯談不到一起去,最多也就是象徵恢復邦。”
“聯盟當然不可能,但恢復邦卻必須去做,以後世界格局不管如何變幻,中國才有左右騰挪的餘地。”周赫煊說。
張奚若點頭道:“這話說得對,必須長遠打算。”周赫煊嘆氣道:“要我說啊,其實希望本早點全面侵華。不到危難的局面,國人本無法團結一致。而本一旦全面侵華,以它的國力,本無法支撐這麼浩大的戰爭,中國勝利是遲早之事。”
“你瘋了?還盼著本早全面侵華!”胡適目瞪口呆地看著周赫煊。
其他人也紛紛側目,只有張奚若默然不語,似乎在思考這個問題的可能。
第452章【拖死本才是正途】(裡番)在梁家的客廳中,幾乎所有人都對周赫煊那番話,到極端的不可思議。
丁文江皺眉道:“周先生,你可知如果本全面侵華,以中國現在的情況本無法抵擋。”蔣廷黻也說:“只要本關東軍打來,以東北軍之前的表現,恐怕華北也會很快淪陷。”周赫煊無奈地點頭道:“我知道,不止華北,華中和華南也會丟掉。到了那時,國人也該真正從睡夢中醒來了,中央政府和地方軍閥必須團結抗。中國其實一直是有實力的,面對本也一直有優勢。本領土狹小、資源稀缺,而中國領土廣闊、人口眾多,只要堅持抵抗,必然把本拖入戰爭泥潭。甲午中戰爭時期,本的經濟已經到了崩潰邊緣,只要清政府能夠堅持一年半載不投降,本國內就要餓死無數人。同樣的,如果現在本想要下整個中國,想要征服一個國土面積比它大數倍的國家,那本砸鍋賣鐵也難以支撐軍費開支。”金嶽霖問:“那中國呢?”周赫煊苦笑:“中國會死很多人,國民經濟同樣會崩潰,但必將贏得最終勝利,並且奪回東北和臺灣國土。”周赫煊並非全是胡編亂造說大話,打國戰真的很費錢。
本1937年開始全面侵華,僅半年時間,軍費開支就佔本全年財政支出的三分之二。
到1938年,本財政就開始撐不住了,於是依靠發行公債的手段,動員老百姓投錢來支撐戰爭消耗。
到1939年,本經濟開始全面下滑,在中國的掠奪本無法彌補消耗,軍費開支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28%。
到1941年,本政府把所有錢都扔進戰爭相關活動(包括軍工生產和購買資源),並對國民提出特別強制要求:止互相送禮,止舉行宴會,止服裝奢華,止鋪張費,提倡國民把錢全部存進銀行。本普通百姓只能靠薯類雜糧生存,全國普遍營養不良。
到1943年,本經濟面臨崩潰。政府以節省燃料為名,不許本國民在家洗澡,必須到澡堂泡大池子。為蒐集金屬製造武器,本街頭的鐵質路燈都被拆掉,換上木頭杆子來頂替,警察挨家挨戶蒐羅鐵器,每家只允許留一口鍋和一個鐵桶,連鐵質門把手都必須拆了支援戰爭。
到1944年,本軍費佔國民總收入的98.5%,幾乎把全體國民的錢都拿去打仗。
到1945年就更狠,本軍費支出超過800億元,是國民生產總值的1倍有餘。
至中國抗戰勝利前夕,本老百姓連雜糧都吃不起,所謂的中產階級都普遍捱餓了。而戰場上的本兵也很慘,以前他們穿的是皮靴,食物中有各種類罐頭,後來只能穿膠靴,經常餓著肚子打仗。
這就是典型的蛇象,活活把自己給撐死。
就算美蘇兩國沒有手中戰爭,就算中國軍隊一敗再敗,只要堅持著不投降,本全國上下都特麼得餓死。
有時候周赫煊甚至覺得,廣島、長崎的兩顆原子彈,其實是救了本一命。戰爭如果再持續個兩三年,本至少每年要餓死上百萬人,說不定還會爆發革命變天,本天皇要落得沙俄皇室的悲慘下場。
蔣廷黻說:“明誠的話有些道理,但恐怕真的爆發國戰,中國人首先就撐不住。”胡適也說:“是啊,從晚清以來,中國的對外戰爭都是慘敗。就怕本人一打來,各地軍閥紛紛投降,那時候就是亡國奴的下場。所以我覺得啊,能不打最好不打,必須依靠外手段解決。”周赫煊語氣中帶著嘲諷:“適之說要靠外解決,那不過是苟延殘,等著慢死亡。”
“那還能怎麼辦?”胡適非常不信任政府、軍閥和中國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