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周赫煊把婉容泡走,實在是給溥儀搞出了大麻煩,有許多遺老遺少都傾向於支持溥偉。
跟國黨那邊一樣,瀋陽的前清皇族也在內鬥,兩幫人攢著勁要擁立不同的傀儡皇帝。
第448章【義勇軍出征】時間軸進入1932年1月。
川島芳子去了上海,正在準備策劃“一二八事變”。
周赫煊沒打算提醒上海方面,因為即便沒有“一二八”,也可能冒出個“一二九”。反正本人就是要在上海挑事,搞得越大越好,把列強的注意力從東北引到上海。
即便有周赫煊提醒,上海方面也難以應付,最後轟轟烈烈鬧一場,繼而不了了之。
上海的情況暫且不提,東北那邊,土肥原賢二已經卸任瀋陽偽市長職務,即將調往哈爾濱出任特務機關長,他的目標是對付黑龍江的抗義勇軍。
關東軍雖然已經佔領黑龍江的大部分城鎮,但義勇軍的反抗卻很烈,分別有馬占山、蘇炳文、張殿九等部,其中以馬占山實力最大、名頭最響。
馬占山的本職是黑龍江黑河警備司令,九一八事變後,他自任黑龍江省代理主席兼軍事總指揮,當眾宣佈:“倘有侵犯我疆土,及擾亂我治安者,不惜以全力除之,以屬我保衛地方之責。”馬占山的口號喊得響亮,並且跟寇血戰三天兩夜,多次擊退敵人的進攻。全國人民因此受到鼓舞,自發組織問團、後援會,給黑龍江的抗義勇軍捐款捐物,更有許多青年學生投筆從戎,組建“援馬抗團”參加抗戰。
張學良見馬占山影響力極大,不僅默認了馬占山自領的職務,還派人秘密支持馬占山的抗活動。
只可惜,土肥原賢二到達黑龍江後,很快便利用軍事威脅和政治利誘等手段,把馬占山得進退兩難。
馬占山手下並沒有奉軍銳,都是些地方守備團、屯墾兵和警察部隊。面對土肥原賢二的威利誘,以及義勇軍內部軍心不穩,馬占山很快就投降了,並親自出任偽滿洲國的軍政部長。
歷史上的蓋棺評價,把馬占山此舉定義為詐降,咱們就不去推翻這個結論了。
但不可否認,馬占山的詐降舉動帶來極壞的影響,因為他屬於積極抗的招牌。這塊招牌一倒,瞬間就使得許多義勇軍部隊跟著投降,也極大的打擊了全國民眾的抗熱情。
即便以後馬占山繼續扯旗抗,也無法彌補詐降帶來的惡劣影響。
再說錦州那邊,1932年元旦,關東軍從三面向錦州發動總攻,堅守兩個月的張學良終於扛不住了。
已經下野的蔣介石,多次密電張學良嚴守。顧維鈞等老友,一天連發數封電報,求情張學良不要放棄錦州。可惜大勢已去……
張學良已經無力再打回瀋陽,繼續抵抗也只是徒增傷亡而已,他力排眾議地放棄錦州,把部隊全部撤回山海關內,此舉標誌著東北全部淪陷。
東北淪陷!
這個消息彷彿一道驚雷,在神州大地轟然炸響,全各國地的遊行和請願活動層出不窮,有血的漢子乾脆自發跑到東北去抗。
至於南京國民政府,呵呵,自蔣介石宣佈下野後,已經改組為“合議制”。由林森擔任政府主席,孫科擔任行政院長,張繼擔任立法院長,伍朝樞擔任司法院長,戴傳賢擔任考試院長,于右任擔任監察院長。
這些人“合議”主持國家大事,然而除了爭吵以外,本議不出什麼真正的決策。
更何況,蔣介石也不是吃素的。他雖然已經宣佈下野,卻提前在軍隊和要害部門佈置了親信,中央軍只有蔣介石自己才能調動。
蔣介石這次以退為進的手段很高明,以前他被扣上“不抵抗”的屎盆子,本就百口莫辯,成為各派勢力攻擊的焦點。現在他一下野,那些派系勢力就立刻混戰起來。
陳濟棠倡議“西南五省大團結”;何成濬發起“九省聯防”;張學良跟閻錫山、馮玉祥講和,暗中籌劃“北方六省大聯合”,國黨出現四分五裂的局面。
在內憂外患的強大壓力下,孫科被迫辭去行政院長職務,親蔣派趁機提出“回蔣介石”的議案,並立即得到通過。
南京國民政府連忙給蔣介石發去邀請,希望總司令能夠趕快回來領導國家。
蔣介石扭扭捏捏就是不表態,嘿,你們要我走就走,你們要我回就回?等著吧,老子還沒休息夠呢——他希望得到更大的權利。……馮庸大學,北平臨時校址。
馮庸大學抗義勇軍,就在今天誓師出征!
場上,由兩百多名大學師生組成的義勇軍,正整整齊齊的站著等待訓話。
周赫煊看著那些可愛的師生,內心頗為不忍,他是不贊成學生老師去抗的,因為太費人才了。可師生們的愛國熱情,又正是當下中國最寶貴的東西,也必須有這種人去堅持抗。
馮庸大學抗義勇軍總司令,也是周赫煊的老人——侯七,侯忠國。
當初周赫煊被褚玉鳳的人刺殺,還是侯忠國幫忙逮住暗殺者。之後他一直在馮庸大學擔任軍事教官,教授步、刺殺和擊課程,這些學生都是侯忠國教出來的。
“諸位老師,諸位同學,張司令已經棄守錦州了,東北的黑土地完全被寇佔領,”馮庸在臺上慷慨昂地說,“但是,還有人在抵抗,還有人在關外跟小本血戰!黑龍江的馬占山、蘇炳文,吉林的丁超、李杜、王德林、馮佔海,遼寧的唐聚五、黃顯聲、張宗周。還有很多很多熱血漢子,咱們東北的純爺們,正在擼著袖子跟小本拼命。我們不能坐視不理,這條命就算豁出去,也要跟小本鬼子拼了!”
“拼了!”
“拼了!”臺下師生紛紛怒吼起來。
周赫煊卻在跟侯七悄悄說話:“候兄,你手裡頭人少,滿打滿算也就200來號,千萬不要跟關東軍硬碰硬。”
“我曉得,”侯七哈哈笑道,“周先生,你可別忘了,咱以前是幹啥買賣的?馬匪的本事就是來去如風,能打就打,打不贏就鑽林子逃跑,我還能幹折本買賣?”周赫煊囑咐說:“候兄,我希望你能把部隊打散,七個人一組,分頭去投奔東北各地的義勇軍。義勇軍最缺的就是後勤補給,關內捐贈的財物很難運到,而你手底下的師生正好有這個長處。他們已經把《七人背》教材背了,也動手做過許多實驗。只要有他們,東北各地的義勇軍就能源源不斷的獲得手榴彈!”侯七嘆氣說:“我儘量吧,但現在東北太亂了,分不清哪些是真心抗,哪些是想要投敵的漢。”周赫煊對此也很無奈,東北如今的狀況,怎麼說呢?有點像晚清俄戰爭的時候。
各地的義勇軍雖然都高喊抗口號,但卻各自為政、互不統屬,還有很多趁機發展自己的勢力,義勇軍各部之間互相火拼都實屬常見。
張作霖給東北人做出個很壞的榜樣,現在有好些義勇軍領袖,都想複製張作霖的成功之路,想要趁亂坐上東北王的寶座。
第449章【飯桶胡適先生的努力】張學良跟周赫煊之間的關係,變得有點微妙。從錦州戰場回來以後,張學良就沒有再見過周赫煊,兩人甚至互不通信,就像彼此本不認識一般。
“張學良此人,誤國甚矣!”這是胡適來天津拜訪周赫煊,見面說的第一句話。
“九一八事變”對胡適刺很大,此後他幾乎每年都要寫關於東北的文章,並第一個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於九一八”的觀點。
“九一八”的第二天下午,胡適就寫了一首詩:“南天民主國,回首一傷神。黑虎今安在?黃龍亦已陳。幾支無用筆,半打有心人,畢竟天難補,滔滔四十!”這首詩寫的是劉永福、唐景崧等人,當年在《馬關條約》簽訂後率眾拒保臺的事蹟。他把當的臺灣,比作今的東北,懷念劉永福這樣的抗誌士,又恨自己書生無用,不能提刀驅趕寇。
胡適如今在北大擔任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他和林徽因、梁思成夫婦是鄰居。1號住著陳垣、傅斯年,3號住著梁思成、林徽因,胡適則住在4號。
“可恨啊,可恨,”胡適痛心地說,“人慾侵略我東北土地,其狼子野心早就暴無遺。可上至南京政府,下至奉系軍閥,都忙於內鬥爭地盤,竟把廣袤的黑土地讓於人!”正如胡適所言,不僅是周赫煊這個穿越者,當時好多國人都看到了本對東北的威脅,卻只能眼睜睜的目睹局勢惡化。
胡適有個朋友叫丁文江,是北大的地質學教授。
丁文江早在1927年,就給胡適寫信,說他最近在研究本問題,深切地覺中國存亡安危的關鍵在於本。就在九一八爆發前夕,胡適和丁文江還同遊半個月,多次提到本的侵華野心。
周赫煊無奈地說:“就像甲午海戰一樣,國人的心要被徹底刺痛,才能奮發圖強。”胡適苦笑道:“我們以前喊學術救國、科學救國、文藝復興,現在國難當頭,學術和科學都不頂用。在君兄(丁文江)前兩自嘲,說知識分子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飯桶’,言語雖鄙,但說的卻是實話。”
“飯桶也是有些用處的。”周赫煊安道。
胡適說:“我這個飯桶,最近也在苦思自己的作用。最後發現很無奈,頂多站出來喊幾聲口號,真的百無一用是書生啊!”周赫煊說:“口號也需要有人喊。聲音大了,才能震耳發聵,國家和人民才能團結起來。”
“我也是這個想法,”胡適說明來意,“我們不僅要喊口號,還要喊得有策略,喊得有學術。我跟幾個朋友,準備創辦一本《獨立評論》雜誌,專門討論國家和世界局勢,以開國人耳目眼界。明誠你是這方面的專家,還請加入進來!”《獨立評論》屬於30年代非常出名的政論雜誌,主編胡適、丁文江和蔣廷黻都是義務擔任,不拿任何工資報酬。這本雜誌存在了五年,期間發表大量時評文章,在開闊國人眼界的同時,也為抗戰產生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