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周赫煊笑道:“兄長太客氣了,請!”兩人聯袂走向學校大門,學生們早就翹首以待,許多站後排的都墊著腳張望,想看看名滿世界的周先生是什麼模樣。
第426章【宣傳】“劉校長好!”
“周先生好!”師生們紛紛問候,不過目光大都落在周赫煊身上,反倒是作為校長的劉湘沒多少人關注。
劉湘介紹說:“這是呂子方呂先生,重慶大學的教務處長。”
“呂先生你好!”周赫煊伸手笑道。
呂子方連忙握手問候:“早就仰慕周先生大名,今天難得有幸一見。”呂子方身材瘦弱,帶著圓框眼鏡,標準的民國知識分子形象。他是沙坪壩人,也是重慶大學的創始人之一,幾年後重慶大學從菜園壩遷往沙坪壩,跟呂子方有很大的關係。
呂子方是個全才,死後留下遺作30多種,涉及天文、曆法、力學、聲學、氣象、地震、數學、考古、醫學、生物等諸多學科,被世界科技史權威李約瑟譽為“對中國科技史研究有真知灼見的學者”。
劉湘又介紹道:“這位是重慶大學留法勤工學院院長汪雲松先生。”
“汪院長你好!”
“周先生你好!”汪雲松年紀比較大,已經50多歲了,他曾多次組織四川學子留法勤工儉學,其中就包括有鄧公、陳帥和聶帥。
用陳帥的原話來說,汪雲松為新中國培養了三位副總理,這真的是一位傳奇人物。
劉湘介紹的第三位叫吳芳吉,江津人士,雅號“白屋詩人”。
此君是個神童,三歲時便能背誦《詩經》中的《周南》、《召南》等篇。其父經商破產後,全家搬到貧民區,因為鄰居販毒聚賭,他父親便用木牌寫“白屋”掛在牆上,以示清白傳家,吳芳吉遂自號“白屋吳生”。
吳芳吉年僅10歲時,其父因商務糾紛下獄,他自作訟狀為父申冤,居然成功將父親解救出來,一時間在重慶傳為美談。
關於吳芳吉的奇聞軼事還有很多,他讀清華留美預備校(清華大學前身)時,因抗議洋人教師侮辱學生而被開除,幸得吳宓等人資助才有錢離校回家。在回鄉途中,吳芳吉又遇到戰亂,因路費用盡,只得步行乞討,耗時五個多月、繞行三千多里才回到重慶,途中作詩七十餘首、記數萬言。
“三不書民疾苦,文章辜負蒼生多”。
這就是吳芳吉的詩,其作品以古詩詞居多,常常描寫民間疾苦,但也有些半文半白的“新詩”。
而且這位先生喜歡寫長詩,成名作《婉容詞》只是牛刀小試,他歌頌十九路軍抗的《巴人歌》足足1500字,頗有些抗戰《長恨歌》的意味。
“周先生,雨僧(吳宓)兄在信中多次提到你,你的鼎鼎大名,把我耳朵都聽起繭子了。”吳芳吉開玩笑道。
吳芳吉和吳宓是清華同學,兩人情頗深,長年保持著通信聯絡。
周赫煊抱拳說:“雨僧先生也常常稱讚吳先生的詩作,我對先生慕名已久。”劉湘又介紹了幾位,都是些在川內頗有名望的文化人士。
周赫煊遂向重慶大學捐贈了十套《全球通史》、十套《大國崛起》和十套《菊與刀》,並在劉湘等人的陪同下,參觀重慶大學的圖書館和教室,還觀看了重慶大學校隊的足球比賽。
下午四點半,周赫煊便站在場禮臺上做演講,他看著眾多師生學子說:“前兩天,我見到了盧作孚先生,跟他聊了一些關於本的事,我們都非常憂心。盧先生去年到東北考察,寫了一本《東北遊記》,裡面記載著一些他親眼目睹的狀況。他發現,大連已經成了本人的大連,碼頭、學校、商店、工廠、鐵路……到處都被本人霸佔,而且經營得井井有條,擴張速度非常快。盧先生還觀看了本人建造的滿蒙資源館,但凡東北所產的動植物,統統被本人蒐集陳列製成標本,各種物產的出產數量被調查得清清楚楚,甚至還列表統計,附有詳細的圖文說明。”臺下師生有的面疑惑,不知道周赫煊說這些幹嘛;有的則神憤慨,顯然是經常關心時事。
“本人,已經把東北視為他們的地盤,未來,還會把整個中國視為他們的地盤!”
“老師們,同學們,本侵略中國已經迫在眉睫了,一旦兩國開戰,中國究竟有幾分勝算?四川是中國的大後方,也是國人堅守的最後堡壘。我希望,諸位能夠學有所成,努力把四川建設得更加富強,把這座堡壘建造得更加堅固!”周赫煊的演講還在繼續,內容無非還是那套,不斷地強調灌輸抗戰思想,強調本必然侵華、中國必然勝利的觀點。
他說的這些話顯然超前了,但再過幾個月,想必很多人都會明白。
對於九一八事變,政府和軍閥或許反應遲鈍,但不代表所有國人都是這樣。歷史上,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全國各地包括海外華人都極為憤慨,繼而建立起各種各樣的抗救國組織。
比如盧作孚,就在九一八事變發生的三個月後,號召成立“重慶救國會”,發表救國通電,討論救亡對策,宣傳鼓動抗,組織開展募捐,支援前線抗戰。
最積極的莫過於本留學生,他們在“九一八”到“七七事變”之間,費心蒐集關於本的各種情報,將本的社會、風俗、經濟、教育、軍事、輿論、政治、歷史等相關消息,數年如一的發送回國內,讓國人更加清晰的瞭解本。
還有許多本留學生毅然回國,他們放棄了大城市的好工作,自發深入各地農村鄉鎮,向那些無知矇昧的底層百姓,宣傳本對中國的野心,宣傳本人的殘暴。此舉給後來的敵後抗據地建立,提供了極大便利,也使得許多群眾對本人有了本瞭解。
抗,早在九一八事變後就開始了,不止是東北抗聯在奮戰,不止是十九路軍在奮戰,更有無數不知名的仁人志士為此奔走努力。
又比如歐美留學生,他們也自發聯絡,利用在各國教育機構的便利,揭本人的狼子野心,並在世界青年大會上組建反法西斯同盟,呼籲各國政府和國聯支持中國的抗戰事業。
這些人,都是無名英雄。
周赫煊現在有很大的名聲,他完全可以利用這些名氣,不停地宣傳呼籲抗思想。這種舉動看似在做無用功,但卻蘊含著巨大力量,甚至往往比槍炮還有用。
信念!
神!
這是一個偉大民族必須有的東西。
第427章【工科】對於周赫煊的抗愛國演講,重慶大學的師生們反應並不強烈,雖然也同仇敵愾,但卻沒有切膚之痛。或許只有等本真正佔領東北,無數國人才會驚醒過來。
如今的中國,愛國進步人士更關心的是國家統一,更反的是軍閥混戰、是官僚腐敗,本人這個外敵反而還在其次。
所以,當晚上吃飯的時候,在座諸位都沒有討論關於本的話題。
汪雲松在碰杯之後,問道:“聽說周先生準備在重慶開工廠?”劉湘笑著介紹說:“汪老先生不僅搞教育,還是重慶總商會會長。他創辦了重慶電力公司、重慶自來水公司,周老弟以後在重慶開工廠,肯定會跟汪老合作。”
“那就要拜託汪會長了,到時多給我調配點電才行。”周赫煊舉杯說。
汪雲松笑呵呵道:“好說,好說,你我都是同道中人嘛。周先生每年捐贈十多萬銀元資助留學,老朽深佩服。來,為了中國教育事業,滿飲此杯!”
“幹!”周赫煊豪地喝下。
民國有許多愛國資本家,盧作孚算一個,汪雲松也算一個。他不僅組織派送鄧公、陳帥和聶帥等人赴法留學,當留學生被法國驅趕時,汪雲松還寄去5萬銀元照顧生活,否則新中國的幾位開國元勳就要提前回國了。
呂子方突然說道:“周先生,你當過北大的校長,是搞大學教育的行家,能否幫我們參謀參謀?”
“參謀什麼?”周赫煊問。
“是這樣的,”呂子方解釋道,“重慶大學目前還沒有設本科課程,只招收了三屆預科班,你覺得本科院系該咋個設置呢?”重慶大學的新校址已經選好了,就在沙坪壩那邊。如今正在修建教室和宿舍,總投資18萬大洋,經費由市長潘文華協調21軍財政處籌撥。也即是說,重慶大學最初的建設費用,其實來自於劉湘的軍費。
對比起南京國民政府挪用教育款和庚款,劉湘這個地方軍閥還算是明白人,挪用軍費創辦大學顯得難能可貴。
周赫煊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反問道:“現如今中國的大學,有英國模式、法國模式、美國模式和德國模式,重慶大學準備採用哪種模式?”
“學院制,”吳芳吉道,“我們暫時設了文學院和理學院兩種預科班,但科目還沒有細分,等本科部創建起來才最終決定科系。”周赫煊想了想,建議說:“工學院也應該有。”理工科,理工科,理科和工科其實是分開的。
民國的大學很多設有理科,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等,但工科卻比較缺乏。其實工科對建設國家更有實際意義,比如採礦、機械、水利、建築等等,民國急需這些專業的人才。
而歷史上的重慶大學,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設置工科。
汪雲松遺憾道:“唉,我們也想搞工學院啊,但四川非常缺工科人才。碧柳(吳芳吉)也聯繫過他的老同學,想請幾個工科教授到重慶來講課,可人家一聽是四川,都沒有啥興趣。”呂子方苦笑道:“有啥子辦法?四川太偏了,有名氣的教授都不願意來。”聽這幾人一唱一和,周赫煊立即明白過來。原來找他參謀是假,託他邀請工科教授是真,全特麼玩套路啊。
周赫煊好笑地說:“這樣吧,我明天就拍電報,問問蔡孑民、李石曾、吳稚暉幾位先生。他們在教育界頗有名望,應該能請來幾個工科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