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199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廢話,能不接近嗎?那就是湯因比的原著。

當然也有不同,湯因比分析中華文明時,觀點比較狹隘,而且趨向於保守。他認為夏朝屬於傳說,商朝和周朝雖然有甲骨文為證明,但並不意味著已經形成政治統一和政治實體的國家。所以湯因比得出結論,中國真正的國家歷史起源於秦漢。

作為中國人的周赫煊,自然不會認同這些觀點,所以他抄書的時候做了許多修改。

不過湯因比的觀點非常有意思,他覺得先秦諸子百家,是中華文明思想最燦爛的年代。而秦漢的大統一,阻斷了中華文明的神上升通道,同時又確保了中華文明的延續

他認為秦漢以後,“統一”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彷彿只有這樣才安全,而分裂就恍如世界末。思想僵化和政治統一的中國,雖然不斷被分裂動亂所打斷,但打斷後仍舊會得到修復。

“大統一”的修復現象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甚至在極為漫長混亂、以至傳統上認為無法修復的中間期過去後,中國仍然會恢復統一。

這種說法很有道理,但必須加以補充。

在周赫煊看來,中華文明的大統一思想,萌芽於先秦時代。殷商甲骨文的卜辭,就已經反映出一統天下的意思。孔子作《秋》,也主張大統一,強調統一於周禮。《公羊秋》更是進一步闡發孔子的大統一思想,最後被獨尊儒術的董仲舒繼承,成為後世不可違逆的觀點。

湯因比認為孔子是保守主義者,沒想過要統一中國,這個說法周赫煊並不認同。

一堂課結束,周赫煊正準備走出教室,湯因比卻已經提前進來了。

“周先生你好,我是阿諾德·湯因比。”湯因比笑著自我介紹。

周赫煊明顯愣了一下,隨即笑道:“你好,很高興認識你,湯因比先生。”湯因比說:“剛才聽了周先生講課,許多觀點跟我不謀而合。你是什麼時候開始研究世界文明的?”周赫煊狂汗道:“撰寫《槍炮、細菌與鋼鐵》時。”

“那是你的最新著作嗎?”湯因比驚訝道。

周赫煊點頭說:“去年開始撰寫的,法國的一家出版社,已經在進行翻譯了,可能近期就會在歐洲出版。”

“那真是太好了,我一定會拜讀。”湯因比道。

羅家倫作為清華校長,沒有放過這次好機會,他建議道:“兩位都是世界聞名的大學者,不如就在這間教室裡,進行一次歷史學界的高端對話吧,讓學生們有幸聆聽大師的思想碰撞。”湯因比笑問:“可以嗎?”

“當然。”周赫煊說。

教室裡的學生頓時轟動起來,幸好民國時代沒有手機,否則估計他們都在打電話呼朋引伴了。

第276章【論宗教】湯因比作為一個史學家有多偉大?

後世西方學者甚至將他與愛因斯坦、羅素等人並列,把《歷史研究》的出版譽為“二十世紀神史上最重要事件之一”。

《歷史研究》主要講的就是文明,以及文明的產生、發展、衰落、解體和滅亡。書中的許多觀點,對於後世的高中生、大學生來說屬於常識,但放在20世紀卻具有開創意義。

總的來說,以前史學家研究的歷史,都屬於微觀歷史,單獨研究某個時期、某個朝代、某個國家。而湯因比卻開創了宏觀歷史研究,把整個人類歷史看做整體,從哲學角度揭示它的本來面目。

事實上,周赫煊之前抄的那本《槍炮、細菌與鋼鐵》,嚴格來講也屬於宏觀歷史學著作,只不過研究方向偏於人類學和社會學。

此時兩人坐在講臺上,清華校長羅家倫坐在第一排,親自擔任他們的對話記錄員。而學生們也一個個拿起紙筆,聚會神的聆聽兩位大師的對話。

周赫煊笑著說:“湯因比先生,我剛才講課的內容,叫做《人類文明史》,受到了你關於《歷史形態》一系列論文的啟發。”

“非常榮幸,”湯因比說,“事實上,我在六年前就開始思考文明問題。不過由於太多事情耽擱,直到去年才動筆,周先生的某些觀點比我要成。”周赫煊直言不諱地說:“湯因比先生,你在論文當中所闡述的文明形態,或者說歷史形態,我並不完全贊同。”

“噢,為什麼?”湯因比好奇地問。

周赫煊道:“你闡述文明形態史觀時所用的論據,主要來自於西方歷史,特別是希臘歷史。我承認你的論述很彩,但你把古希臘、古羅馬和西方世界的特殊經歷、以及發展道路,當做所有文明的普遍發展規律。再通過這種發展規律,來研究解釋其他文明,我覺得有些說不通,你忽視了每個文明的特。”

“不不不,”湯因比堅決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他說,“我們研究歷史文明時,應該拋出個,去探究文明的共。”

“文明當然有共,但你把西方文明的某些特當成了所有文明的共,”周赫煊笑道,“恕我直言,你的立場其實是西方中心論,西方文明代表了文明的發展歷史,這是非常偏頗的做法。”湯因比沒有生氣,說道:“請舉例。”周赫煊說:“比如你的統一宗教理論,我不認為中國有什麼統一宗教。”

“佛教不是嗎?”湯因比反問道。

“當然不是,”周赫煊笑著對臺下的學生說,“你們有哪些信奉佛教的?”清華如今還屬於教會學校,由美國庚款扶持創辦,羅家倫正在努力把清華轉變為國立大學。

既然是美國扶持的教會大學,那麼英語就屬於必須掌握的語言,在場所有學生都能聽懂他們在聊什麼。聽周赫煊用英語一問,信奉佛教的學生立即舉手,結果只有稀稀拉拉七八個。

周赫煊說:“看到了吧。”湯因比道:“科學的發展,必然導致很多人放棄宗教信仰,但在古代中國,佛教確實屬於統一宗教。”

“不然,”周赫煊分析說,“在我看來,如果中國真有統一宗教,那也只能是儒教。儒家發展到後來,已經具有一定的宗教化特徵,不過始終似是而非,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宗教。”湯因比說:“不管如何,中國社會仍保留著很多佛教思想,比如善惡有報、轉世輪迴,這正是佛教作為統一宗教的證明。中國和歐洲不同的是,中國的統一宗教沒有教會,但從影響力來講,佛教符合所有統一宗教的特徵。”

“中國人永遠不是篤誠信徒,”周赫煊笑道,“湯因比先生,你可以去找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把他帶到道教的廟宇中,你看他會不會對道教神靈燒香磕頭。”湯因比解釋道:“佛教在傳入中國後,進行了很大的本土化改革,它實際上屬於多神教。所以佛教信徒跪拜其他神靈,這並不能否認佛教在中國曾是統一宗教的事實。”周赫煊沒有辯解,而是問:“湯因比先生,你聽說過三教合一嗎?”

“三教合一?”湯因比有些疑惑。

周赫煊說:“按照我的理解,中華文明的特質,在於它強大的包容。無論是文化、科學、宗教,不管這些外來物有多強,到了中國最終都要本土化,並且被包容收。中華文明的核心神是‘天人合一’思想,這是研究中華文明的大前提,它起源於西周時期,記載於《易經》當中,是中華文明數千年來的發展總綱。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都遵循這個思想原則,只不過各自的態度和追求不同。以至於佛教傳入中國後,也必須符合這一思想,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禪宗。”湯因比知道天人合一,他對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等人物也有所研究,但卻不認可天人合一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思想。他沒有立即反駁,而是問:“那什麼又是三教合一呢?”

“佛即是道,道即是儒,儒也是佛,”周赫煊笑道,“三教合一思想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到了宋元時發展壯大,到清朝時已普遍被中國人所接受。或者說,是潛移默化。不管是程朱理學,還是陽明心學,這些儒家學派發展到最後,裡面都蘊含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宋明理學作為當時的新儒學,攝取了大量儒道哲學思想和基本觀念,明清的儒家比道家還要道家,比佛家還要佛家。而佛道兩教,也積極或消極的合作為主思想的儒家,最後三教實際上已經合,共同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真要說起來,中國的統一宗教,實質上是儒佛道三教融合後的怪胎。”

“周先生,你的這個觀點非常有趣。”湯因比笑起來。

周赫煊說:“中國對於宗教的態度是兼容並收,不管是哪個教派,都必須遵守世俗倫理準則,誰也不可能成為統一宗教。就拿現在的基督教來說,中國有那麼多傳教士,如果基督教不進行中國本土化改革,那麼永遠也別想普及推廣。最多,也就能保留形式而已,比如中國人採用基督教婚禮儀式,穿婚紗換戒指對著天父盟誓。又比如大家一起過聖誕節,但這個聖誕節不會具有宗教意義,僅相當於一個狂歡節而已。”湯因比有些被說服了,但隨即陷入思想混亂,因為他創造的文明史觀當中,統一宗教是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如果統一宗教理論無法適應於中華文明,那麼有可能,他的其他理論也不適用於其他文明。

第277章【預言者】此時的湯因比雖然已經39歲,但他的學術思想還處於早期階段,對中國的情況也瞭解得並不深入。所以,在關於中國的問題上,湯因比很容易就被周赫煊說服和駁倒。

直到中晚期,湯因比兩次遊歷中國後,才真正對中國有了系統瞭解,並最終變成一個“中國粉”。

1974年時,湯因比和本學者池田大作有過一次,談話內容被整理編撰成《展望二十一世紀》。

湯因比大膽的預測:人類將發展形成為單一社會,武力征服的傳統方法,在原子能時代很難再起作用。如果世界能夠和平統一,必定是以地理和文化為主軸,不斷的結晶擴大起來。這個主軸不在美國、蘇聯和歐洲,而在東亞。而中國則是統一世界的核心,中華民族有著在政治、文化領域的優勢,具有著無與倫比的經驗,中國在21世紀將取得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