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141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起因是蔣介石叛變革命後,魯迅與諸多進步人士,想要聯合發起一場新的文化運動。

郭沫若對此強烈反對,並得到更多人的贊同。

魯迅的那張嘴忒毒,在極端氣憤之下,毫不客氣的寫文章來一句:“遠看是條狗,近看是條東洋狗。到了眼前,哦,原來是郭沫若先生。”郭沫若自然要反擊,歷數魯迅三大罪狀,罵魯迅是“文藝戰線上的封建餘孽”。

緊接著,包括郁達夫在內的創造社成員,隨即對魯迅展開圍攻。

魯迅在跟創造社互懟的同時,還有閒心空罵周赫煊和張君勱。而郭沫若也沒閒著,罵魯迅的同時,逐條駁斥周赫煊、張君勱的獨裁主義思想。

郭、魯二人從此成為老冤家,今後對噴不知多少回。不過這次變成了三方混戰,憑空多出個社會主義者張君勱來。

最後大家罵來罵去,已經完全分不清敵我。

閒話休提。

天津,八里臺。

南開大學創始人張伯苓笑著上前接,握手說道:“周先生,你可真是稀客,千請萬請都請不來。”

“哈哈,我這次算是不請自來了。”周赫煊笑道。

廣播電臺已經籌備得差不多,周赫煊直接卸任《大眾》副刊編輯部主任一職,把《大眾》給李壽民管理,自己則集中力辦電臺。

周赫煊這次到南開大學,是來尋求合作的。他需要專業播音員,但前來應聘的那些傢伙,國語說得太糟糕了,就連天津本地的都夠嗆,那口音聽起來就像在說相聲。

除了招聘播音員,周赫煊還想些無線電人才,免得哪天播音設備出了問題,只能去找美國鬼子幫忙。

如今南開大學雖然還沒創立電機工程系,但卻已經設有相關學科,歸理學院統一管理。

南開還是很牛的,這是北方第一所設置理科的私人大學,也是北方第一家男女同校的大學。而且南開賊有錢,背後有洛克菲勒基金會在扶持,一言不合就新修校舍、新立科系。

比較起來,北大就要慘得多,連教師工資都發不起——清華、中法這些大學,都有庚子賠款撐著,北大沒從庚子賠款拿到一錢。

張伯苓又介紹身邊的兩個人:“周先生,這位是南開大學部教務長姜立夫先生,這位是南開大學物理系主任饒毓泰先生。”姜立夫,數學家,中國的許多現代數學名詞,就是由他主持審定的。我們在前文提到的那個哈佛學生江澤涵,便是姜立夫的學生。

南開數學系創立之初,只有姜立夫一位老師,他一人兼教八門課,還要處理數學系的行政工作。在凌冰博士離開學校後,姜立夫又代理了南開的校務長之職。

至於饒毓泰,則是南開物理系創始人,後來在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大前身)的時候,鄧稼先、楊振寧和李政道都做過他的學生。

周赫煊連忙握手道:“姜教授好,饒教授好!”

“周先生,久仰久仰。”姜立夫、饒毓泰分別和周赫煊握手。

周赫煊寒暄了幾句,很快說明來意:“張先生,我想在天津開一家廣播電臺。需要國語標準的播音員,還有通物理的技術人員,我希望能跟南開合作。”張伯苓還沒說話,饒毓泰就笑起來:“這個不錯啊,讓物理系的學生過去兼職,不但學以致用,還能提高動手能力。”南開大學幾年後設立電機工程系,還搞了個校辦廣播電臺,所有設備都是學生自己組建裝配的。

周赫煊又說:“我準備每天用一個小時的時間,來播放學術節目。內容不限,可以是科學常識,可以是詩歌散文,也可以是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這些都由南開的學生們自定。”張伯苓聽了極為心動,學校能在電臺開辦節目,對南開大學而言是件大好事。

“周先生,我同意你的合作建議,”張伯苓笑著說,“不過你難得來一趟,還是先給學生們做做講學吧。”

“哈哈哈哈,我就知道跑不掉。”周赫煊大笑。

南開大學的八里臺校址新修才幾年,各種設施齊備,還有自己的科學館,禮堂自然不會缺。

用過午餐,周赫煊便跟著張伯苓去大禮堂。

得到消息的學生紛紛趕來,不到片刻就坐得滿滿當當,連過道里都站著人。

周赫煊可是天津名人,本地的學生們對他非常悉,怎會錯過這次近距離接觸的好機會?別說大學部,就連中學部都聞訊趕來好多學生。

看著下方人頭攢動,周赫煊站在臺上笑著說:“今天就不做演講了,自由提問吧。有問題的同學請舉手。”學生們互相之間看了看,突然呼啦啦舉起一堆手臂。

周赫煊隨便選了個:“那位穿藍衣服,戴眼鏡的同學。”那個學生動地站起來:“周先生,你對現在的戰事怎麼看?你認為哪邊會贏?”周赫煊笑了笑,避實就虛道:“這個比較難說,或許,我們再過半年就能得知真相。”

“你認為今年之內就會打完?”那學生追問道。

“我想是的。”周赫煊說得模稜兩可,但其實已經表達清楚。

如今北伐軍已經快打到山東,氣勢如虹,如果今年內結束戰事,那麼肯定是張作霖會輸。

第二個學生就更有意思了,他滿臉憤慨道:“周先生,我本來很崇拜你,還專門去買了你的新書。可你太讓我失望了,居然主張獨裁統治!”

“你看過《槍炮、細菌與鋼鐵》了?”周赫煊沒有生氣,笑眯眯地問。

“看了,看得很生氣!”那學生說。

周赫煊笑道:“一本32萬字的書,你為什麼不關注前面30萬字,而盯著最後2萬字不放呢?”那學生說:“因為我向往自由和民主!”周赫煊不予理會,說道:“政治傾向咱們先不談,今天就來說說《槍炮、細菌與鋼鐵》吧。”第195章【文明】“想必大多數的同學,還沒看過我的新書吧,”周赫煊笑著說道,“我先給大家講個歷史故事,大概400年前,美洲阿茲特克帝國的皇帝,派航海家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了一塊叫做歐洲的新大陸。在接下來的兩百年間,阿茲特克帝國派遣殖民軍隊,對歐洲展開了血腥的殖民屠殺……”幾句話直接把學生們聽懵,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學了假歷史。

終於有學生憋不住,不等舉手就直接站起來喊道:“周先生,你講錯了。哥倫布是歐洲人,他發現的是美洲新大陸,是歐洲對美洲進行殖民屠殺。”

“哦,是嗎?”周赫煊疑惑的笑了笑,反問:“那為什麼是歐洲人去美洲搞殖民,而不是美洲人到歐洲搞殖民呢?”立即有學生回答:“因為歐洲比美洲先進,歐洲大航海時,已經快要進入工業文明時代,而美洲還是原始農業社會。”周赫煊似乎對此很不理解,刨問底道:“遠古時代,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古人類,文明起點應該相差不大。但為什麼不是美洲先進入工業文明呢?”

“因為……”那個學生啞口無言,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那我再請問,”周赫煊繼而說道,“如果人類歷史重來一次,有沒有一點點的可能,是美洲或者非洲人率先發展出工業文明,並對歐洲和亞洲進行殖民統治?”那學生支吾道:“也……有可能吧。”

“絕無可能,就算時光倒,也只能是歐洲或亞洲人,率先進入工業時代,繼而對美洲、澳洲和非洲進行殖民屠殺,”周赫煊斬釘截鐵地說,“這就是我的新書《槍炮、細菌與鋼鐵》,所要講述的主要內容。”有個女學生舉手弱弱地問:“周先生,是因為歐洲和亞洲人更聰明嗎?”

“當然不是,”周赫煊笑道,“全世界的所有人種,從出生那刻來比較,其實智商相差不大。但世界為什麼會發展成現在的樣子?並且必然會發展成現在的樣子?文字、制度、科技……這些因素無關緊要,最最重要的是農業的發展。”臺下學生出疑惑的表情,靜靜地聽周赫煊說下去。

周赫煊繼續道:“人類社會想要發展繁衍,前提條件是活下去。而活下去的方法,無非是靠打魚、耕種、狩獵和遊牧這些手段。遠古時代,人類很少定居,在某個地方生息繁衍一段時間,就必須要進行遷徙,以獲取更加充足的食物來源。但農業改變了這一切,農業的發展帶來定居,定居是個非常重要的本,大大提高了原始人類對抗自然的能力。除了定居,就是馴化植物和動物,植物被馴化成五穀雜糧,動物被馴化成家禽牲畜,這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

我為什麼說,就算時光倒再來一次,還是歐洲和亞洲人率先發展出工業文明呢?

先來看看動物,如今可知的大型馴化動物有14種,其中有13種出現在歐亞大陸,包括牛、羊、馬、豬等等。至於美洲,那就很糟糕了,僅有一種,叫做羊駝。

順便說一句,美洲是沒有馬的,美洲現在的馬,都是歐洲人帶過去繁衍出的後代。牛可以耕種,馬可以用於戰爭和運輸,這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而對美洲人來說,他們沒有馬和牛,天生就比歐洲和亞洲人劣勢。

其次是植物,馴化植物太關鍵了。現在不管東西方,主食都是植物,這方面美洲和非洲也很糟糕。

從世界地圖我們可以看到,歐亞大陸屬於橫向大陸,氣候差異不大。在原始的耕種條件下,歐亞大陸的馴化植物,能夠非常快速的傳播開來。而美洲和非洲呢,屬於縱向大陸,不同緯度的氣候迥異。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緊挨著,但墨西哥的玉米,用了三千年才傳播到北美,而且還是藉助了農業技術的發展。在原始農業時代,玉米是不可能在北美大規模種植的。

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歐亞大陸天生具有優勢。動物和植物的馴化,讓歐亞人類可以定居並發展出複雜的社會體系,大量的人員從初級勞動中解脫,有力和時間去發展技術、文字,造出槍炮和鋼鐵,一步步達到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