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122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但很多人或許不清楚,周作人最開始也寫雜文,他自己稱之為“時事之文”。他不但寫雜文,而且言辭還頗為犀利,具有一定的批判和先進

只不過,從張作霖派兵包圍北大,大肆抓捕進步人士後,周作人就認慫了。

後來在整理出版文集時,周作人把大量雜文舊作刪掉,生怕過文章會觸怒當局。而且他的文風也漸漸改變,從熱衷於批評時政,轉而沉溺於風花雪月。

一個“鬥士”,就此變成“隱士”,甚至最後當了文化漢

周赫煊坐在主席位,笑著對眾人說:“我這校長當得不稱職,平時的校務工作,有勞大家辛苦了。”

“哪裡,還要多謝周校長放手。”鍾觀光立即說道。

眾人也紛紛附和,畢竟周赫煊自己掏錢發工資,大家都欠了他人情。

周赫煊又說:“今天開這個會呢,主要還是因為錢。實話實說,我沒有能力從教育部要錢,庚子賠款暫時也不到。但學校還得辦下去,又不能讓老師們白乾,所以必須想辦法開源。”

“如何開源法?”馬裕藻笑道,“總不能讓大家做生意去吧。”

“如果能做生意,那當然是很好的,”周赫煊說,“北大乃全國知名學府,這是一大優勢,賺錢也得在這上面想辦法。我的想法是,咱們辦出版社。”鍾觀光接話道:“北大有出版部,但不怎麼賺錢,能維持收支平衡就不錯了。”北大確實有出版部,不僅出版發行校刊,還出版了許多進步刊物,包括一些赤宣傳書籍。

正因如此,去年北大出版部主任李辛白遭到通緝,躲到子孃家避難一年之久,如今隱姓埋名在南京某中學當老師。

北大出版部為啥不能賺錢呢?

看看它出版的刊物就知道。

《中國國際法論》、《西洋倫理學史》、《文學音學篇》、《印度哲學概論》……都是一些學術刊物,銷量不大,能賺錢才見鬼了。

北大的老師倒寫了許多暢銷書,比如以前魯迅的作品就賣得好。但這些通俗、進步的刊物,被北大新社搶了生意,那本來是個學社團體,現在已經發展成為知名出版社,總部設在上海。

周赫煊說道:“我提兩個建議,想要發展北大出版部,一是堅持學術出版,包括教材出版。我回去就聯繫希望教育基金會,從明年開始,所有希望小學的教材,都由北大出版部來出版。大家誰有關係的,也可以聯絡各地大學、中學和小學,把他們的教材出版業務接過來。第二點嘛,就是發展通俗暢銷書業務。管它是鴛鴦蝴蝶派,還是五四新文學小說,北大出版部都可以出版,這個是極為賺錢的買賣。大家都是學者,可能不屑於談錢。但現在的情況是,北大度為艱,必須要錢才能繼續辦下去。”在座者皆默然無語,這是個很悲哀的事情,全中國最有名的大學學府,居然要一群教授來討論如何做生意。

鍾觀光是代理校長,他必須對此表態,當即說道:“我認為周校長的建議可行,不過得找個懂商業經營的專業人才,來擔任北大出版部主任。”

“這個好辦,”周赫煊笑道,“直接登報招聘,就說北大出版部主任虛位以待,只要有能力有經驗皆可應聘。諸位有合適的人選,可以進行推薦。”周作人說道:“李小峰把北新書局搞得不錯,他也是北大畢業的,不如就讓他兼任北大出版部主任。”

“不妥,”周赫煊立即擺手,“此人我見過,太過市儈了。而且他跟一些被通緝的學者走得很近,容易招惹張作霖的不滿。”周作人不再說話,他最近一年越來越沉默,很少公開發表意見。

“舉手表決吧,同意公開招聘出版部主任的請表態。”鍾觀光道。

眾人互相看看,九成以上的都舉手贊成,他們已經被錢愁得睡不著覺了。

“很好,大家都很齊心啊,”周赫煊笑道,“我的《神鵰俠侶》已經給勵力書局出版,不過最近剛開始連載的《倚天屠龍記》,可以拜託北大出版部幫忙運作。”譚熙鴻道:“周校長可是幫大忙了,你的小說現在全城追看,肯定不愁銷量。”周赫煊又拿出一張機械圖說:“這是我設想的農業收割機,可收割稻穀和小麥。它的主體為木質結構,只有少數部件是鋼鐵,製作和修理都很方便,而且成本和售價也便宜,適合中國的小農經濟。不過這還只是設想,需要有懂機械的專業人士進行反覆試驗改進。我把這張圖紙捐給北大,你們讓工科學生組建一個科學研發部,只要有了成品,就可以找商人合作,應該也能賺到錢。”眾人傳閱著這張圖紙,鍾觀光大讚道:“好想法,這種機器如果生產出來,會大大加快農業收割速度。特別是遇到暴雨天氣,有了這種收割機,會給農民減少很多損失。此乃利國利民之舉,我個人表示贊成。”

“我也贊成!”其他人紛紛舉手。

鍾觀光笑道:“老朽不才,願意親自兼任北大科學研發部主任。”

“那正好。”周赫煊高興地說。

鍾觀光可不僅是個植物學家,人家年輕時還自己設計過工廠生產線。

周赫煊繼續說道:“我希望北大科學研發部,能夠作為一個團體機構而長期存在。工科的老師和學生們,可以開動聰明才智,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搞發明創造。說不定北大還能出幾個愛迪生式的人物。”

“我贊成!”

“我也贊成!”

“……”這個建議全票通過。

周赫煊卻不知道,他心血來的產物,未來會發展得極為輝煌。到二十一世紀,北大“科研部”成為中國的頂級科研團體之一,後來北大專門在實驗樓前為周赫煊樹了一尊銅像。

第168章【編教材】上午開完校務會議,周赫煊下午又接受鍾觀光的邀請,到學校各科系和圖書館、實驗室、標本室視察。

一路走馬觀花,周赫煊啥都沒說。其實他覺得北大文科太多,理工科專業太少,明顯偏得太厲害了。

但沒辦法,如今全中國的大學都是這樣。

文科便宜啊,有老師有課本就能搞定。理工科卻很麻煩,各種實驗太花錢,一些高級科學儀器設備也奇缺。理工科的學生想要更進一步,那就必須留學,待在國內完全沒法搞研究。

來到物理系時,物理系主任李書華介紹道:“物理系去年有七位教授和講師,不過由於各種原因,今年只剩下三位了,其中還包括我這個系主任。”

“教得過來嗎?”周赫煊問。

“勉強還能應付,”李書華笑道,“每位老師至少同時教五門課,比如我,就教《數學原理》、《普通物理》、《物理光學》、《電動力學》、《理論力學》和《專門物理實驗》。”周赫煊聽著覺有點難過,這都是些值得敬佩的老師。

像李書華他們這種理工科教授,又不能寫文章和外出演講賺錢,每月只靠教師薪水度。在動不動就拖欠幾個月工資的情況下,他們很多連吃飯都要找人借錢,卻還能堅持同時教授數門課程。

他們如果去南方的話,隨隨便便就能改善生活。之所以留著不走,是因為責任在身,捨不得拋棄自己的學生。

此時正值下課,周赫煊走到教室裡,隨手翻開一本《氣體中的電及電子論》教材。他驚訝的發現,這本書居然是全英文的,不由問道:“北大物理系都是英文教材?”李書華回答說:“有一部分中文教材,不過也是照章翻譯的。”

“學生們用英文教材上課,不會有溝通障礙吧?”周赫煊好奇地問。

“溝通障礙並不存在,讀工科的學生,會英文是基礎中的基礎,”李書華說:“就是有些教材裡的內容和體系,跟咱們中國的實際情況不符,特別是在聯繫生活生產及實驗的部分。”周赫煊問:“只是北大如此,還是全中國的大學都是這樣?”李書華解釋道:“全國都是這樣,理工科教材都是英文教材當家,中文教材為輔。”周赫煊皺眉道:“有沒有想過,咱們自己編一套理工科教材?”

“想過啊,誰不想?”李書華無奈地笑道,“可惜工程量太大,必須要有政府組織和推廣。”周赫煊說:“政府是顧不上了,不過可以聯繫清華那邊,由清華、北大兩所學校組建‘中國教材編撰小組’。教授們利用課餘時間,結合中國的實情,編出咱們中國的理工科教材。這些教材編好後,我來負責做推廣,由北大出版部出版印刷。至於編者的稿費,可以一次結清,也可以按照按照印刷量計算版稅。”

“那當然好,”李書華喜道,“若是能把教材編出來,中國所有的工科學生都能受益。”周赫煊笑道:“你先去聯繫理工科的老師吧,願意編教材的把名字報上來,我明天就到清華走一趟。咱們慢慢來,先編物理教材,以後再化學、地質、機械等科目。”李書華立即行動,把周赫煊的想法一說,其他幾位物理老師全都同意。他們白天課程太多,不出時間來,編教材的活只能晚上趕工。

隔天上午,周赫煊來到清華學堂,連梁啟超這些老朋友都來不及拜會,直接前往清華物理系。

一個不到30歲的英俊青年接待了他,此人正是清華物理系主任、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葉企孫。

葉企孫西裝革履,梳著二八偏分發型,親自沖茶道:“周先生,久仰大名,想不到你會來我這裡做客。”

“有些唐突了,不事先打招呼就來。”周赫煊歉意道。

“哈哈,我這裡又不是官府衙門,哪需要事先通報。”葉企孫開玩笑說。

周赫煊隨即道明來意:“葉教授,是這樣的。鑑於中國物理教材,大多使用英文版本,教學不甚方便。所以我就想編一套符合中國實情的教本,北大能力不足,希望能與清華合作。”

“這是好事啊,”葉企孫喜道,但又為難地說,“實不相瞞,清華的物理老師只有幾位,恐怕幫不上什麼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