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6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是,我們是同一村落的。」趙王呵呵一笑,回憶道:「那時朕剛登基,那一年科舉的文武狀元就是楚名棠和郭懷,朕看了一下,兩人居然還是同鄉,不由對他們大好奇,於是就與曹總管偷偷熘出了宮,在一個小酒館中找到了他們,便上去與他們攀談。名棠與郭懷也都是豪之人,談文論道,果然是兩個難得一遇的奇才,只是那酒館的劣酒實在讓朕難以下嚥,只好讓曹總管快馬從宮中取來一罈貢酒。」琳貴妃也笑了,這事楚名棠曾與她說過。

趙王繼續說道:「那郭懷嚐了嚐了貢酒,便抱在懷中再不肯放,名棠大急,與郭懷扭打起來,朕只好答應送他們一人一罈,兩人這才作罷。說起來這二人酒量比朕差遠了,沒多久名棠就已酒意上湧,開始指點朝政,說了幾句,竟然開始罵起朕來,說朕是個昏君,荒無恥,直把朕罵得莫名其妙,如坐針氈。問了下郭懷,才知道他有個妹妹叫楚琳,未滿十六便給選秀官員強行選送進了宮裡,朕記下了你的名字,回到皇宮就命人將你找來。」琳貴妃楚琳怎會不記得此事,當年她在所選秀女中並不出,原本以為一生就此在宮裡終老,沒想到皇帝居然突然要見她,問了幾句後便將她封為嬪妃,直到哥哥進宮來見她時才明白是怎麼回事。

趙王突然止住言語,看著眼前這個女子,心中一股愧疚之情由然而生。

論才能,她並不遜於她哥哥,多年來在政事上幫他頗多,論情,楚琳也極為賢惠,由於她比較受寵幸,宮中眾妃包括皇后無不妒忌異常,常常聯合起來對付她,但她始終沒在自己面前說過任何怨言。

她沒有任何子女,多年前一次小產後,便再也未曾受孕。

趙王一直懷疑那次小產是宮內某人所為,不然那蔡太醫也不會為她診斷後就不知所終,可此事始終查無實據。

趙王時常在想,如果琳妃能生個皇子,朝中文有楚名棠,武有郭懷,大趙何愁不能走向中興。

想想那皇后所生的太子,趙王搖了搖頭,似乎定下了決心,突然起身說道:「愛妃,你跟朕來。楚琳不明所以,跟著趙王進了御書房的內室。趙王在牆上一個凸出之處按了三下,一陣軋軋聲後,一扇門出現在兩人的面前。楚琳隨著趙王往下走了數十級臺階才到了地底的密室,這間密室之大遠遠出乎她的預料,高有七八丈,長達數十丈,四周燈火通明,只見一個白衣人背對著二人執筆在牆上描繪著什麼。聽到有人走進來,那白衣人轉過身子。楚琳打量著他,此人年紀約四十餘歲,相貌平凡,神情略顯呆滯,可一雙眼睛卻英氣人,幾乎讓人不可直視。趙王似乎對此人在此並不意外,只是說了句:「你也在。」回首簡單地向楚琳說道:「愛妃,這位是葉先生。」那白衣人看了趙王一眼言又止,向琳貴妃拱拱手道:「參見琳貴妃。」楚琳還了一禮,心中詫異,不知這葉先生是何許人物,在皇上面前居然也不施禮。

這邊趙王指了指牆壁道:「貴妃你來看。」楚琳向牆上看去,突然驚呼了一聲。

天哪,那是什麼啊。

只見整個牆上刻著一副龐大的地圖,足有數十丈方圓,山川河無不歷歷在目。楚琳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家鄉熊耳山,不僅附近的官道標繪的清清楚楚,連山間小徑也用灰線條勾勒出來,楚琳從小生長在那裡,這些小徑有的就連當地人都未必知道,可這張圖上竟無一遺漏!趙王在一旁解釋著:「琳妃你看,這綠表示著山川,這條是黃河,這裡是……」楚琳直看得如痴如醉,忽回頭問道:「皇上,這圖是?」趙王笑道:「貴妃應該知道我等所住的皇宮原是後漢王朝所建。這間密室是我朝太祖驅逐北方蠻族恢復上京後偶然發現的,圖中所繪確無比,這是我朝最大的一個秘密,」他指了指一旁的葉先生,「葉先生師門世代守護此圖,並遊歷天下,不時據各處實地變化修改此圖。」葉先生嘆道:「這些年來,我走的地方愈多,愈到這圖的確,真不知道前朝花費了多少人力物力才製成了這圖。」楚琳向葉先生恭恭敬敬行了一禮,道:「楚琳在此替大趙國多謝葉先生了。」葉先生也回禮道:「久聞琳貴妃賢德之名,今得見,果然名不虛傳。」趙王指著地圖說道:「貴妃你看,當今天下,四分而治,北趙南齊,東吳西秦,以我大趙國形勢最為嚴峻,四面受敵。南邊與南齊和東吳隔江相望,西境與西秦國劍拔弩張,北疆和胡蠻已戰多年,牽制著我朝一半銳之師。但其中仍以秦國威脅最大,秦人素來民風剽悍,朝中猛將如雲,再看我朝兵力佈防,南有楚名棠,水軍練得法,將南齊東吳壓制得多年未曾動彈,北有郭懷,與胡蠻屢戰屢勝,若不是西秦牽制,早已出追擊,惟有西線統領方令明是相國方令信的族弟,才智平庸,若不是西秦宮庭多次劇變,無暇東征,我朝早已岌岌可危。」趙王對楚琳說道:「朕早已知道你想將楚名棠調入京來,但南線還是少不了他,你替朕傳話給他,朕封他為平原太守兼南線大營統領,給他三年時間,給朕培養出幾個能獨擋一面的水軍將領,朕便讓他回京為相。另外朕明準備調郭懷為兵部尚書。」趙王憐惜的說道:「琳妃,朕知道你在後宮吃了不少苦,後萬一朕有個三長兩短,後宮那位必然不會放過你,有楚名棠和郭懷在朝中,朕便放心多了。」楚琳淚拜道:「多謝皇上。」····第二天早朝,趙王看著殿下眾臣,說道:「眾卿家,吏部張尚書前病逝,兵部王老侯爺年事已高準備辭去尚書一職,這兩部不可一無人哪。」相國方令信早已想讓族弟方令明任兵部尚書一職,聽趙王提起,快步上前道:「臣舉薦……」趙王擺了擺手道:「相國不用著急,朕已定下人選,相信相國所薦之人會與朕所定是一樣的。」

「傳旨,封平原群太守楚名棠任吏部尚書,北疆大營統領郭懷為兵部尚書,兩人火速赴京上任。」此言一出,朝堂頓時一片喧譁。

北趙太祖平定北方後,對先朝的官制進行了大幅度改革,將之前的太傅和三公改為「三相」即相國、太尉、司徒,取消尚書檯,將之按職能一分為六,即兵、吏、民、刑、禮、工六部,各部主官為尚書,下設四侍郎、二十四令吏,其餘官職變動不大。

地方官職取消州,改設郡、府、縣,中、小郡則只設郡、縣。

軍隊主要設北疆、西線、南線三大營,幾乎聚集了趙國八成兵力,最高長官為統領,下轄兩副統領、前後左右四將軍、十數名偏將、校尉、都尉,各郡駐軍亦設大營,最高職為參將,按各地所處分屬於三大營管轄。

而在朝中,「三相」除相國為百官之首外,太尉、司徒雖名為分管六部,卻無多少實權,而真正處理事務的是各部尚書,權力極大。

歷年來各部尚書寧在尚書位上退隱,也不願為太尉、司徒。

楚名棠和郭懷都未到四十歲,在朝中資歷不深,聽皇上下此旨意,殿下頓時一片喧譁,有四五位大臣同時出列反對。

方令信看了眼站在對面的刑部尚書楚名亭,默默地退了下去。

皇上居然沒有與他和吏部商議就徒然下此旨意,看來他是心意已決。

再說無論資歷還是才能,楚名棠和郭懷幾無可挑剔,完全勝任這兩職,如果想反對只能從歪理著手,可堂堂相國豈可自墮身份,只能寄期望於其他大臣了。

刑部尚書楚名亭冷眼看著,不久前琳貴妃曾託人跟他說過,想請皇上將她哥哥楚名棠調任到朝中來,希望楚氏家族能從中斡旋,他輕笑了聲說了句一朝兩尚書難免惹人非議,便婉拒了。

楚名亭對這一對楚氏兄妹總覺得說不出的討厭。

當年他傾慕靖北侯王烈的長女,不料王大小姐居然喜歡並嫁給了楚名棠這個鄉野匹夫,著實讓他怒不可遏;而楚琳一個村女竟深得趙王的寵愛,而且對皇上影響如此之大,當庭下旨要調楚名棠入京,更讓楚名亭憤憤不平。

趙王見這麼多人反對,拍案怒道:「楚名棠任平原太守已快兩任,深得郡內百姓愛戴,何來資歷不高、能力不足一說?郭懷在北疆大破胡蠻十萬大軍,斬殺胡蠻單于,裂土封王都夠了,難道還當不得一個尚書?」楚名亭忽出列拱手道:「皇上,北疆大營郭統領功高蓋世,戰績彪炳,王老侯爺引退,理應由他接掌兵部尚書一職。可平原郡楚太守臣以為暫不宜回京,這幾年南齊鄂親王執掌軍政大權,勵圖治,擴軍造船,對我大趙頗有不軌之意,而南線大營杜統領亦已老邁,楚太守留任平原郡正可協助其積極備戰,以防不測。」幾名楚系的大臣隨即出聲附合。

工部侍郎方令白冷笑一聲,出列道:「啟奏皇上,楚大人憂心南齊固然值得稱道,可我大趙真正心腹大患乃西秦。方統領駐守西線已有十餘年,力拒秦軍於國門之外,勞苦功高理應給予重用。而郭統領去年與胡蠻一戰,將匈奴一族幾盡數殲滅,自此北疆至少可保十年安寧,如此大功不可不賞,可北疆大營也是元氣大傷,郭統領豈可輕易離任?況且從西線調至北疆的五萬兵已死傷殆盡,臣以為不如將郭統領派遣至西線大營,集北疆西線統領於一身,儘快為其補足新兵,加緊練,以備戰西秦虎狼之師才是。」楚名亭譏道:「方大人真是好心思啊,放著功勳卓著之人不用,卻任命一碌碌無為之輩,倘若真是如此,豈不叫天下人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