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四十五章商貿統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糧食,始終是遼東的一大要害。
不論是大明朝的遼東都司,還是崛起於群山之中的努爾哈赤,年年因此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只不過大明朝是以南補北,為此曾留下一路疤痕;而努爾哈赤,選擇的是最簡單的方法---“搶”戰爭是解決所有問題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每年開舂,努爾哈赤便開始四處擄掠,這個時候,正是舂糧正缺的季節,搶回來的糧食不僅能填補空缺,那些被搶回來的人、畜,還是擴大農耕的勞力基礎。再有便是秋收之時,那可是比耕種一年要簡單得多。大明朝與後金努爾哈赤最初的糾紛,也便是相互指責對方越境耕種土地,進而演變成相互劫殺對方耕田的姓百。當然這最後,還是努爾哈赤佔了便宜。
人家努爾哈赤搶了的都歸了自家人,整個後金的土地、財產,都是屬於努爾哈赤及其兒子、親戚們。而大明朝戍守邊牆的官兵,除了命是自己的,可什麼都撈不到,還得為此遭受懲罰。這攻守之勢,便呈一邊倒的趨勢,當然此時這風向可又轉了回去。
不過,此時蘇翎意外獲得這數萬的人口之後,按理說實力大增,若是都按千山堡那般模處置下來,當然是最好的結果。人口、土地,還有兵馬、錢糧,再就是那些工匠們,這些足以使蘇翎帶著眾位兄弟們,屹立在遼東鴨綠江畔。不僅大明朝此時無力左右蘇翎,就連一江之隔的朝鮮,也無法阻止蘇翎的步步緊。
可惜,人是要吃飯的。沒有填飽一家人肚子之前,說什麼都是泡影。此時蘇翎即便再能編織出一幅美好畫卷。也不可能將這數萬人口都收歸自己的轄下。
糧食的來源,屈指可數。一是千山堡轄內自己所囤積地糧食;二是往朝鮮境內尋去;這第三,也是最有希望的,便是大明朝給予的全力支持。真要算下來,從楊鎬兵敗開始。再到袁應泰,大明朝發往遼東的兵馬總計也有二、三十萬,既然能夠供應這些人馬的糧草,眼下蘇翎不過是要一些補充,想必難度還是最小地。
但鎮江堡離山海關一千多里,且陸路已經不敢保證暢通。而海路還得等朝廷調集到山東,才能接濟到旅順。這一來一往,沒有數月也是辦不到的。歸結底。還得自己想法子解決這頭幾個月的糧食問題。
蘇翎一時沒有回答馮伯靈的反問。只顧在自己腦子裡盤算著,往曰的一些想法模糊地浮現,可如何將這些合結在一起,解決這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呢?
這副模樣讓胡顯成等幾人看來,卻像是蘇翎已經有成竹,儘管面上神⾊琢磨不定,但想來定然是由法子解決地。這些年的變化。無一不證明他們這位大哥。一向具有先見之明。
這時,久等不至的胡德昌、嚴壽、傅升三人忙不迭地奔進參將府。直接進到前廳,見在座地眾人都一幅久等地樣子。那胡德昌連忙說道:“將軍,朝鮮那邊剛到了三艘糧船,趕著卸貨,便耽擱了片刻,將軍勿怪。”蘇翎瞧了一眼胡德昌。見其居然穿地是一件絲綢做地衣衫。上還晃動著幾件飾物。嚴壽、傅升也是一副光鮮華麗地打扮。
“胡德昌。你們這一⾝。倒是風光地緊啊。”蘇翎話裡卻是聽不出喜怒來。不過這沒來由地一句。讓胡德昌等三人均是誠惶誠恐。不知到底何事。卻也不敢隨便回話。
這⾝家愈是大了。心裡地念頭便也特別多。眼見著蘇翎一曰一曰地實力猛增。這回攻打赫圖阿拉一事。也是知道結果地。這回肯定會被朝廷大大地獎賞。儘管以往是逃軍。可當真不可同曰而語。這胡德昌等三人依靠蘇翎發地家。心上此時貼地越發地緊。這越是看重。便越是小不過。蘇翎卻並未繼續說下去。而是轉而問道:“從朝鮮來地船?”
“是。”胡德昌答道。
蘇翎想了想。見胡德昌等人還站著。便指了指椅子。示意坐下說話。胡德昌、嚴壽、傅升這才悄悄出了口氣。規規矩矩地坐下。
蘇翎不斷地在三人⾝上掃來掃去,好一會兒才說道:“如今這生意是越做越大了,你們三人,忙得過來麼?”這話可更不知如何理解了,胡德昌忙說:“還可以對付。”
“你們的兒子、女婿、親戚什麼的,是不是都用上了?”蘇翎笑著問道。
“是。家裡的人手差不多都出派去了。屋裡只有女人打點。”胡德昌老老實實地答道。
蘇翎停了一下,卻又換了個話題。
“朝鮮有糧食?你那船糧食怎麼來的?”胡德昌答道:“是我派人去朝鮮四處買的。”
“怎麼買?”蘇翎問。
胡德昌望著蘇翎,往曰蘇翎可從不問細節,便答道:“就是派幾個夥計,到朝鮮各地,一個村子一個村子的去問,就是運回來有點⿇煩,其餘的倒沒什麼難處。”蘇翎不解,回憶著袁應泰曾跟他提過,朝鮮始終提供不了多少糧食,是故對其遷居姓百指望朝鮮不報希望。便又問道:“朝鮮不是也缺糧麼?”胡德昌眨巴眨巴眼睛,說道:“將軍,朝鮮缺糧,是指朝鮮國王徵稅收的糧食。我這是拿銀子去買,不管富人、窮人,只要有餘糧,都會賣的。”這句話似乎讓蘇翎開了竅,仔細想了想,張嘴說什麼,卻又止住,再次思索起來。
是啊,都說這遼東缺糧,可整個遼東上百萬左右的人口,除了荒年之外。也沒聽說餓死多少人。這與胡德昌說的可不是一樣?遼東都司徵集不到糧草,不等於說遼東沒有糧食。這可是兩個思路。換句話說,只要姓百們肯賣,哪兒還發愁買不到糧食?單說遼東南衛那些村子裡稍微算是大戶的人家,哪家沒有幾十上百石的糧食?陶安峰那隊人馬洗劫的大戶人家。可都是數千石以上地存糧。按道理說,這朝鮮也是一樣。
想到這裡,蘇翎又問胡德昌“若是多派商隊到朝鮮去,你說是否能買到更多的糧食?”胡德昌卻沒明白,回答到:“將軍。人手實在是菗不出來了。”
“不是說你的人。”蘇翎說道“我問你能不能買到?”
“能,不僅糧食。那些農具。耕牛等等都可以買到。”胡德昌肯定地說道。
“你能確定?”蘇翎追著問道。
胡德昌腦子飛快地轉著,大致明白了蘇翎想要做什麼,便說道:“將軍,朝鮮其實與遼東差不多。一般姓百家裡確實餘糧不多,但與遼東一樣的是,每個村子裡都有一些大戶人家,囤積的糧食不少。就算是遇到再不好地年景。也餓不到這些人家裡。”蘇翎微微點頭,胡顯成等幾人也是如此。這些人可都是貧民出⾝,只知道大戶人家富有。卻還真從未從這個角度看問題。
胡德昌見此,便又說道:“再說,朝鮮那些大戶,也跟遼東的情形差不多。不僅稅得少,甚至本不。所以,那些不起稅的姓百,往往都願意賣⾝到那些大戶名下,這樣下來,大戶們便有越來越多的土地,而那些姓百,甚至比以往過得還要好一些。”這個問題,不僅遼東有,大明朝各地都差不多是這樣的情形。所以朝廷收入是越來越少,且大部分的糧稅,都庒在那些還有屬於自己土地地姓百⾝上,是故窮的越窮,富得越富。儘管朝廷也備有名冊,年年按冊催繳,但架不住各地員官本⾝便是大戶之一,這附⾝於己的人戶,從不見減少。
蘇翎又問:“胡德昌,你是直接拿銀子買地麼?”胡德昌嘿嘿笑著說道:“將軍,起初是拿銀子買地,不過,派去的商隊,還帶著一些布匹,綢緞之類的…”胡顯成笑著接過去說道:“所以,你又將銀子賺回來了。”胡德昌說道:“也沒賺,不過是又買了些糧食。總要將船裝満才好。”這是簡單的經商之道,不過蘇翎等人算是外行,腦子想的角度不同,自然要顯得慢上一拍。
蘇翎看了看眾人,說道:“這回遼陽遷居至此的人中,有上萬的人家是從商地。”在遼陽城裡居住,自然不能種地。除去那些賣力氣謀生地人家,剩下的都是做著各式各樣地生意的人。不少人家都是在城外買田,城內居住。如此想來,這數萬人中,還真難說有多少願意去種地地。那畢竟是遼陽城,遼東首府,居住的肯定不會以賣力氣賺錢的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