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找對方向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決定槍彈能的因素主要有三個,一是發槍彈的槍械,二是槍彈的構造,三是槍彈的基本構成。
這裡面,基本構成最為重要。
落實到核心技術指標,即槍口動能上,起決定作用的是發藥。
雖然槍管的長度,以及膛線的纏距也會對槍口動能產生影響,但是為次要因素,並不是決定因素。
簡單的說,提⾼槍口動能,就得在發藥上做文章。
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增加發藥的裝填量,即使用更多的發藥,提⾼膛庒,賦予彈頭更⾼的初速。
只不過,這也是最笨的辦法,或者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增加裝藥量會帶來很多問題,而且並非全都能夠用技術手段解決。
比如,增加裝藥量必然需要使用寸尺更大的彈殼,從而導致槍彈的寸尺變大,還會讓槍彈變得更重,使得士兵的攜帶能力同比降低,降低單兵持續作戰能力,或者讓士兵承受更多的負重。
顯然,士兵的攜帶能力是有限的,讓士兵承擔更多的負重,必然降低士兵的戰鬥力。
為了提⾼士兵的戰鬥力與生存力,各國都在想方設法的降低武器系統的質量,絕不會背道而馳。
其實,這也是7。62毫米nato彈很難取代小口徑槍彈的關鍵所在。
要在限定的寸尺與質量範圍之內提⾼槍彈的能,只有兩個辦法,一是改變設計,二是使用能更好的發藥。
由textron公司開發的,{bolt_domian}st機槍上的8毫米埋頭彈採用的是第一個辦法。
這種槍彈在寸尺縮小30%,質量減輕30%的情況下,綜合能比7。62毫米nato彈提⾼了40%。
關鍵是用塑料彈殼取代了金屬彈殼,從而裝填更多的發藥。
如果取消彈殼,也就是無殼彈,能還能進一步提⾼。
只是,仍然存在極限。
很簡單,textron公司的埋頭彈使用的仍然由傳統猛炸藥發展而來的發藥,質能比與其他槍彈的發藥差不多。
要想從本上解決槍彈能不足的問題,最有效的手段是研製能更好的發藥。
說得形象一點,這就好比用⻩⾊炸藥取代黑火藥一樣,足以將槍械能提⾼到一個全新的層面上。
當然,這也是最難實現的手段。
其實,包括國美在內,主要的軍事強國都在研製能更好的發藥,只是至今沒有取得突破。
{bolt_domian}st機槍,就與此有關。
只是,在發藥領域,走在前列的不止是國美,還有華夏。
雖然美軍的施展經驗最為豐富,對新式槍械的需求也最為迫切,但是美軍的負擔同樣最大。
別的不說,只是庫存的5。56毫米槍彈與7。62毫米槍彈就足夠美軍使用數十年。
如果全部更新換代,費用必然⾼得嚇人。
在處處都要花錢的情況下,即便國會的大佬為新式彈藥開綠燈,五角大樓的那些將軍也未必捨得。
結果就是,美軍在發藥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大多成了儲備技術。
同樣的,華夏在發藥領域進行的研究,也以探索為主要目的,而不是要在近期進行推廣應用。
“從長遠來看,現在的所有發藥都將淘汰。”
“長遠?”趙禹點了點頭,說道:“十年,最多二十年之內,基於新的化學理論研製出來的發藥就會誕生。”王棟眉頭緊鎖,其他人也萬分疑惑。
“全氮陰離子與全氮陽離子化合物。”
“什麼東西?”
“一種幾乎完美的化合物,不但可以用來取代猛炸藥,在航天領域還有著更加大巨的應用價值。當然,看得更長遠一點的話,金屬氫的價值更大,只是至少還要幾十年,金屬氫才有可能走出實驗室。”
“你說的這些,都太長遠了。”王棟提醒了趙禹。
“確實,即便是全氮化合物也很難在幾年之內得到應用,用到槍彈上,恐怕是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後的事情了。”
“然後呢?”
“冷戰期間,國美花了很大的力氣研製體發藥,還在大口徑彈藥,也就是炮彈上做了測試。效果很理想,成本也很⾼昂,而且無法用在小口徑彈藥上,主要是生產工藝太過複雜。與國美不同,德國把希望寄託在了鈍炸藥上,以此設計出了無殼彈,以及當時很出名的g11步槍。如果冷戰沒有結束,也許在g11上發展而來的,發無殼彈的步槍已經裝備德國國防軍。在解體之前,蘇聯也在研製⾼能發藥,只是選擇了一個與美德截然不同的方向。”
“什麼方向?”
“膠狀可塑猛炸藥。”王棟長出口氣,讓趙禹說下去。
“只可惜,直到解體,蘇聯都沒完成基礎研究工作。”趙禹勉強笑了笑,又說道,“蘇聯解體之後,我們獲得了一份存在很多欠缺的技術資料。據我所知,是花大價錢從烏克蘭買回來的。接下來,我們做了分析研究,發現蘇聯沒有能夠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即満足裝填工藝的可塑發藥很不穩定,存在嚴重的全安隱患,無法直接用在槍彈上,而用在大口徑彈藥上的經濟非常糟糕。很明顯,哪怕蘇聯沒解體,也無法研製出能夠用在槍彈上的可塑發藥。”王棟微微點了點頭,表示明白趙禹的意思。
“當然,這是教訓。從本上講,蘇聯的方向沒有錯,即可塑發藥的空間利用率最⾼,用在埋頭彈上的意義最大。唯一要解決的就是可靠,即提⾼發藥的穩定,達到全安使用標準。”
“解決了?”趙禹點了點頭,說道:“在離開軍情局之前,我們的科研人員已經找到了辦法,準確說是找對了方向。”
“什麼意思?”
“將發藥一分為二,也就是由兩種化合物構成,在混合之後才能引爆,而單獨放置都很穩定。”
“這…”
“問題同樣突出,即二元發藥對裝填工藝有極⾼的要求,別說小口徑彈藥,即便是大口徑彈藥,工藝都很複雜。不是說不能實現量產,而是太昂貴,用在小口徑彈藥上將是現有槍彈的數十倍。此外,還有其他的技術難題,所以在我離開軍情局的時候,二元發藥的開發工作還處於實驗室階段。”
“趙禹,說了這麼多,不全是廢話嗎?”羅清明顯有點不耐煩了。
“那是三年前,不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