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5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王,撤銷趾省。這個新省回到中國只二十一年,到此再度脫離,直到二十世紀的今天。可是,等到中國官員和武裝部隊撤退之後,黎利上奏章說陳(上下高)已死,請求改封他自己。中國明知道他在耍花樣,但已無力再發動戰爭,只好冊封黎利當安南國王。
不過黎利並無意與中國對抗,他在被封之後,對中國繼續執行傳統的事奉大國政策,邦更為敦睦。——馬騏以變番邦罪,處斬抄家,然而已無補於大局。歷史沉痛的證實,貪汙對中國的傷害太大了,無數民變兵變,辱國失地,政權覆滅,以及大屠殺大血,幾乎全都起因於官員貪汙,和由貪汙而引發的暴。
四北方邊患中國的外患總是來自北方,明王朝不能例外。
蒙古統治階層入據中國一個世紀,並沒有收太多的中國文化。他們進入中國時是什麼樣子,在被逐出中國,回到蒙古本土時,幾乎仍是什麼樣子。事實上蒙古帝國政府在撤出大都(北京)後,帝國即行瓦解。它所屬的五個子國,窩闊臺汗國早已被察合臺汗國併(一三o八)元帝國亡於中國(一三八一)吐蕃宗教國自然脫幅(一三八一)察合臺汗國(一三六九)與伊爾汗國(一三八六)先後於帖木兒汗國。只剩下一個一向疏淡,而又遠在六千公里之外的欽察汗國,到了本世紀(十五)八十年代,也被俄國消滅(一四八o)帝國的瓦解,中央政府組織,也跟著瓦解。不知道什麼緣故,它沒有回到它所來自的故都和林(蒙古哈爾和林)大汗反而跟一個部落酋長一樣,逐水草而居,在沙漠上飄忽不定。總而言之,一切都恢復到十三世紀鐵木真崛起前那種遊牧生活方式,部落林立,互相戰爭。二百年帝國的偉大光榮,全成為歷史陳跡。
蒙古十八任大汗脫歡鐵木兒於逃出大都(北京)後,即行逝世,他的兒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之後,自二十任大汗起、二十一任大汗、二十二任大汗(其實只是酋長)無不死於謀殺。本世紀(十五)oo年代一四o三年,二十三任大汗坤鐵木兒又被他的部下鬼力赤刺死,蒙古更混亂不堪。
鬼力赤以後蒙古地區政治情況的發展,我們用下表示意:上表包括本世紀(十五)之後,三個世紀間蒙古地區和中國有關的主要政治領袖人物的關係位置。
蒙古地區上有很多民族和很多部落,除了蒙古民族本身諸部落外,主要的還有突厥民族的兩個部落:一是韃靼部落,一是瓦拉部落。韃靼部落即十三世紀的塔塔爾部落,跟蒙古諸部落是世仇,幾乎被屠殺絕種。因為他們的牧地夾在蒙古跟中國之間的緣故,中國遂把蒙古人也稱為韃靼,對蒙古來說,簡直是一種侮辱。
但鬼力赤卻是韃靼血統,他奪取政權後,使中國更振振有詞地把蒙古當作韃靼。可是韃靼人無法作蒙古人的主人,鬼力赤不久就被蒙古一位強有力的酋長阿魯臺殺掉;。另立本雅失裡繼位大汗。就在同時,一直屈服在蒙古統治之下的瓦拉部落,已經強大,在阿爾泰山(蒙古與新疆分界)一帶遊牧。現在乘著蒙古本土內亂,向東移動。有時跟蒙古諸部落合作,擁立一個傀儡可汗;有時跟蒙古諸部落對抗,互相攻殺。有時跟中國通商親善,有時又向中國襲擊劫掠。
由於蒙古支離破碎,對中國的威脅,也相對減輕。缺少一個強大的政府支持,使他們不能有通盤計劃和通盤行動。野心的一些酋長不過只貪圖搶奪財物女子,並沒有政治上的遠大抱負。比過去匈奴、突厥、契丹、女真,所發出的沉重壓力,現在的北方敵人,只能算作一些小小擾亂。
然而明政府仍為此傾全國之力,重新興築萬里長城和疏氵睿南北運河。前者防止北方蠻族再度南下,後者加強江南軍糧運輸。萬里長城自十世紀燕雲十六州割給遼帝國後,便喪失作用。四百年來,幾乎全部倒塌。明王朝建立,又恢復十世紀前中國與北方蠻族對抗的局勢,興築長城,自屬必要。於是從東方山海關,直築到河西走廊嘉峪關。山海關至黃河一段,在本世紀(十五)初期完成。黃河至嘉峪關一段,於下世紀(十六)完成。這個長達二千三百餘公里的全部新建工程,比起紀元前三世紀秦王朝所修築的只數百公里的連接工程,巨大難苦,達百倍以上。明政府又沿著長城,設立九個邊疆軍區,稱為九邊:南北運河是蒙古帝國的工程(七世紀時楊廣開的那些運河,九世紀後都湮沒了)但會通河(山東食內之南北運河)與清江浦(黃河與淮河合處,江蘇淮陰)已全部淤。本世紀(十五)初,重加挖鑿。第三任皇帝朱棣又於一四二一年,把首都自南京遷到北京,這是一個進取的措施。
朱棣是中國親自深入漠北地區攻擊北方蠻族的皇帝之一,曾經五次親征。第一次一四一o年,親征本雅失裡與阿魯臺,到達成吉思可汗鐵木真即位的幹難河(鄂河)本雅失裡與阿魯臺大敗,本雅失裡潰不成軍後,投奔瓦拉部落。瓦拉王馬哈木最初表示尊奉他,後來當自己的勢力迅速向東進時,他不再接受蒙古的統治,就把本雅失裡殺掉。於是瓦拉代替蒙古,跟中國為鄰。第二次一四一四年,朱棣親征瓦拉,到達土拉河(蒙古烏蘭巴托南)馬哈木大敗。第三次一四二二年,親征阿魯臺,到達闊深海(內蒙古東北部呼倫湖)不見敵蹤。第四次一四二三年,再親征阿魯臺,到達上莊堡(河北萬全北)又不見敵蹤。第五次一四二四年,再親征阿魯臺,到達答蘭納木兒河(蒙古最東部哈拉哈河上游)派兵搜索,仍不見敵蹤。回軍途中,至榆木川(內蒙古正藍旗北)朱棣病死。
朱棣雖是一位較有作為的皇帝,但不是一個優秀的統帥人才,五次親征,都不能捕捉到對方主力,予以決定打擊。除了第一次親征有收穫外,其他四次親征,大軍未發,四方皆知,敵人早已堅壁清野。然而,朱棣死後不久,中國進入第三次宦官時代,當權人物,相繼競賽昏暴,對北方蠻族,便只有捱打的份,再無力還擊。
五中國第三次宦官時代明王朝自靖難之役後,國內安定三十餘年。此三十餘年位於本世紀(十五)初期,是中國人民在明王朝統治三百年中,唯一的比較幸福的子。鄭和下西洋,趾省(越南北部)設立和朱棣五次親征,以及長城運河的建設工程,也都在這三十餘年中完成。宦官的災難雖然已經萌芽,像趾監軍馬騏竟使趾脫離祖國,即是一個惡兆。可是馬騏終於受到懲罰,社會還有一線光明。而三十年代之後,宦官時代降臨,連這一線光明也都消失,而終於完全黑暗。
這是中國第三次宦官時代,距第一次宦官時代(二世紀)一三百年,距第二次宦官時代(九世紀)六百年。我們姑且說,第三次宦官時代始於本世紀(十五)三十年代一四三五年王振當權,終於下下世紀(十七)六十年代一六六一年明王朝覆亡,歷時二百二十七年。——注意一個現象,宦官時代的結束,一定是王朝的覆亡。
肯定時代的起迄時間,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但為了對社會形態有一個瞭解,必須如此,才可以有明確的印象。事實上二百餘年間,宦官並不每年都在作怪。像下世紀(十六)第十二任皇帝朱厚囗在位的四十六年中,宦官就沒有甚麼地位。
我們把宦官時代的主要當權的宦官人物,列出一表:上表可以看出,明王朝幾乎每一個皇帝,都有他親信並掌握權柄的宦官。沒有特別親信宦官的皇帝,如朱厚囗,則有特別親信的貪官。
當三十年代朱祁鎮即位時(一四三五)年方九歲,還是一個頑童。由司禮太監王振帶著他遊戲,他對這個大玩伴,十分敬佩,尊稱為“王先生”最初,朱祁鎮的祖母張太后經常派人到內閣,查問政事,發現王振有假傳聖旨的情形。大怒之下,親自主持內閣會議,要殺王振,一批鄉愿大臣代他求情,才算倖免。但張太后不久逝世,王振的威風增,沒有人能控制他,不但成為太上宰相,而且成為太上皇帝。第三次宦官時代,遂由王振揭幕。
首先受害的是皇家教師(侍講)劉球,劉球上奏章勸朱祁鎮親政,王振認為譏諷自己,即把劉球逮入錦衣衛詔獄,亂刀砍死,屍體支解,擲到荒郊。另一位受害人是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京師國子監祭酒)李時勉,有一天,王振前往視察,李時勉對他並沒有表示特別的恭敬,王振就指控李時勉盜用國家樹木,把他在大學門前帶枷示眾三天,大學生數千人哭號奔走,都不能解救,最後還是輾轉求到朱祁鎮的母親何太后,何太后向朱祁鎮詢問,朱祁鎮驚愕說:“一定是王振乾的事。”才下令釋放。最高法院副院長(大理少卿)薛(王宣)在大庭廣眾中沒有先向王振行禮。王振即逮捕薛(王宣),下錦衣衛詔獄,以貪汙受賄罪名,判處死刑。處斬前夕,王振一位老僕人在廚房淚,王振問他為甚麼時,老僕人說:“我跟薛(王宣)是同鄉,深知他的為人。”並舉出若干事證,王振才把薛(王宣)開釋,但仍被貶謫至邊疆鐵嶺(遼寧鐵嶺)然而錦衣衛一位名王永的兵士,卻沒有這種好運。王永看不慣王振為非作歹,寫匿名傳單,加以指摘,被捕磔死。
權力所在,諂媚必然集中。工程部副部長(工部侍郎)王佑沒有鬍鬚,王振問他甚麼原因,王信說:“老爺沒有,兒子輩安敢有。”——注意王佑這件事,這是第三次宦官時代特徵之一,政府高級官員和士大夫階層,公然無恥地爭向宦官賣身投靠,是第一第二次宦官時代所沒有的現象。
六土木之變與奪門之變一四四九年,王振力排眾議,要第六任皇帝朱祁鎮親征瓦拉。
瓦拉部落向東推進途中,於十年代,曾被朱棣在士拉河(蒙古烏蘭巴托南)擊敗,但它東進不止。不久就把蒙古諸部落,先後驅逐到更寒冷荒涼的東北地區,佔領原來屬於蒙古諸部落的廣大北,跟中國接壤。
瓦拉可汗也先最初對中國謹慎從事,不斷派人進貢土產,並效法匈奴、回紇,向中國求婚。翻譯官馬雲貪圖也先的賄賂和炫耀自己的權威,答覆說:“皇帝已經允許。”也先大喜。一四四九年,貢馬千匹,作為聘禮。中國政府這才大吃一驚,告訴他並沒有這回事。也先認為中國戲他,遂向中國發動攻擊,沿邊城堡,相繼陷落。
於是,王振主張親征。他把戰爭看成兒戲,認為權力的魔杖可以抵擋一切。詔書頒下後的第二天,朱祁鎮即行出發,因倉促間沒有準備,半途上軍士已有人餓死,到了大同(山西大同)後,王振還要北進,可是派出去的幾個兵團,先後潰敗,軍心大亂。鎮守大同的宦官也提出警告,不但不可再北進,連大同都危在旦夕,王振不得已,始下令回京。走到距居庸關(北京昌平)四十公里的土木堡時,瓦拉追兵已至。國防部長(兵部尚書)鄺野請急速入關,但運送王振所搜刮的金銀財寶的車隊,還沒有趕到,他堅持等候。鄺野堅持迅速撤退,王振詭罵說:“軍國大事,你懂甚麼?”把鄺野逐出營帳。既而瓦拉騎兵合圍,大呼:“投降免死。”王振這時才發現他的權力魔杖失靈,衛軍官樊忠悲憤加,用鐵錘把王振擊殺。但仍擋不住全軍覆沒,樊忠戰死,朱祁鎮被瓦拉生擒。
土木堡消息傳到北京,明政府大亂。有人主張把沿邊軍隊全部撤回保衛首都,有人主張遷都南京。高級官員的眷屬和富商,紛紛逃走。幸而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是一個英明親王(明王朝二十任皇帝中,唯一傑出的君主)他採取斷然措施,自已坐上寶座,用以堵瓦拉的勒索。又任命于謙當國防部長(兵部尚書)積極整頓已腐爛透了的武裝部隊,刷新政治,全國轉呈新興氣象。
一件利器握在力量不足的人手中,不但不能發揮威力,反而是一個負擔。也先把朱祁鎮活捉,高興了一陣之後,簡直不知道如何運用和如何處置才好。不過挾持著他沿邊攻擊,勒索一點財物。但後來直抵北京城下,被于謙擊敗,就改變主意,於土木之役的明年(一四五一)跟中國和解,接受鉅額贖金,把朱祁鎮釋放。
也先接著把蒙古大汗脫脫不花殺掉,而且稱蒙古大汗,沉湎在從中國得來的女和美酒之中。一四五四年,被部將阿拉刺死。蒙古諸部落乘機反攻,瓦拉部落崩潰,向西星散逃走,退出中國歷史舞臺。直到二百年後的十七世紀,才以分裂的“四衛拉特”局面,再跟中國接觸,而終於被中國征服。
朱祁鎮在瓦拉手中時,曾向前往探望他的明政府使節教育部副部長(禮部侍郎)李實,痛哭涕說:“也先有意送我回去,請你轉告政府,我回去後,只求作一個平民,便心滿意足。”李實問他為什麼那樣寵信王振,朱祁鎮說:“王振沒有死時,從沒有人指摘他不對,如今人人都把罪過推到我頭上。”然而,這只是賭徒失敗後乞求同情的話,他內心的想法並不如此。朱祁鎮被贖回之後,對他弟弟朱祁鈺沒有馬上把寶座還給他,大大不滿。他積極地謀求復辟,一些野心家也準備把賭注下在他身上。
從這個觀點,研究十二世紀宋王朝南遷後的局勢,可以發現,趙構拒絕他哥哥趙桓回國,有充分的理由。沒有人能保證趙桓回國後不像朱祁鎮一樣,發動政變。這是專制政體的另一個死結,無法解開。
一四五七年,朱祁鈺病危,沒有兒子,舉朝到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