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分卷閱讀3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愛效仿羿族習騎之道,而君子六藝中也有“”這一條。所以他本人雖然不,但也並非對騎一竅不通。後來加入螢,他必須學會一點自我保護的技巧,就又重新練習起了弓箭。因為是左手持弓右手拉弦,所以他的左手手掌關節處和右手食指中指有起薄繭。

而眼前的這雙手,右手上有長年握筆留下的繭,而左手的中指、大拇指、無名指上的似乎該是練琴留下的。雖說手明顯保養得不錯,但還是能看出來:也是個讀書人的手,而且是個會彈琴不會箭的讀書人的手。

孟君行有些愣怔,緩緩坐起身來,抬手緩緩摸過自己的臉。眉骨,眼眶,鼻樑……他甚至不用照鏡子都能確認——這也不是自己的臉。

更不用提他環顧四周看到的房間佈置,以及身上衣物的款式花紋風格……都是本朝頗為老舊的款式了,幾乎沒有人家再使用了。

他得到了結論:他似乎遇上了一些不同尋常的事。

第一章盛世如畫暗夜螢翰林院官職也不高,翰林們到五品就升不上去了,常常要掛靠到詹事府去熬級別。但他們主掌文書誥敕、編纂史錄,和內閣關係密切,是內閣的候補衙門,號稱中樞機要、天子近臣,和外朝各衙門的品絕對不同的。可謂是清裡的清,難怪被視為儲相所在。

翰林院的職權並不算分明,官員既可以不問是非埋頭經史,又可以參與朝政指點朝綱。可謂是個好去處。

做為朝中一等一清高之所,這裡確實符合大多數人的想象,很是清幽雅靜。

疏林修竹,假巖怪石,石子路上凌亂鋪就的細碎小石子也帶著清新的竹木枯香。

此間有亭臺一兩座,三四烹茶人,五六下棋者,七八清談客,皆是儒雅不凡。

眾人各自圍坐,或是下棋對弈或是默然觀棋,或是一邊品茗一邊暢談詩文經史。

“君行兄,前兩你抱病告休,今看來氣還算不錯,只是時有恍惚,身體可還好?”問話的乃是一位看上去不過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他似乎很愛笑,眉眼彎彎,溫文爾雅間猶帶幾分稚氣。

答話的人與之年齡相仿,看上去卻更為沉穩,儀態和舉止坦蕩從容,光看他一個側頭釋卷的動作,從頭到腳彷彿連指尖都出一種名為優雅的氣質。

“多謝前輩關心,淵已無大礙。”在翰林院這種大虞清要之所,排資論輩的方式與別的衙門不同,不論年齒大小,不管官職高低,晚來的就要喊早來的前輩,這也是一直約定俗成的規矩。

樊淵喜靜,素少與人際。這點孟君行很滿意,至少不容易被看出破綻。

孟君行,也就是現在樊淵,他前生的科舉之路走到一半便罷,結果醒來後,他突然回到了元載五年,成了本科一甲第三名,人們俗稱的“探花”。

醒來後頭痛了好久,以至於他花了兩天時間消化多出來的記憶。

有了樊淵的記憶後,他都有點疑惑到底是樊淵做夢變成了一百年後的孟君行,還是孟君行在一百年前重生成樊淵。

朝廷一甲直入翰林,按規矩他被授予翰林編修,正七品。現在正是他剛入翰林一月的時候,與眾同僚也不算稔。

而這位問話的“前輩”楊述則是大虞出了名的神童,十二歲中進士,乃是隆昌二十三年二甲第四名,選館授庶吉士。之後熬了三年散館成功,得以留館,才被授予編修一職。

兩人年齡相仿,職位相當,楊述“前輩”就成了是他難得還說的上話的同僚。如此問話他便也客客氣氣地答了。

“無事便好。”楊述點點頭,畢竟也不是太親密的友人,關心也是點到為止。

樊淵很欣賞這種知情識趣的做法。

其實他會神恍惚,也不過是在思考一些問題。

他知道“樊淵”這個人。

樊淵,字君行,隆昌八年生,出生名門青溪樊氏。一百年後,還有人對他的事蹟津津樂道。當樊淵還是孟君行的時候就曾笑過:“我名君字偶相同”,對他的資料多看了兩眼,不想今成了同一個人。

在記載中,這位青溪樊家的三公子不幸因為一樁風韻事英年早逝,時間恰在元載六年,離現在還有大半年。

如果資料記載沒錯的話……他最近還是好好待在翰林院,哪裡都不要去的為好。

這種讓後人津津樂道的風月案,他可不希望在自己身上發生。

樊家祖宅在青溪府,樊淵現在住的不過是樊家在瑤京的別院。別院離翰林院不近,但也不遠,左右也就兩條街的事。

翰林院的工作清閒,散朝後一般上午各自聚講,下午就可以放羊了,到了時間就可以回家。

下值後,樊淵獨身漫步在瑤京的街道上步行回住處,一邊默默看著這個陌生又悉的國都。

世人皆知,瑤京乃是虞朝國都,繁華形盛之地,煙柳攜畫橋,風簾伴翠幕,道珠璣羅綺,何處不豪奢?

瑤京的街道格局佈置基本沒什麼太大變化,作為曾經的螢都使,他擁有這裡最密詳細的地圖,一街一巷都記在他心底。

然而近百年時光,能改變的東西也太多了,擠入史冊也不過是幾卷悲歡離合、興衰替的故事,其間芸芸百態又怎麼可能如此輕易說盡道完,後人所能知道的遠沒有親眼看到的這般生動。

樊淵不由在心底為